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乡间土酱(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乡间土酱(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41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发表时间:2025-07-13 10:45:05

土酱,就是乡村农家人用土方法、土产品制作的一种土里土气的调味品。因此,我们就当作是土为姓,酱为名吧!有个草根的名字,就觉得既含本色的醇香,又有大自然的风味。
   入梅天不久,一日傍晚,女儿下班带回来一些梭子蟹、螺蛳肉、小虾子。吃晚饭时跟她妈说:明天熬螃蟹酱吃,公司的同事家也做了螃蟹酱,非常的好吃。第二天,妻子忙着清洗,和面。我去菜市场买青豆荚子,回来剥,大概有半斤的样子。妻子将螃蟹拦腰剁开,连同螺蛳肉、大青豆一起放进油锅里,浇点烧酒,放几片生姜,用铲子煸。等到壳红膏黄时,加水,水量根据食材的多少而决定。大约半个小时,水沸,将和好的面糊倒入水锅里,把剪了胡须的虾子也放进去,再加入盐、生抽、八角等佐料。一边大火烧,一边用铲子搂。等到螃蟹、虾子、螺肉、青豆都粘上面糊就小火烧。但是还要不停地用铲子翻,以防面糊粘锅,熬出枯巴子来。
   螃蟹酱做好了,晚上女儿下班回来尝了尝,不咸也不淡,味道鲜美。妻子问我:“好吃不好吃?”我搲了一汤匙放在饭碗上,香味便扑鼻而来,如是珍馐美馔。连说:“好吃,有蟹有虾,有螺蛳肉,那肯定好吃了呀。”不过,跟以前乡下做的土酱有本质的区别。这蟹酱只能算是营养价值高的一道菜,而土酱是一种调味品。我问妻子:“你那时在娘家做过土酱吗?”妻子说:“没做过,我只看到母亲做过。”其实呀,我小时候也亲眼目睹奶奶每年做豆酱的过程。
   做酱是要分季节的,不是说一年四季都可以做,就像夏天的梅子,不可能长在秋天里。
   每年到“芒种”节气,田里的麦子都收上来,入了仓,此时也恰逢树上的青梅转为黄梅的时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的就是多雨的时梅天,气温也伴随着一场场梅雨而逐渐升高。常常是太阳朗朗的,忽而一片乌云来,就下起了一阵太阳雨。虽然雨量大,但时间不长,一会儿又被炎日蒸发到了空气里,成为水蒸汽,因此空气总是湿漉漉的。在田里做工的人,身上是汗水,空气又潮湿,觉得是置身于蒸笼里一般闷人,很不舒服。若是栽秧了,出门还要带件雨衣,以防下雨。这样的时梅天,屋子、衣柜等也有转潮的迹象,中午吃的饭菜到晚上就馊了,时间一久就会发霉。虽然,霉的不鲜的令人不爽,却正是做酱的最佳时机哩。
   七月初,田里的秧苗插下去了,即将进入小暑节气。庄上家家开始忙着做豆酱,甚至整个乡村人家都在做——那时贫瘠的日子,倒是做土酱最盛行的年代。
   做酱都是家庭主妇做,我家就是奶奶做的,年年做她就有经验了。奶奶拿出二三斤黄豆,用淘米箩子将泥灰、杂质淘洗净,放进一个大钵子里(钵子做酱缸),注入盖头的清水,浸泡一夜。次日,早饭后,沥掉钵子里的水,将膨胀的黄豆倒入铁锅里用水煮。先大火后小火煮,掌握火候,不能煮烂了。当然了,把握好黄豆的软硬度,有利于后续发酵,这个奶奶在行呢,用筷子挟一挟,凭手上的感觉就知道了。把煮好的黄豆从锅里取出来,放在擦干净的竹篾匾里,晾一晾,吹一吹。
   吃过午饭,奶奶端来一只小盆子,在微湿的豆子上撒那准备好的小面粉。再用手反反复复地在匾子里搓揉,将小面均匀地包裹在每一颗豆子上,面粉焗得越厚越好。然后,再将面豆又重新摊匀在匾子里,用一块塑料膜盖在匾子上。一是防尘或虫子落在上面,二是营造发酵的氛围。放在阴暗潮温的地方,任由它慢慢地发霉。那时不解其意,置疑发霉的东西还能吃吗?后来,吃了多年的豆酱才慢慢悟得,发酵就是利用曲酶分解出大豆的蛋白,这相当于是孕育酱基因的初始阶段。
   等到三四天后,掀开塑料膜一看,黄豆上已长了一层茸茸的霉毛,黄豆的内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拿两张大凳子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将匾子搬出去晒。炽热的太阳光既杀掉了细菌,又把霉毛晒没了。倒入大钵子里,加入八角、粗子盐(多加些盐,因为制作的是咸酱)。最后将温开水倒进去搅拌一下,目测,奶奶的那个头号钵子,大概能盛十多斤水。
   阴阳结合方能使万物化醇。大豆在阴雨绵绵中发酵,要成为一缸好酱,接下来就要向天借点阳气,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此时,已是小暑节令,伏天气温高,太阳火辣,正是晒酱的好时光。奶奶拿张旧方凳子,放在门前没有遮阳的鸡栏笆里,将酱钵子搁置在上面晒。用一块纱布蒙在钵口上,不让苍蝇、蚊虫落在酱上面而遭到污染。夕阳西下时,奶奶拿一把舀汤的长勺子,在钵子搅拌,就是把底下没有晒到的酱翻上来。若是晴朗天,酱钵子就在外面过夜,沐浴月光,吮吸朝露,优化自身。这个算是酱进入了生长发育阶段,就如同梅子由青变黄的演变。
   时光一天天过去,钵子里的酱,在吸收日月精华的过程中,悄然无声地发生着变化。大约有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掀开纱布一看奇迹出现了,酱钵上面渗出了一层深褐色的油。这是太阳将大豆熬出来的油,这是太阳晒出来的自然色调,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酱油。到了这个阶段,一钵子土气的豆酱也如树上的黄梅一样完全成熟了,能吃了。用筷子蘸一点放到嘴里尝一尝,咂一咂,仔细感受天地絪蕴的新鲜酱味。
   夏天热,庄上的大妈、大婶、奶奶们,手摇芭蕉扇子到各家串门,聊天时就互相品尝豆酱。有的是黄豆酱,还有人家做的蚕豆瓣酱,(就是将收藏的干蚕豆,用厨刀劈开,再剥掉蚕豆皮,做的方法是一样的)。有的人评价说:你家的酱好,他家的酱有点淡。还有人说二大妈家的酱又稠又鲜……就这么相互夸奖着。
   有的人家用瓶子把酱油灌起来,有的人家要吃了就到酱钵子里舀一点。用它来做菜,凉拌黄瓜、炒茭瓜等,只要浇上几许,就能让普通的菜变得鲜美可口。若是擀面条、裹饺子、包圆子吃,碗里兜点酱汁,再来点大蒜叶子,撒点胡椒粉,如是人间至味。那浓郁的酱香,能使人大增食欲,连碗里的酱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记得,那时候庄上有位沙奶奶,一个人过,她喜欢做蚕豆瓣酱吃。大伏天,早上或晚上,经常看到她手上捧一碗大麦采粥,小拇指挟着一个小酒杯子,杯子里装的是蚕豆酱。嘴里咂鼓咂鼓的,走路一颠一颠地出来“拐碗”(串门子聊天),酱香也跟着飘走。她喝一口采粥,就用筷子往碗里挑点酱。她嘴里没有牙,嘴巴上下不停地蠕动,那个样子,把一分的土酱都吃出了十分的韵味来了。
   酱可以直接吃,也可以酱其他瓜蔬吃,这是酱把精华注入到另一个食材上,让“酱货”变得鲜美起来。夏日的菜地里有黄瓜、菜瓜、茄子,采摘回来,洗净,用厨刀剖开,放进酱缸里腌。酱腌这些只须一个星期就好了,吃粥当咸菜吃。别看它们经过洗礼后软绵绵的,咬上一口,“咯吱咯吱”脆刮刮的,口齿间酱香让人回味无穷。还有生姜、大蒜头、大头菜都可以酱腌。但这些当小菜吃,还另有解毒杀菌之功效。当然了,不管这些食材是青的、黄的、紫的、白的色调,只要到酱里走一遭,出来的都是酱黄色,这是酱货同属一个家族的标志。
   好酱调好味。在盛行做酱的年代,烹饪菜肴时就用不着去店里打酱油了。红烧肉、鸡鹅鸭,就用豆酱为佐料。若红烧鱼,黄鳝用酱过蒜头和生姜的酱烹饪,还能去掉腥气味呢。我年少时,夏夜热难以入睡,就和庄上的一帮伙伴,提着小方灯,到秧田埂照黄鳝。第二天,母亲就红烧黄鳝段子,豆酱作调料,醇香的鳝肉更加鲜美,让人垂涎三尺,至今难以忘怀。现在村庄长高、长漂亮了,却再也闻不到土酱飘香了,因为做酱的人已不在了。
   酱是中国人发明制造的,网书上说“芜荑盐豉醯作酱”,西汉元帝就有酱品上餐桌了。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与改进,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酱品。比如,我们家熬的螃蟹酱,这是打破传统,用火熬出来的全新方法。再比如果酱、鱼酱、肉酱等,连同制作工艺传遍了海内外,从而奠定了人们饮食以“鲜”为上的调味审美。
   古人说:“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酱,就像将军平暴除恶那样可制各种食物之毒。”故酱大概由此而得名的吧?我们老百姓吃的是酱的烟火味,有才华的人品的是酱的文化味。有民谚“一摊鸡屎坏缸酱”,就是说一缸鲜美的酱,不慎鸡屎掉进去就全坏了,不能吃了。就好比本是环境干净纯洁的一个部门,出现一个贪污腐败的人,就把整个部门的名声都搞坏了。正所谓一个人害了一群人哩。其实,酱可以容纳不同的“酱货”,在潜移默化中将其改变得更加鲜香。就比如酱缸是一条河,可以容纳鱼、虾、蟹等,经过甘甜的河水滋养,出来将是人们最喜爱的珍馐美馔。
   承载着生活智慧和情感记忆的土酱,有咸酱,也有甜酱;有豆酱,也有面酱之分。但,出生地都是在乡间,朴素的色质里有泥土的气息;有乡物浓郁的芳香;有阳光甘露的精华;还有股岁月沉绽的风味,这恐怕是现代工艺无法复制的吧?
   土酱,发酵的是农家日子、熬浓的是乡愁。
  

共 34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作者女儿带回的螃蟹酱起笔,自然流转至对传统土酱制作工艺的追忆,在两种酱食的对照中,展现出饮食文化的传承与流变。文章最动人处在于将酱事与节气、物候紧密相连,芒种收麦、黄梅发酵、小暑晒酱,农事节奏与饮食智慧浑然一体。那些发霉的豆子、晒出的酱油、腌脆的瓜菜,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农耕文明对时间的精妙驯服。文中“酱缸”意象尤为深邃,既是容纳百味的器皿,又隐喻着乡土社会的包容性。沙奶奶“拐碗”的细节,将个人生命史融入集体记忆,而“一摊鸡屎坏缸酱”的民谚,则道出朴素的生活哲学。作者最终将土酱升华为“发酵的农家日子”与“熬浓的乡愁”,这种将物质食粮转化为精神养分的笔法,恰似传统酱艺中"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3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13 10:45:54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13 11:03:36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