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传奇小说 >> 【东篱】天命归一(小说)

编辑推荐 【东篱】天命归一(小说)


作者:秋叶湖边 布衣,487.7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发表时间:2025-07-16 06:21:04

贞观二年四月。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几人跪坐于东宫偏殿之中,等待李世民的到来。
   不久,就在几人轻声交谈之时,李世民走了进来,众人一齐伏地行礼。
   李世民并未理会众人,而是携着神采坚毅的面容、端着高昂挺拔的身姿、迈着沉稳矫健的步伐,快速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道:“诸位,颉利遣使以梁师都换契丹之事,议一议吧!”
   众人这才起身,看着李世民,神情都有些疑惑。
   片刻之后,长孙无忌问道:“陛下,臣听说,您在召见颉利使者时不是已经明确拒绝了吗?”
   李世民道:“的确如此,但还是要议一议!”李世民一边说一边招了招手,侍者将几份书文恭敬的放在李世民面前的书案上。
   侍者放好书案退至一旁后,房玄龄道:“陛下,颉利身为草原大可汗,此举证明他的处境已经很困难了,因为天灾以及颉利自己乱政,去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纷纷叛离,颉利遣欲谷设及突利前后两次讨伐,皆大败;今年,靺鞨、契丹两部相继归附大唐,颉利与突利两位可汗又相互征伐,致使突利向大唐求援,足已证明颉利自己不是草原大可汗了,已经无法掌控草原各部族了。”
   李世民点点头道:“不错。”
   李靖道:“陛下,颉利之言其实是一句空话,我军已围困梁师都,其部下多已归降,大唐顷刻之间便能将其扫灭,这等于是拿我们的东西来换我们的东西!”
   李靖说完,李世民及众人都笑了。
   杜如晦道:“陛下,颉利无非是见梁师都已经保不住了,想用此举动摇已经归附大唐和想要归附大唐的人的决心,更何况颉利其人屡次弃信背盟,即使我们同意交换,颉利就会履行盟约吗?因此臣提议,陛下应以国书明文拒绝颉利,并将国书宣喻各部,比如突利、契丹、薛延陀等,尤其是梁师都。”
   李靖笑道:“攻心为上!梁师都本就已经军心涣散,得知颉利此举,士气必然更加低迷!”
   李世民笑道:“可以,玄龄,这件事你来办,越快越好!”
   房玄龄道:“是!”
   杜如晦道:“陛下,扫灭梁师都后,下一步就是征讨颉利了!”
   李世民思索后道:“确实如此!”随后看向李靖道:“李靖将军,你怎么看?”
   李靖突然站起来道:“陛下!臣乃武将,自前隋便与突厥交战,后突厥屡屡劫掠边郡,臣痛心疾首!君辱臣死,自武德九年八月以来,臣无一日不思领兵陷阵,讨伐突厥!”
   李世民立刻严肃起来,缓缓道:“武德九年,渭水之畔,朕亦深以为耻!”
   李靖继续道:“陛下,大唐已不是武德九年的大唐了,这些年来我们整军备战,详细部署,尤其是针对北境,而今大唐已经可以征讨突厥,已经彻底解决胡虏扰边的问题了。”
   未等李世民说话,房玄龄立刻高声道:“陛下,颉利虽有天灾内乱,但其实力依然强大,大唐能够讨伐梁师都,只是因为并未伤颉利之根本,加之天灾内乱,颉利不可能全力救援,我们可以防御,但若要讨伐颉利,其必定奋起而战,大唐未必全胜!”
   未等李世民说话,魏征立刻接话道:“陛下,草原虽有天灾,各部落也都叛离颉利,但我大唐也仅仅安定了一年多,而这一年多来,大唐也是天灾不断,先是关东大旱,接着就是关东、河南、陇右等等沿边诸州霜灾,然后关中饥荒,卖儿卖女者不少,以至于陛下下诏由府库赎其子女,因此臣以为,大举讨伐颉利的时机未到,至少还应该休养生息数年呀!”
   李世民指着房玄龄和魏征道:“房玄龄、魏征说的都是实情,但我们必须帮助突利和薛延陀,不能让颉利再次控制整个草原,还要安抚好归附大唐的部族。”
   李靖只好坐下。
   长孙无忌道:“陛下,而今情势依然需要整兵经武、积攒国力,防备突厥寇边,拿下梁师都巩固北境后,再从长计议才是稳妥之策。”
   李世民点点头道:“武德九年八月都忍了,不急一时,那就说说梁师都!”
   众人继续疑惑了,梁师都如今已被围困,朔方东城都已拿下,将士离心,明明已是覆灭在即,为何还要继续讨论。
   见众人皆是疑惑,没有说话,只有魏征略带犹豫的看着自己,李世民道:“魏征,你想说什么?”
   魏征叹了口气道:“陛下,现在看来,诛灭梁师都并非难事,但臣以为能招抚还是招抚的好,一旦攻城,不仅损我将士,城中百姓必然遭殃,若能招抚,不仅显示天下归心之意,更能显示陛下仁厚爱民之心。”
   魏征说完,李世民并未说话,片刻之后长孙无忌道:“魏大人,梁师都不知天命,不明时势,武德年间朝廷便有招抚,然其一意孤行,负隅顽抗,还勾结突厥多次劫掠,甚至引突厥南下,陈兵渭水;也并非陛下没有仁厚爱民之心,去年陛下便已招抚,是他选择了自取灭亡之路。”
   李世民依旧没有说话。
   房玄龄道:“陛下,如今华夏一统,天下归唐,正如您在拒绝颉利使者时所说,梁师都本属华夏,连结外族妄想对抗朝廷,必须以雷霆之势严厉讨伐,若是一而再的招抚,会否过于宽容,让有异心之人和归附部族心存侥幸?”
   李世民并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微笑的摇摇头,片刻后问侍者道:“郕国公李子和、芮国公苑君璋来了吗?”
   侍者答道:“禀陛下,郕国公和芮国公已奉诏于殿外等候。”
   听到李世民召这二人前来,大家都已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二人都曾依附突厥,李子和武德元年就已归降,然武德四年才率部下民众南迁,又随李世民平定刘黑闼陷阵有功,因而赐姓李;苑君璋本为刘武周部下,刘武周死后被突厥任命为大行台统率刘武周旧部,贞观元年五月方才归降。
   李世民道:“宣!”
   然后侍者唱道:“宣郕国公、芮国公!”
   李子和、苑君璋进来的时候,李世民正翻看书文,众臣皆不说话,正当两人准备跪下行大礼之时,李世民抬头看了一眼道:“坐!”
   李子和随即深深一躬道:“谢陛下!”
   苑君璋本有些惶恐,只能跟着深深一躬道:“谢陛下!”随后依然惶恐的走到位置跪坐而下。
   李世民道:“郕国公,大业末你于榆林起兵反隋,无可奈何依附突厥,又与梁师都州郡相接,你跟他有来往吗?”
   李子和镇定道:“回禀陛下,臣于武德元年便归于大唐,武德二年又攻打梁师都,随后南迁,与梁师都并无来往。”
   李世民道:“芮国公你呢,你跟梁师都有来往吗?”
   苑君璋立刻拜伏在地,道:“陛下,臣跟梁师都并无来往,请陛下明察!”
   李世民笑了,道:“芮国公,你不必紧张,起来!”
   苑君璋这才抬头看着李世民,依然不敢起身。
   李世民道:“朕只是随口一问,并无他意,起来。”
   苑君璋这才缓缓起身。
   李子和道:“陛下,我等虽无奈依附,但突厥始终防备,以免依附者相互联合。”
   李世民道:“原来如此,玄龄,你跟他们说。”
   房玄龄道:“是!”随后转向李子和、苑君璋,“陛下宅心仁厚,此前已诏令梁师都归降,但其执意逆天而行,而陛下仍不忍因梁师都一人损我将士,也不忍城中百姓遭殃,故而请两位亲笔书信劝其归降。”
   未等两人答话,长孙无忌道:“芮国公,你要明告梁师都一意孤行的后果,陛下英明神武,一统四海,天下归心,如今只剩他一隅之地,突厥不仅天灾内乱,就连契丹等非我华夏部族都已归附大唐,突厥自顾不暇,他与大唐相比乃是沧海一粟,与朝廷相抗就是螳臂挡车、蜉蝣撼大树,劝他悬崖勒马,早日回头,否则就是逆天而行,必然天谴在即!”
   苑君璋道:“是,臣此前愚钝,罪过甚大,陛下不仅赦我之罪,还封爵国公,臣一定竭尽所能,报答陛下天恩。”
   长孙无忌道:“芮国公明白就好。”
   苑君璋道:“是。”
   李世民道:“朕虽不忍,但天命不可违抗,天下必须归一!浅水原、雀鼠谷、洛阳城、虎牢关以及洺水畔皆是如此!”
   杜如晦道:“戡乱以武,汉高祖、汉光武皆是如此,陛下已经足够宽宏仁厚了,梁师都这等逆天之人,是天要诛灭他!正如陛下所说,天命不可违抗,天下必须归一,而今讨伐梁师都,实是代行天谴!”
   李世民道:“郕国公、芮国公,大军攻城在即,要快!玄龄,两位国公的书信与给颉利的国书一起八百里加急送去!”
   房玄龄道:“是!”
   见众臣之中唯有魏征面带忧虑,李世民道:“魏征,你又想说什么!”
   魏征道:“陛下,臣依然担心,梁师都不肯归降,颉利不会坐视。”
   杜如晦道:“他若不降,朝廷天谴之威更能震慑天下!”
   李靖道:“就算颉利派兵,我军也有所准备,就算立刻与颉利决战,也有取胜把握,有什么好担心的!”
   房玄龄道:“是啊,梁师都占据朔方,于长安威胁巨大,武德九年颉利和突利就是借道梁师都直插长安,只是因为与突厥决战没有全胜把握,才留着他;现在虽然彻底解决颉利的时机依然未到,但若非有所准备,若非在抵御突厥支援的情况下剿灭梁师都,也不会贸然发兵。”
   李世民道:“玄龄、如晦,你们要随时注意,有情况立即报朕!”
   房玄龄杜如晦同声答道:“是!”
   李世民道:“李靖将军,有关梁师都和颉利的情况你也要注意,尤其是颉利!”
   李靖道:“是!”
   李世民道:“关内道各军要做好准备,一旦有变随时支援!”
   李靖道:“是,所有兵将都已枕戈待旦,只等陛下诏命!”
   李世民道:“好,都去忙吧,有事朕会召你们。”
   众人一齐伏地行礼后散去了,侍者却捧来了更多的书文。
  

共 36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贞观二年四月。唐太宗李世民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几人在东宫偏殿之中议政。议题是颉利遣使以梁师都换契丹之事。李世民本已拒绝颉利使者的建议,但还是要听听各位大臣的想法。李靖表示,梁师都,其部下多已归降,大唐顷刻之间便能将其扫灭。但魏征灯主张招抚,“不仅显示天下归心之意,更能显示陛下仁厚爱民之心。”遂召见已恭候在殿外的郕国公和芮国公,二人曾依附突厥,请二人亲笔写信劝其归降。李世民嘱咐房玄龄,将两位国公的书信与给颉利的国书一起八百里加急送去。众人一齐伏地行礼后散去。这篇小说,反映了李世民与突厥斗争中的策略和胸襟。好文,推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7-16 06:23:20
  写短篇的历史小说,其实是有难度的,如果历史事件背景交代不清,读者可能会一头雾水,无法卒读。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值得肯定。感谢投稿东篱,顺祝夏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16 11:40:00
  看了多少宫斗戏,以为宫中都是那个样子,其实,作者还原了一帮子男人的世界。作者一直在研读历史,并以小说的形式,生动再现了那时宫廷斗争往事,让我们看到大唐的另一面。感谢秋叶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