
【江山·见证】【宁静】贺兰山散记(散文)
一
我知道贺兰山的时候,大约十几岁的样子。那时,一到刘兰芳的评书连播《岳飞传》时刻,街面上就鲜有人影了。从小小的收音机里知道了岳飞,知道了《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懵懂少年理解不透岳飞的壮志情怀,但牢牢记住了神州大地上有一座贺兰山。
从少年到白头,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心中始终装着贺兰山,却未能一睹贺兰山的雄姿。今年五一节过后,趁着上学的、上班的都归位的空当,买了一张机票直飞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踏上了寻访贺兰山之旅。贺兰山横亘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与大兴安岭、阴山、祁连山共同构成我国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贺兰山为南北走向,绵延二百多公里,像一块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宁夏高原上,挡住袭来的寒风,阻止腾格里沙漠东移的脚步,护佑一方水土上的民众劳作生息,也让这块丰饶的土地赢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贺兰山山势雄伟,地理位置险要,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之地,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承受战争的状态中,这在中国的大山名川中比较少见。历史上,贺兰山一带曾是西夏与辽、金,以及蒙古军队交战的战场,但让贺兰山名声大震的,还是岳飞气壮山河的诗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景区内的宣介牌,游客中心摆放的旅游资料,都把这句诗作为一个看点,吸引游人眼球。实际上,岳飞压根就没打到贺兰山。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大约在一一二八年到一一四一年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讨伐金军。这个时间段,贺兰山下疆土正是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统治,呈现宋、金、夏三分天下的格局。岳飞是北征收复中原,作战区域主要两淮、汉水、长江流域。至于“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则是岳飞抒发豪情的比喻,意思就是:我驾长车不可阻挡,即便是巍峨险要的贺兰山,我也要踏平。慷慨壮烈,浩气冲天。
如今的塞上江南一片祥和,大地安宁。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远远地看见贺兰山巍峨耸立,夕阳给起伏的山峦镀上一层金边。出租车司机说,贺兰山下是成片的葡萄园,能酿出全国最好的葡萄酒。晚餐时,我并没有饮一杯馥郁的酒,而是在饱餐一顿手抓羊肉后,连忙敲定了第二天的行程:在贺兰山上走一走,看一看山谷岩壁上先人们留下的痕迹——岩画。
二
银川的旅游服务非常到位,景区直通车直接把我送至贺兰山岩画景区大门口。抬头,山在眼前;远望,云在当空。
青灰色的贺兰山尽显苍凉,很像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黝黑的面庞,干裂的嘴唇,老树皮一样的手脚,深深的皱纹。山不高,不见土色,也鲜见绿色,凸起的黑灰色岩石层叠向上,裸露在塞上耀目的阳光下,山脚处还有些灌木,点缀些许的绿意,再往上一棵树也没有,光秃秃的陡坡上、岩壁间偶有一簇绿草,斑斑驳驳的。
然而,当我长久地凝望高企的山崖,苍凉之感渐变成壮丽之美。贺兰山的山体是由巨石筑成的,每一块凸起都透出坚硬的质感,散发着一股凌厉的气势,人在山石下微小如蚁。山体的灰黑色纯朴自然,毫不矫揉造作,灰到至纯,黑到高贵,粗犷得如同一块块隆起的肌肉、筋骨,令人不由自主地屈服于它的威严与神圣。贺兰山是宁夏人的父亲山,父亲就该树起作为父亲的崇高,就该以最本色的面貌扛起父亲的大义——抵御西北高寒气流,挽留东南湿润的季风,顶住腾格里沙漠的侵入,尽心尽力保护着“塞上江南”的美丽丰饶。
“快看,一只岩羊!”有游客压低声音喊道。一只灰色的岩羊就站在一块大石头前,因为颜色与岩石相同,不仔细看还真找不见它。这只岩羊体态较小,用形容人的话说就是略显清瘦。它站在岩石上,向远处望去,似乎在寻找什么?景区讲解员说,它是下山来饮水的。说着一指远处的山谷,一条小溪在阳光下泛着波光。但那里恰是岩画最多的地方,人来人往,岩羊胆怯了,犹豫着。又有人喊道,远处山顶还有两只岩羊。我跟讲解员说,现在看到岩羊的概率挺大呀。她说,保护得好,二十年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刚成立时,只有不到二千只岩羊,现在已经超过四万只了。我疑惑地追问,这么多羊,山上的草又少的可怜,羊够吃的吗?她笑了,说我们有护山员,每天都要定点投喂食物,岩羊饿不着的。
我跟随着解说员朝峡谷走去。走到两座山之间时,解说员指着远处的山峰说,那是贺兰山最高峰,前两天刚下了一场大雪,山峰上积雪还没融化呢。如她所言,高高耸立的山峰上白雪漫坡,好像蓝天上的白云掉落下来,洁白得令人心旷神怡。我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已经快到五月中旬了,贺兰山还会下雪,此时此刻气温接近三十度,山上的雪还没融化。不知是贺兰山依恋着雪,还是白雪不舍离开它。
三
走到峡谷里,一条小河从山坳里流出,水量不大,有些地方露出了河床,泛着与山崖一样灰白色的光。沿着河岸向前走,崖壁上的圆形小红点渐渐多起来,小红点用来标注岩画的位置。解说员说,沿着河岸转一圈大约是八百米,是贺兰山岩画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岩画精华所在。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和岩石上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岩画称之为“画石山”。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人类最先学会的就是刻与画,五大洲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留有类似的刻画,我国岩画南北方都有,主要集中在北方。贺兰山岩画分布在东麓山口及沟壑中,有三十多处,生动记录了三千年至一万年前原始先民放牧、祭祀、狩猎、征战、生产等生活场景,约有两万幅图像,数量之多、内容丰富、年代悠久,令人叹为观止。
岩壁上刻画的动物里羊为最多,造型写实,几笔勾勒而成,弯曲的羊角好似月牙初升。鹿、马、骆驼、狼等大多呈奔跑姿态,轮廓线深刻在崖壁上,似乎能感受到猎人勇猛的追杀。最有趣的是人面像,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有的怒目圆睁,有的似笑非笑,有的无口无鼻,有的高度抽象化,令我想起毕加索人像画杂乱的五官。在各种刻画中,穿插着一些符号,一圈套一圈的同心圆,涡纹、折线、波浪线,这些符号常与动物、人面像、手掌轮廓、蹄印共存,构成叙事性画面。没有人能完全解读来自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叙事,专家们猜测有的是祭祀、占卜、星象、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神神秘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岩画并非纯粹的艺术创作,而是人类生存的注脚与文明的印记,像一位沉默的“史官”,把先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刻在石头上,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丝绸之路上驼铃彻响,叙说寒来暑往的故事,见证了沧海巨变与人类智慧,成为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无墨天书。
“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然而岩石还会说话”。
尽管不是自主的艺术创作,但岩画颇有艺术底蕴,彰显着古人的审美情趣。此时,我直愣愣站在一方巨岩下,仰望岩壁上的“太阳神”岩画,惊叹于它与众不同的精彩。这尊磨刻的大型人面像,坐落在距离河谷二十米高的山岩上,长、宽约五十厘米。乍一看,分明是一张人脸,但仔细端详又不像人脸,眼睛是两个套在一起的圆环,头部放射出二十四道刻痕,像太阳光芒,又像是一副独具特色的冠冕,神秘、威严、神圣,尽显王者风范。
我沿着台阶向上爬了几米,近距离欣赏“太阳神”的风范。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更不知道是何人,一点一点凿刻出这神圣的图腾,将太阳的图腾永远留在石头上。凹凸不平的凿痕比例和谐,有的地方已经被风沙磨得圆润了,个别线条变得模糊起来,可那双大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注视着人间,见证时光流逝。
天之神,日为尊,万物生机的本源。
四
从岩画景区到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车程也就十分钟,但从公园大门到登山栈道,景区观光车竟跑了二十多分钟。我想自己这是深入贺兰山腹地了,但心中纳闷,充斥苍凉之感的贺兰山有森林吗?
观光车在大山之间的峡谷里穿行,两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依然是青灰色的山体。从车窗望出去,远远地看见有一座烽燧突兀地立在山岭之上。贺兰山自古就是承领战争的战场,历代王朝在此修筑军事防御设施。眼前这座烽燧,可能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见证无数狼烟升起的时刻。方形台基由黄土层层夯筑而起,建筑风格与背后的山崖一样粗犷。千年风沙侵蚀,使得方正的棱角变成圆钝,夯土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垛口大多坍塌,平台上长满了野草,虽然早已不见当年风采,但仍然高高耸立,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眺望远方,守卫着银川平原和黄河谷地。
车子转过一个山脚,我惊讶于眼前一片葱绿,林木葳蕤,高耸入云,贺兰山在这里换了一副模样,化身峰峦叠嶂的青山,气势磅礴的青山。缆车缓缓地从油松、杜松、云杉等天然林木上驶过,茂密的植被遮蔽了青灰色的山体,山谷沟壑绿意盎然,我仿佛游动在苍茫林海之中。
从缆车下来,我沿着山道朝一座白塔走去,那是一座修建于山顶的眺望塔。天气很热,但我一路都走在绿荫下,这一点不奇怪,这座总面积九千多公顷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达百分之七十,拥有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近九百种。站在白塔上,向下俯瞰,百丈悬崖,峡谷幽深,森林茂密,一派郁郁葱葱;望向陡峭的崖壁,古松立于峭壁上,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扭头远眺起伏的山峦,壁立千仞,巍峨壮丽,山巅残雪与蓝天白云共舞……
下山时,我注意到山路两旁有一寺一观,规模不大,对比贺兰山之高峻雄伟,显得有些不起眼。司机没有停车,也无游客要下车进香,一寺一观愈加落寞孤寂。在一半苍凉、一半葳蕤的贺兰山里,最好的修行,莫过于感悟一座父亲山博大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