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西河赋(散文)

编辑推荐 【金文】西河赋(散文) ——我与故乡西河,千年流淌的记忆。


作者:江西学士 布衣,32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发表时间:2025-07-12 15:30:47
摘要:《西河赋》以文言与白话交融的笔法,铺陈鄱阳湖支流西河的千年历史。从九岭岗发源到鄱阳湖汇流,103公里的河道串联皖赣两省,孕育两岸文明。赋文既考证地理水文,又融入“龙井祈雨”“舜耕山”等传说,展现“河铸山骨,山孕河魂”的共生关系。通过历代村庄变迁、洪水记忆与现代治理的对照,将河流升华为“承载岁月的脉络”。文末以月光流水喻文化传承,期许西河成为“不褪色的乡愁记忆”。

【金文】西河赋(散文) 一位在江山文学网写作的朋友告诉我,日常文学写作需要注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控制,否则即使是通过对参考资料、阅读素材的提炼与精加工后形成的作品,也容易被看作是“山寨”版作品,或者是被大数据认定的AI辅助作品。对此我深以为然,虽然一字一句的“爬格子”会当然地提高写作的难度,但同时也能持续改善写作的质量,毕竟经过作者数次加工、斟酌后的作品,是属于作者的原创。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读关于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的故事时就已经知悉,大文豪写作同样的遵循“三审、三校”的改稿流程。有时候似乎是在应付自我的思绪,或者是空腹状态下赶着急地吃美食,无法让自己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再落稿成文。
   当年在北京昌平区科技园内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时候,林秀鳞董事长曾经给大家介绍我的工作总结,他说我的总结文本是查了很多资料后写成的。林董事长说得很准确,即使是写自己日常工作的铺陈叙事,梳理一年中从头到尾的得失与收获,也需要查询相关的专业与行业资料才能更好地表达词义和语义,甚至获得有灵感的句子和结论。
   西河是鄱阳湖的支流,据参考资料介绍还是四大支流之一的河流。从抖音百科、相关政府门户网站公开的资料,以及媒体发布的可以查询的专业文献看,西河有着久远的历史,从东晋以来她就在皖赣两省的自然环境中蜿蜒前行,书写了1700多年的历史。为写好我们的母亲河西河(又叫漳田河、龙口河)赋,介绍全长103公里漳田河流域的经纬,我还查询了“赋”的题材要义,以及可以创新的定义域区间,力争能用赋的范例解析我们对发祥地西河的深厚情感与感恩情怀。通识中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其特点和要求可概括为“铺陈叙事,体物写志”;“结构严谨,气势贯通”。具体来说是铺陈夸张,辞藻华美;兼具诗与文的特质,“体物”与“写志”结合。要求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句式灵活,讲究对仗;忌堆砌空洞,重“物”“情”交融。如此,引用资料(如地理、历史、传说)时,需经提炼转化,避免成为数据或史实的罗列。需将客观信息融入意象与情感,例如西河自安徽东至县到九江湖口县“全长103公里”在《西河赋》中可以文化为“百里清波,牵皖赣而接鄱湖”,让资料为“赋”的意境服务。
   一、河源述略,西河源委。
   夫江河之兴,必溯其源;水文之盛,当明其委。西河者,鄱湖之支脉,皖赣之襟带也。今述其源流,考其经纬,使后世知造化之工,识地理之妙。
   1、九岭发源:
   九岭之岗,皖南之脊。北麓泉涌,五脉竞驰。初如泪珠缀石,渐作佩环鸣涧。聚官港之浩荡,纳昭潭之逶迤,终得"西河"嘉名。其地:
   石罅含云,吞吐阴阳之气;
   林霏藏霭,变幻晨昏之色。
   2、流经考略:
   河行西南,势若游龙。经石门而越省界,过谢滩以润良田。至若:
   漳田之渡,舟楫仍系千年缆;
   万顷之圩,稻浪犹翻六朝风;
   独山之陬,烟波直汇彭蠡泽。
   其程百有三里,域广千九百九十四方。皖境四十五里,赣域五十八里,广二十步至百五十步,深随四序而变,疾因旱涝而殊。
   3、天时地理:
   观其方位:
   东经百一十六度三十分至百一十七度,
   北纬二十九度至二十九度三十分。
   属亚热带季风之域,得天地中和之气。故能:
   春霖润物,夏潦不灾;
   秋波澄练,冬涸有度。
   赞曰:
   皖赣之交,有此灵川:
   既润两省之壤,
   复系千年之脉。
   上承九岭之露,
   下注彭蠡之波。
   实乃:
   造化钟神秀,江河育文明。一水牵吴楚,千秋养庶黎。
   二、山川形胜,阳水环麓。
   夫山川之形,得水而活;水文之脉,依山而彰。西河蜿蜒,非独流也,实乃天地骨血相融,形神互契。其源发于九岭,其势汇于鄱湖,其间峰峦环抱,草木滋荣,传说流布,古迹星陈。今作文赋,以状其胜,以彰其美。
   1、九岭孕源,龙潭毓灵。
   九岭岗峙于东至,嶙峋巨石,或如卧牛息壤,或似蹲虎凝威。松虬石罅,翠盖擎云,碧色泼溅,浸染穹隆。岗下有潭,渊渟莫测,名曰“龙井”,传有潜虬蛰伏。旱魃为虐,祷之辄雨,故民称“祈雨潭”。西河初出,萦岗三匝,若孺子恋母,依依难舍;继而决然西向,一折见其柔,再折显其韧,三折成其势,终露江河之性。
   2、舜耕大历,尧渡遗风。
   北望大历,亦称舜耕,峰虽三百,势若展卷。草木葱茏,如注如疏;田垄犹存,井泉尚涌。山溪如网,奔汇西河,故谚云:“大历山下雨,西河涨三尺。”南麓“尧渡”,古柏苍苍,根蟠河床,叶覆清波。夏夜纳凉,村老围坐,话尧访之诚、舜耕之勤。语落处,沙鸥惊起,振翅掠水,似衔旧事入波,随流远逝。
   3、鲁峰赤霞,响水传音。
   东峙鲁峰,孤笋破云,石色赤褐杂青,雨霁若燃,倒映半江流火。山腰有洞,深数十仞,泉激石窦,声传数里,故“响水滩河”得名。春时杜鹃怒放,如火如荼,落英逐流,恍若羲和碎霞,铺展碧波长卷。
   4、洪山钟震,古樟镇流。
   西临洪山,顶平如案,红砂岩蚀,天成奇貌——“仙人晒靴”“猴子观河”,惟妙惟肖。山寺肇唐,钟铸万历,一击则声震河西,谣曰:“洪山钟鸣,河鱼惊跃。”寺前古樟,围三丈余,荫遮半亩。水涨根浸,犹自郁茂,民尊为“镇河神树”,香火不绝。
   5、独山扼喉,古渡铭痕。
   南抵独山,虽仅百仞,然扼湖之喉,势成锁钥。山顶残垣,元末兵寨,砖石带浪痕烽迹,似经水火双淬。山下古渡,青石码头,缆孔密布,最深者寸余,皆百年商舟系痕——一孔藏一段帆影,一凹凝几度潮声。
   是故:
   沿河诸丘,虽无盛名,然各蕴灵异。茶尖叠翠,清明歌飞,女儿采绿,声浸蜜香;木梳山竹,顺流千里,榫香远播,匠意长存。
   赞曰:
   山铸河骨,水孕山魂。
   舜耕尧渡,龙潜樟镇。
   赤霞染波,钟鸣鱼惊。
   一河形胜,千古流韵。
   我曾经写过一篇《向阳花木》的随笔散文,在文中提到学习陕西治理渭河的做法,尝试着治理西河谢家滩镇境内河道,还详细地列出在现场挖河道取河沙制作建筑用沙的导图,将建筑用沙按照市场规则销售,营业所得用于补贴挖沙的队伍,制砂形成的非标砂料与泥土修建河堤,当河堤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增加生态植被,采光度好的地段修建光伏设施。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清理河道淤积一样,既改善几十年来冲积抬高的河床,又完善左右岸的河堤走廊,增加河道蓄水的容量,还能增加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文章发出后一段时间,谢家滩镇从朱家弄到镇政府黄荆脑段的河堤被硬化,在朱家弄村河堤段修建了护河围栏,从玉山村到吴家村段的河堤依然如故,守候着千百年来的自然生态。再后来,县政府在河道附近的田野中就流经谢家滩镇的西河段竖立公示牌,明确表示保留西河谢家滩镇境内原生态模样,包括河道、河滩。我曾设想在空白的河滩中如当地乡亲们知悉的靠北的河漫滩、吴家村与项家村对面的心滩上有规划地种植水竹,形成有利于生态、又具有文旅观赏价值的水竹林,从吴家村到玉山村的河堤、堤坡与近堤水域中栽种四季常绿的水竹,造成十公里水竹林的沿河道延伸的水竹防护带、生态竹林带,这源于有关生态文明思想读本和文化与旅游管理的学习,学习的终点是付诸实践。关于河道左岸沙泥土地经常因洪水冲击发生塌方的事情,我做过两次信访,村民们曾经承诺在河堤上插柳树护堤,结果不甚明显,似乎河柳树并没有真的栽种,但愿以后的岁月里,沙泥地块能经得起岁月的侵蚀,直到有一天修建一堵硬化的钢筋水泥混合砼护堤墙,彻底地挡住洪水的撞击,经主管政府许可后栽种十公里水竹生态林,让河堤成为安全河堤、绿色河堤。关于河道清理的信访,虽没有书面的回复,但政府曾口头传信表示深挖河道没有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则披露有可能对镇政府的西河大桥构成一定的风险。
   从媒体上获悉,鄱阳湖水系有四个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分别是: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包含分洪闸、安全区围堤、涵闸、穿堤建筑物、分洪口门与转移道路、隔堤、安全台等,近年来每逢7、8月全国洪水灾害时节,很少听到鄱阳湖水系发生房屋垮塌、土地被淹的消息了,让旅居的游子们颇感慰藉。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一条大河,由国家治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的统治者都希望治黄,祈祷河水变清,列出黄河不改道不泛滥的愿景。因为这条河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马家窑、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裂纹中漫出的浊浪,驼寄着甲骨文的春秋向东奔流,在秦砖汉瓦的巷子里淘洗出文明的根须,酿成炎黄与华夏子孙血脉里永不干涸的潮汐,绽放出一朵朵归属的浪花。作为鄱阳湖支流的西河,像维系在赣鄱衣襟上的银练、飞天老表们衣间的飘带,任何一个不经意间,悄然的绕着步态织成几乎透明的云,流淌在故乡的上空,却悬在世界各地的老表心里。西河云似乎有无形的翅膀,不紧不慢地漫过地球的经纬度——不是刻意地去照亮谁,反倒让每片外地的天空都记得它掠过的弧度,像极了一句被风翻译成万种语言的诗,柔柔细细地,微微浅浅地、脉脉款款地落进每一个仰望它的眸子里。或许是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又犹如西河的魂,它四季的潺潺刻在我们的血脉里,成为我们诉说的底稿,那些说不出的情怀,早被水流浸染成记忆的底色,涨潮时漫过心头,退潮后仍保留一片温润的痕迹。
   天边奔来的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及山东东营市。一个崭新的时代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沿黄各地共同发力,打造水清岸绿的黄河生态区域,让流经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为幸福河,焕发无限生机活力。相信,跨越两省三市四县十三镇和无数村庄的西河,起源于安徽东至县九岭岗北麓、最终经江西九江市都昌县独山村汇入鄱阳湖的西河,一定会在生态文明的红旗下获得综合的治理,贴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标签,让流域的村民获得最大的综合收益,收获最好的生态价值,实现最好的社会文明。
   据《鄱阳县志》记载,东晋太元六年(381年)西河有水灾记载,说明至少在1600多年前西河就已存在并对当地产生影响。记忆中,西河有多次洪水记录,如1954年超级洪水灾难。1998年6月曾发生大洪水,石门街水文站6月30日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洪水位30.35米,西河东联坪东风堤段漫决,受灾面积1.2万公顷。2020年西河石门街水位、流量均超1998年,创有记录以来第一位。2020年7月4日至10日,五河及鄱阳湖共发生10次编号洪水,西河石门街站发生超历史洪水。7月8日,西河水位达到历史极值23.7米,河水漫过北堤并冲出四处决口,堤旁五个行政村被洪水围困。1998年西河洪灾的年份里,学校给我实行学费减免,但是由于我存在累计两年的欠缴记录,没能兑现减免的优惠政策。
   通用的百科资料中显示,西河平均径流量5.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40毫米,径流量为18.715秒立方米,年来水总量为7.93亿立方米,年径流量12.18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99.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2661.0毫米(1954年推算),年最小降水量为890.4毫米(1978年实测),最大一日降水量为267毫米(1982年5月28日青山实测)。
   西河发源于安徽省东至县九岭岗北麓,西南流经官港、昭潭至石门街入江西省鄱阳县境,经谢家滩、漳田渡等地至独山汇入鄱阳湖。其中江西境内长58公里,流域面积1994平方公里,江西境内869平方公里。河宽20~150米,河床底宽20.5~80米,干流安全泄量为500秒立方米,主河道常年可通航木帆船、竹木排。含沙量为0.17公斤/立方米。历史上,西河是重要商贸航道,主河道常年可通航木帆船、竹木排。现今,其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此外,西河周边还建有北槎垅水库、浒田桥水库等水利工程,对防洪、灌溉等起到重要作用。
   王社长曾经问我为什么西河赋要写这么多与文赋相关的内容,就像白话文为赋本作序言、写后记一样,一般来说写出《西河赋》主体就行。我告诉社长,我的本意是以西河赋为标题,详细地记录我或者我们与西河的故事,介绍西河悠久的历史、流走的岁月,以及美好年华里我们市民和游子心中关于西河的故事。西河亦称饶河,《饶河风》是河面上四季流转的风,吹过晨曦中的村庄,带来机动船的马达声响,送走稻田的舞蝶,传来千亩油菜花的清香,呈现自然与生计交织的气息,彰显时代的富足、乡亲们的勤劳与智慧。两岸沉淀的烟火气,存在于古镇码头吆喝的传说中,是老人们讲述的抗洪故事,是端午龙舟竞渡的鼓点,是曾经的鸡公坡渡口繁华,是檀溪渡厚重的历史久远,是新时代里村经济达人的作为。饶河风里有水利与民生的共生,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终都化作流域人对河流的眷恋,印成刻在血液里的乡土记忆。

共 633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资料详实、数字准确、饱含深情、用心写作的抒情散文。作者用文言与现代语言相结合,论证西河的起源、西河的发展、西河的历史传说以及西河未来发展战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锦绣江山万里图的画卷,写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初读,感觉资料充实;再读,则情景交融;细细品读,则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大爱情怀。本文构思巧妙,布局独具匠心,论述有根有据,抒情自然随心,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豪情满怀。推荐阅读欣赏,并建议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12 15:34:27
  独特的构思,丰富的资料,写得有声有色,读后令人难忘!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12 15:35:44
  江西学士老师的用心之作,摘要其实比编者按还要精确。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12 15:37:18
  有深刻思想,有博大情怀!
4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5-07-12 15:53:02
  感谢社长的辛勤编辑、指导,文章经编辑后更完善了。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