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山·见证】【晓荷】蝉鸣悠扬(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蝉鸣悠扬(散文)


作者:童谣 白丁,25.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发表时间:2025-07-14 11:24:54
摘要: 时光飞逝,童年的许多往事已成云烟,可这儿时跟着小哥哥捉知了的童趣一直清晰如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虞世南的这首小诗,却不甚理解。直到长大后才理解了它的深层含义,对一向以为聒噪的蝉鸣也有了不同以往的好感。但是自从进城,住进钢筋水泥浇筑的“鸽子笼”以后,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嘹亮悠扬的蝉鸣了。
   单位家属楼竣工交房,我们马不停蹄精心装修,然后迫不及待乔迁新居。因为小区虽然地处小城北郊,位置相对比较偏远,但是小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尤其周围绿树环抱,炎炎夏日这里俨然避暑胜地,还能听到阵阵嘹亮的蝉鸣,仿佛蝉的合唱团一般,十分美妙动听。好久没有听到蝉鸣了, 这高亢悠扬的蝉鸣便于不经意间勾起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关于蝉的……
   蝉在我们北方老家都叫知了。要了解它,还得从它的“身世”说起。
   知了的栖息地就是大树,一代又一代的知了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据了解,它的形成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不同的时期。知了在交配后,雄性知了就完成了使命,且很快死去;雌性知了则还要继续完成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针状产卵器在树的嫩枝上刺破树皮(在我们这儿,柳树是最适合产卵的树种,大概柳树木质松软的原因),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孔,产下卵子后,雌性知了也完成了使命,也就很快死去了。
   儿时,在老家土寨墙的柳丛中时常会看到因知了产卵而干枯的枝条。卵在树枝里越冬,到第二年夏天,借助阳光的温度,才孵出幼虫来,幼虫借助风雨的作用,淹没到地里,便吸附在树根上以吸食树汁为生,一般历经三年时间才能由幼虫变成知了猴。在每年的夏至前后,一下雨,知了猴就会借助松软的土壤,破土而出,有的知了猴头上还沾着泥土呢。
   儿时的盛夏,每逢刚下过雨,小伙们就兴致勃勃地结伴儿到周边树林底下挖知了猴。越挖越有劲儿,还相互比赛谁收获最大。有时候一次就能挖十几甚至几十个。挖的多了,回家用盐腌一腌,让妈妈炸了吃,挖的少了就把它用碗或其它器物扣起来以便等再挖了攒着一块炸。其实,一夜之间它就脱壳而出,有时候扣不好知了猴就变成了嫩黄的知了跑了,只留下个空壳。于是就到处找知了,找来找去,一看一只嫩黄的知了爬到北窗或者其他的地方,再于是就好一阵怅惘,也好一阵好奇。
   从知了猴变成知了的过程,就是蜕变的过程。知了猴破土而出后,一般都朝着孕育它的大树爬去,有的爬到树干上就破壳成蝉,有的 则要爬到树枝上才变成知了。过去经常在树上见到已经晒干了的知了猴壳,就是蜕变下来的蝉蜕。据说,蝉蜕还是一种中药材,有祛热功效。后来,还真看见有收购的。于是,就有很多人寻蝉蜕卖钱,老公就寻过,他说。有聪明的小伙伴揣摩到了知了猴爬树的道理,下雨过后,就在树干上缠了一圈又一圈的胶带,或涂上各种黏液,知了猴破土后顺树干攀爬,至缠绕胶带或黏液的地方便被粘住,到了第二天,小伙伴便去捡知了猴,收获满满而且省时省力。
   听“专业人士”说,知了猴变成知了有几种,首先从它的形状来区分,最大的一种叫知了,最小的一种叫知子,或者麦煌,介于中间的一种叫乌悠,还有一种叫噪;再从声音来分辨,知了一般“吱吱”地叫,声音比较嘹亮,属“通俗唱法”,一听这吱吱的声音,就知道这棵树上有知了;知子一般叫起来发出“吱吱”的声音很小,属“童声唱法”;乌悠叫起来发出“乌悠、乌悠、完”、“乌悠、乌悠、乌悠、完””的声音,很特别,抑扬顿挫,听习惯了觉得很好听,属“美声唱法”;噪叫起来始终是“噪、噪”的长音,就像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属“民族唱法”。当然,这些我是不知道的。奶奶就是“专业人士”,奶奶说,对知了见得多了,听的叫声多了,也就分辨得很 清楚了。
   寻知了猴、捉知了是每个农村孩子童年画卷里最靓丽的一笔。记忆里,幼年时最有趣的要数跟着邻家小哥哥捉知了了。听说邻家小哥哥学习很不努力,可捉知了很有一套,方法也多。他准备一根很长的竹竿,在竹竿上绑一根很直的、小指粗的树条子,然后,在椿树或苦楝树上寻了树胶,再将树胶弄到树条子梢上,这就开始粘知了了。知了一般在树的高处,在比较明显的地方,粘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把粘这树胶的杆子慢慢往知了的翅膀上靠,等感觉很近了,迅速把竹竿猛地一按,知了就被牢牢地粘住了。知子长得小,一般在树的低处,用长竹竿不好使唤,也不愿去粘它,小哥哥只用手捂就搞定了。要粘乌悠很难,它一般栖息在不易发现的地方,而且很警觉,不等靠近就飞了,有时候还往人脸上撒泡尿,叫你哭笑不得。
   其实,小哥哥不用竹竿徒手捉知了的功夫也相当了得。记得彼时奶奶家西边土寨墙上柳树郁郁葱葱,准确的说那不叫树,老家叫柳椽,一簇簇一丛丛比比皆是。柳椽只有小擀面杖那么粗甚至更细,很柔软。一簇簇的柳椽成了知了绝佳的栖息地,邻家小哥哥仰头瞅准了目标,慢慢将柳椽向地上弯,等到接近地面时猛的一扑,知了就被茂密的枝叶压在下面,我则赶紧跑过去捉了,此法屡试不爽。
   更壮观更叫绝的是夜里燎知了。奶奶家后园有片小树林,晚上小哥哥跟伙伴们抱了柴禾来到树下,两三个人各自轻手轻脚爬上树后,等下面的小朋友点燃柴禾树上的人就使劲晃树,受了惊的知了便尖叫着纷纷扑向火堆,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下面的人立即手忙脚乱地捂落下来的知了,一会儿就能捉好多。都说飞蛾扑火,原来知了也如此。
   时光飞逝,童年的许多往事已成云烟,可这儿时跟着小哥哥捉知了的童趣一直清晰如昨。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想不到的是知了、知了猴竟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而且价格不菲。
   现在,雨后的夜晚,在附近的森林公园里,寻知了猴的到处都是。有人风趣地说:“现在捉知了猴的比知了猴都多!”不知道是捉知了猴的多了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现在知了猴明显的少了,知了的叫声也远远没有小时候那般热闹嘹亮了。这算不算是打破了生态平衡呢?
   夏日里乘凉,和小区邻居议论起知了,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说,知了产卵时造成了树枝干枯,影响树木生长,导致果树减产;也有人说,知了嘹亮的鸣唱犹如夏季里美妙的交响乐,缺少了它,就少了许多乐趣。我想,其实只要存在着的事物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也都有优缺点,一旦少了这种生物,这世界就是一种缺憾。 你说呢?

共 24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生动的文字勾连起童年与当下的生活图景,将蝉的生命历程与人的情感记忆巧妙交织。作者从虞世南的诗句切入,以蝉鸣为线索,串联起对北方乡村生活的深情回望。如挖知了猴、粘知了、燎知了的童趣场景跃然纸上。这些童趣既是对生物习性的生动记录,亦是对消逝的乡土记忆的温柔挽歌。文中对蝉的分类与鸣声的描摹尤显鲜活,而城市化进程中蝉声渐稀的现状,则引发对生态平衡的隐忧。文章最终落脚于对生命共存哲学的思考,世间存在之物皆有其意义,蝉的"缺点"与"妙处"恰是自然赋予的辩证馈赠。这篇散文如夏日的蝉鸣般清亮悠远,在怀旧与反思间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多重和弦。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14 11:25:46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童谣        2025-07-14 14:16:07
  感谢老师精彩点评!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14 11:25:57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