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变迁(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变迁(散文)


作者:红叶秋 探花,1679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7发表时间:2025-07-13 17:35:10

人生就像浮萍,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沉沉浮浮。不过,它还是有根的,无论身在何处,每当云淡月明之夜,花开花落之时,谁不会想起家乡呢。
   我的家乡是皖北的小县城萧县,这里虽然不富裕,但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十八年前,我在县城上班,每天骑着自行车穿过半个县城。走在尘土飞扬的沙土路上,穿过无人看守的铁路道口,来到位于城东的单位。沙土路两旁是低矮的自建房,房主们或开饭店,或开小百货店,或者是修理铺。大家各显神通,在生活的海洋里谋求生存。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工作单位被社会变迁的浪潮冲击的七零八落。习惯在国营单位安享清闲的我,带着浓浓的失落感,不得不混进北漂的队伍。想不到这一走就是十八年,在十八个春夏秋冬里,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县城的小吃如水煎包、啥汤等让人回味。“啥汤”二字据说还是出自乾隆皇帝之口呢,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这里,喝着用母鸡肉、猪骨头、大麦仁等熬成的汤,大为赞赏。他好奇地询问汤的名字,随从们竟然不知道。饱享口福的皇帝心情正好,哈哈一笑说:“既然你们不知道这是啥汤,干脆就叫‘啥汤’吧。”金口玉言一出,各个小吃铺立马换上“包子啥汤”的招牌。除了小吃饭店的飘香,县城的墨香与书香气息也很浓郁。这里是全国有名的书画之乡,萧龙士、葛庆友等书画大家名扬中外。漫步在街道上,书画作品销售店,装表店不时映入眼帘。下班后,我常常在这些小店里流连忘返,欣赏着一幅幅字画,与热心的老板天南海北地闲聊,其乐无穷。
   家乡的自然环境也是美不胜收。县城坐落在三山之间,东有龙山,北有凤山西有虎山。群山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远远望去,山峰连绵,松涛阵阵。山角下有常年涌出的泉水,如圣泉、筛子泉等,清冽的泉水汩汩流出,滋养着这片沃土。县城与山坡之间,有大片的果树林,石榴树、桃树、杏树等错杂丛生,说不清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反正花开季节赏心悦目,果实成熟后尽享口福。
   魂牵梦萦的故乡啊,我漂泊在外时,多少个夜晚为之难眠。那些不太宽阔的街道,稠密的店铺,翠色苍茫的山峰,清冽甘甜的泉水,香气四溢的果园……
   现在,我终于又回到故乡的怀抱。只是故乡的变化让我感到陌生,感到惊奇。改革开放的浪潮让神州大地旧貌换新颜,经济在腾飞,人们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的家乡正如祖国大地的缩影,在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实现了重生。
   漫步在今日的县城,我努力寻找过去的痕迹,但我迷失了,迷失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那条车辆一过,尘土飞扬的沙石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六车道的大道,中间的隔离带上,盛开的百日红鲜艳夺目。大道两旁是超市、酒店、娱乐园等,其规模不逊于大都市。无人值守的道口被地下通道代替,动车呼啸着从上面经过。过了铁路,我再寻找曾经上班的地方,更是踪迹全无。记得当时工作的地方是被农田包围的,现在眼前只见装饰豪华的小区和学校。
   回顾整个县城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是“山中有城”,县城被群山环绕。凤山隧道开通后,山南山北被四车道的隧道贯通了,凤山成为“城中之山”。山北新建了高铁站,很快带动附近房地产开发的突飞猛进。以前城区集中在凤山之南,现在凤山之北也是现代化的建筑群拔地而起。凤山不再是县城的屏障,而是变为城中的公园。山上绿化了千亩松林,扩建了历史悠久的圣泉古寺。北坡规模宏大的植物园,鸟语花香,绿植种类繁多,流水、小桥、凉亭……优美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场所。南坡的非遗公园传承着县城悠久的文化,鞭打芦花之孝文化的传说,渔鼓道情之人间疾苦的诉说,刘邦危难时按剑藏身于山洞……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让人们重温这片古老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传承历史,继往开来。凤山隧道的南北出口处,两旁石壁上雕刻着融合汉画像石文化元素的浮雕群,这里有久远历史的传说,也有淮海战场上支前民工的身影。
   站在凤山南坡宽阔的环城路上,向东南望去,隐约可见龙山山头耸立于城区之间。龙山也开发成环境优美的公园。在奇石翠柏、繁花锦簇之间,一条跑道与步行道环绕着龙山山头。健走团,舞蹈队活跃在这里,偶尔还有吹拉弹唱的高手献艺,吸引人们驻足观看。
   耸立于公园中的龙山,也许同我这远方归来的游子一样,好奇地注视着县城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过,在这千变万化中,也有不变的情素存在。比如,街道变宽了,繁华了,但商店里出售的书画没有变,只是更加丰富了。还有,我以前常常光临的“早点一部”还在,包子啥汤的味道依然。“早点一部”附近那些旧书摊还在,我喜欢逛旧书摊,特别是那些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书,见到必买。
   在变化中发展,在不变中沉淀,人生和社会就是如此吧。

共 18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便以“人生如浮萍”的比喻,引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家乡过去生活场景的回忆,如尘土飞扬的沙土路、低矮的自建房、热闹的小吃街,以及书画之乡的独特文化氛围,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充满烟火气和文化底蕴的古城旧貌。然而,当作者多年后重返故乡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感到陌生又惊奇。曾经的沙石路变成了宽阔的六车道大道,无人值守的道口被地下通道取代,农田包围的单位变成了豪华小区和学校,凤山从“山中有城”变为“城中之山”,山上建起了公园、植物园和非遗文化展示区,整个县城的格局和面貌焕然一新。这些变化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经济腾飞和生活改善,也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日新月异发展的惊叹与自豪。尽管如此,文章也巧妙地捕捉到了家乡在变化中不变的情素,如依旧飘香的“早点一部”包子啥汤、丰富的书画文化,以及作者对旧书摊的钟情,这些细节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显得尤为珍贵,成为家乡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家乡,深刻地表达了“在变化中发展,在不变中沉淀”的人生和社会哲理。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充满乡愁的散文,更是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它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县城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的深刻变革。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13 17:38:49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皖北小城萧县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变,从尘土飞扬的沙土路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从“山中有城”到“城中之山”,生动地展现了家乡的重生。文章在变化中不忘捕捉不变的情素,如书画文化、早点味道,彰显了家乡在发展中的传承与坚守。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1 楼        文友:红叶秋        2025-07-13 18:08:55
  感谢老师的精心编辑,辛苦了。不过,怎么把标题中的【江山·见证】去掉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字数符合征文条件的。问好老师!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13 17:39:36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红叶秋        2025-07-13 18:21:47
  感谢老师的点评,不足之处还请您以及晓荷的文友们指教!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