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夏夜沉思(散文) ——夏夜沉思
夏夜沉思
夏日的夜晚,街道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燥热所笼罩。路面残留着白日的炽热,人心也因忙碌而未曾冷却,就连不经意间触碰的花草,也似乎在传递着它们的灼热感。人们纷纷退避至家中,依赖空调与冷饮来对抗这份炎热。
在这由人类智慧所创造的凉爽空间里,戴着眼镜的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写着作业,年轻人手中的鼠标在键盘上急速地移动,大人们则用手机点了油炸美食或几杯奶茶,人们沉浸于悠闲之中,他们对现状感到满足。若被问及生活状况,那些对生活要求不高的人,大多会以微笑回应:“生活尚可,别无所求。”确实,温饱已足,人们怎敢再奢望更多?
然而,在这闷热难耐的夏夜,我却突然感到一股莫名的不安。烦躁如烈火般在心中熊熊燃烧,无法平息。我如同笼中之鸟,在屋内来回踱步,试图以此排解内心的压抑。但这一切都是枉然,烦躁之火仍在蔓延,从心至四肢,让我全身如火烧般难受。
于是走出家门,步入附近的城市公园。坐在长椅上,仰望着星空,细数那稀疏的星辰。就在此刻,我的烦躁与不安仿佛被夜风轻轻带走,思绪恢复了清醒,心境也变得平和。
原来,在这繁华的大都市中,无论物质多么丰富,环境多么精致,都是人为的构造。人造的风、人造的水、人造的快乐,它们怎么可能与大自然的韵味相提并论呢?
我不禁想起了往昔的夏天——那时的夏日,无论昼夜,都洋溢着童年的快乐;那时的故事与景色,宛如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至今仍让我心驰神往。这大概就是大都市所缺失的吧。
江南村庄的夏夜,微风拂面,稻花香与虫鸣交织,大人们劳作一天后,夜晚便坐在桥边乘凉。他们轻摇蒲扇,讲述着家常琐事和乡土往事,偶尔夹杂着风土谚语,高潮的时候还会出现激烈的争吵……
孩子们永远是快乐的,没有作业,吃了晚饭就出去玩。天黑了以后,大孩子会结对去田埂河边钓黄鳝,抓田蟹。而小朋友则会挤在大人们周边,期待大人们讲故事。他们或站或坐,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无论是漫谈还是故事,只要内容精彩,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尤其是那些关于鬼狐的故事,虽然让孩子们既想听又怕听,但正是这些故事,让他们的夏夜充满了乐趣与惊喜。
最快乐的事情是生产大队一年中难得几次的放电影,小朋友们都会早早地吃了饭,成群结队地来到现场,或坐在自己带的小木凳,或找块地方席地而坐,看着银幕中那些英雄的印象——小兵张嘎、潘冬子、董存瑞……
“唱词禁草”虽然没有像电影一样那么逼真热闹,但也是值得回忆的事情,小朋友们听不懂“七侠五义”和“征东”“征西”,在大人的周围溜了一圈后,就来到小货摊前,盯着货摊上的青草、奅膨以及黑籽西瓜,拿出裤兜里仅有的几分钱,买来一杯青草和奅膨或者一小块黑籽西瓜,这应该是一年中唯一的一次美食享受了。
端午节通常被视为夏季的开端,端是开端,午是午月。夏天虽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农耕时节,但那是大人们的事情。夏天对孩子们来说是快乐的季节,除了在学校里学习语文和数学外,其他的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除了父亲交代的割草喂猪外,还可以去游泳,去钓鱼抓蟹。在那个物质相对紧缺的年代,最诱惑着小朋友的是端午、尝新、“七月七”等民间传统节日,它可以定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粮,满足我们的味蕾,比如“烘烧”、巧食、炒粿、九层糕以及西瓜、甜瓜和香瓜等,那可是纯天然的有机食品……
我的童年夏夜,便是在这样温馨而快乐的氛围中度过的。如今虽然身处城市,享受着便捷的生活,但我仍时常怀念那些夏夜的美好时光。尤其是在心情烦躁时,我更渴望能回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去追寻那份属于大自然的快乐。人啊,总是如此矛盾,失去的总是怀念,得到的却往往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