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忙罢走亲戚(散文)
忙罢走亲戚,就字面意思而言,忙罢,指农民把麦子收割后,也就忙完了,女婿看丈母娘、外甥看舅舅,七大姑八大姨互相走动,谈庄稼的收成,谈生意的好坏,谈打工的辛苦,谈儿女的婚姻以及生儿育女,见面相互问候,道个平安,更重要的是忙天结束了,互动交流一下。
这在陕西关中平原,也可能涉及省内外,这种风俗雷打不散。走亲戚,农村一般一年两茬,正月一茬,忙罢一茬。你来我家,我去你家,图个热闹,图个痛快。我儿时,奶奶和父亲对我说过:“亲戚要走呢,越走就越热火,亲戚如果不走,用农村土话来说,凉得跟杏儿茶一样。”
今年忙罢没停几天,我就想起了舅家,农村人常说,舅家是根,不走舅家,就等于把根忘了。
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夏天,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村边一棵大皂角树上的叶子,也蔫巴巴的,地里的小草被太阳烤得好像干了,路边风景树下人工种植的小花,大部分都旱死了,村头不远的一棵苍劲高大的土槐树,开的绿里带黄的小花,也不怎么艳丽,虽散发出弥漫的芳香,好像也没有过去那么美。
我决定去舅家,去年八月份大妗子去世,有两个表弟,碎舅和碎妗子在家,碎舅比我大四五岁,身体也好,不管怎么说,忙罢得看看碎舅他们。
拿什么礼档(礼品)呢?我没有犹豫,两个碎舅一人一袋米、一盘鸡蛋、一捆麻花,毕竟他们是长辈;两个平辈兄弟,一人一盘鸡蛋、一捆麻花。按我们农村的风俗,这样就可以了。
记得大妗子在世时,我每年走两茬亲戚没断过,两个表弟对我说过:“以后来看看妗子,给妗子拿些礼当就行了,咱们都是平辈,坐坐就好,不用讲究那么多礼数,别再拿礼档了。”我嘿嘿一笑,这你就别管了,我一年还没有几十块钱买礼当吗?
说实话,我真佩服我老伴,她不愧是我的贤内助、好当家。记得我母亲去世后,有许多亲戚可走可不走,包括舅家的表弟等等。我和老伴商量这事,没想到老伴对我说道:“这可走可不走的亲戚,咱一定要走,难道咱一年还没有百二、八十块的礼当钱吗?”有老伴这句话,我很高兴,这事就这么定了,不管怎么说,一年两茬亲戚,说什么都要走,互动一下。
有一年,儿子接我在城里过年,腊月二十八我去,正月初六就要回,儿子问为什么,我说你舅爷初七待客,儿子说一年不去又能怎样,要不正月十五过了你再回去。
我没听他的,正月初六等他下午回家时,我已经回去了。后来儿子跟别人说:“我爸来我这儿,就像当年出差一样,待上几天,就突然不见了。”
老伴一直在城里照看孙子,前一段时间我给老伴发信息,让她回来和我一块儿去看看她的母亲——我八十四岁的丈母娘,现在两边四位老人,就剩我丈母娘一人了,她老人家身体还算可以,自己能照顾自己。
人常说:“丈母娘爱女婿。”这话一点不假,更何况丈母娘一辈子生了一女三男,我老伴是老大,我也是唯一的女婿。在还没结婚时,我在一家社办厂上班,厂子在街道上,丈母娘有时去街上赶会,总会提前烙好锅盔馍,装在一个大布包里,亲自给我送来,这在我们厂被传为佳话。
后来我结婚了,她老人家更操心我,说真的,有时比我母亲还疼爱我。
怪不得人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被丈母娘感动了,常常惦记着她,隔三差五去她家,更何况她家离我家只有三四里路,有时就算闲逛也能走到。
丈母娘疼我,我心里明白,有时我去了,她会专门给我做些不一样的饭菜,做些好吃的,有时还会把好吃的给我留着。我渐渐被她老人家的精神所感动,为能做她的女婿而自豪。
有句俗话:“女孝不如女婿孝,儿孝不如媳妇孝。”自从我父母相继去世后,我更疼爱丈母娘了,每年春节前除了礼档,再给她一百元;我们村农历三月十五过庙会,老人每年来赶会,我就给她一百元零花钱,就算庙会她不来,我也会赶去她家给一百元;每年中秋节,我都会买上月饼,再给她一百元。
万一老人有个头痛脑热,我也会买些药送去,三个娃他舅和媳妇都很孝顺,不然老人八十多了,身体也不会这么好。老伴每年冬天,都会把老人接到城里,住在我儿子有暖气的房子里,还给老人送吃送喝。
忙罢了,我把老伴叫回来,也该走走亲戚了,我俩商量给老人买什么东西,买老人喜欢吃的和用的,毕竟年纪大了,有今天没明天的,我也常想,丈母娘在世时多孝顺一些,比她去世后大操大办要强得多。
那晚我和老伴拿出笔和纸,商量给老人买些什么,还有几个娃他舅,不算也知道是五家,我对老伴说,现在人生活水平高了,买礼当得稍好一点,别让人背后笑话。
忙罢,我还有几家亲戚没走,包括两个妹子家,我想让儿子回来去走走,毕竟是他姑家。
那晚我睡不着,孝道、亲戚这些事在我脑海里盘旋,我想人如果不懂得孝道,不走该走的亲戚,那这人就活得一钱不值。
我们村有个老人,一辈子养了两男两女,老汉去世早,小儿子搬出去另过,她和大儿子住在一个院子,却另起锅灶,独立生活,有时大儿子家来客了,他们还是各吃各的,大儿子从来没给老人端过一碗饭,有时老人见大儿子家来客,不是去串门,就是把门关上,老人家里电线断了,屋里黑着,就点煤油灯。
老人去世后,家人又立碑子,又摆大席,请了三四十人的乐班,热闹了几天几夜,你说这事让人怎么说。哪也是一个忙罢,两个孝顺的女儿还没来得及看望母亲,母亲就与世长辞了。
忙罢走亲戚,这是一种乡俗,也是一项历史久远的传承。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