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柳岸】丹江老人(小说)
拐弯的意思是走路时改变方向,但在丹江流域却也是个方言,另有别的含义。当求别人挪借钱物时,用拐弯比较婉转。常听人们说:“你方便的话,给拐个弯儿,我缓过劲儿了就还你!”拐弯爷就常爱说这句话,因此他就有幸荣获“拐弯”的雅号,他老婆跟着他也沾了光,我们叫她拐弯奶奶。
年轻后生们不怀好意,见了拐弯爷,就有意出他的洋相,嬉皮笑脸地说:“拐弯爷,拐弯奶奶该不是你拐弯拐来的吧?”
拐弯爷装聋作哑不吱声,只傻笑。
听村里的豁嘴爷说,拐弯爷不是我们村里的人。他和拐弯奶奶都在抗战中立过功。
小时候我爱听故事,尤其是战斗故事,就缠着豁嘴爷给我讲拐弯爷的传奇人生,起先豁嘴爷不说,我就偷了他的拐杖,豁嘴爷才开了口。
抗战时期,张镯和孙俊都是丹江流域八路军游击队战士,负责宣传这一块的,暂且住在渠边的两间弹花机房里。游击队抗日,居无定所,哪里能住人就先在哪里安身。张镯爷和孙俊干起活来很认真,到处在土坯墙上,砖墙上,石头墙上,凡是能写字的地方,都用白石灰或白漆写上了标语,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孙俊的字写得好,张镯负责给她做帮手。一日,他们去外村写标语,发现一队日伪军进村扫荡,两个鬼子一眼看见了站在支架上的孙俊,就饿虎扑食般地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狞笑着:“花姑娘的,花姑娘的。”孙俊扔掉刷笔,跳下来拔腿就跑,日本兵岂肯放过,紧追不舍,躲在暗处的张镯趁人不备,接连朝鬼子撒了一阵子干石灰,鬼子的脸上、眼里都是白石灰面,突如其来的打击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都知道生石灰面进眼非伤即瞎。鬼子张牙舞爪乱扒拉,嘴里叽里咕噜地骂着,张镯争取了逃生时间,和孙俊一起滚下一个小山坡,孙俊伤了胳膊,张镯跌跌撞撞找到宿营地报告了情况,慌里慌张中扭伤了脚踝,支队长实在抽不开人,就果断安排他们俩相互照顾,然后集合队伍去邻村解围。
豫西鄂北与日大会战是一次残酷的战役,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军火最多,伤亡和破坏性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这期间,张镯和孙俊咬着牙相互照应着,他们缺吃少穿,张镯就到村子里借,说话很客套:“大叔,我们两天没吃的了,你方便的话,给拐个弯儿,我缓过劲儿就还你!”抗战胜利后,张镯和孙俊的伤都还没好利索,尤其是孙俊写字的胳膊始终抬不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部队,也没有找出个名堂。抗战胜利后,地方政府清理外来人员,张镯和孙俊都能说出部队番号和首长的名字,村里的老百姓也能证实他们是真心实意打鬼子的,地方官员就让他俩继续住在弹花机房里,给他们写了一个户头,他们稀里糊涂在这里成了家,就这样,张镯就成了拐弯爷,孙俊就成了拐弯奶奶。
豁嘴爷说到这里,我迷惑地看着他:“可是,外出写字的是拐弯爷啊,这是怎么回事儿?”
豁嘴爷笑笑,继续说,拐弯奶奶的本事可了不得,笔法杠杠的,尤其是墙上的字儿,高低、大小、比例拿捏得很准,横平竖直,一板一眼,让你根本挑不出任何瑕疵。她胳膊抬不起来了,就写不成墙体字了,她不服输,就敦促拐弯爷练字,用湿毛巾蘸水在弹花机房的记账板上写字,再用粉笔沿湿边描,水干后这个字就成了镂空字;利用几何图形演变,给笔画的头尾镶上图形就成了立体字,从这方面说,拐弯奶奶是拐弯爷的老师呢。
我和拐弯爷的孙子同岁,打小我们就在一起玩尿泥,但我见了拐弯爷总要躲避,在我眼里,他是个恶魔,我一旦被他抓住,他总爱用他那胡子拉碴的下巴扎我,再不就是用他那烟熏火燎的嘴巴亲我,弄得我哭笑不得。稍微大一点儿的时候,我学会了反击。
那一天放学后,我一蹦一跳回家,见拐弯爷正拎着石灰桶在码子房的后墙上写字,我好奇地凑上前去。
码字房是我们当地人的叫法,土坯墙体,牛毛毡房顶,是丹江大坝修成以后,丹江储水,我们的河滩地变成了水路,汽船、汽艇、木船通到了这里,这里设了终极码头,管理人员就住在码字房里,大队干部见码字房紧靠土公路,是个醒目的地方,就让拐弯爷写上标语,作为宣传阵地。
拐弯爷写好了标语,坐在一块石头上抽旱烟,我看着墙上的字,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就念开了:“啥足干劲,力争上啥,多快好啥地建设社会主义。”
拐弯爷笑了起来,说:“小子唉,这个标语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以后可别读错了。”
“拐弯爷,什么是‘多快好省?’”我不耻下问。
拐弯爷在地上磕了磕烟袋锅,瞅着我,一脸和善:“就是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还少花钱。”
“那咱们是社会主义吗?”
“咱们当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咱们这里搞建设就是修丹江石坝。”
“为什么要修丹江石坝?”我打破砂锅问到底。
“丹江下游修了丹江大坝,对丹江水进行了截流,丹江蓄水,丹江两岸土地被淹没,如果上游再发洪水,上下一挤,咱们连逃生的地方也没有了。在丹江没来洪水之前,咱得修一个挡墙,这个挡墙就是丹江石坝,挡住丹江水的冲击。你爹、你妈不天天用架子车拉石头修坝吗?他们就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那你写标语也是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吗?”
“当然是了,别看这是标语,大有学问呢。”
“就这几个字也叫学问?”
“那当然了,标语也是一种文化。”
我迷惑不解:“这也是文化,这算什么文化?”
“这是标语文化,又叫墙体文化。”拐弯爷开始讲起来,尽管他说的一知半解,但我听得很认真:“你别小看了标语文化,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核心信息,直接点明主题,简洁有力,看后让人一目了然。能给人以精神力量,鼓舞人们的斗志,按你们语文上的话就是言简意赅,在激发斗志方面,比长篇大论还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墙体标语都是语言精华,是文化的坐标,也是风向标。”
“风向标?”
“短短一句话,却是上级的指示,也是咱老百姓的追求,它无声无息地激励着人们朝美丽、美好、美德、美景方向奋斗。”
我又问:“这些标语是你想出来的?”
拐弯爷笑了起来:“我要是能有这个本事,我算是混成人了。”
拐弯爷说完,得意地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本让我看。我好奇地翻开,见上面标着1、2、3、4的编号,每个编号都对应有一条标语,如:“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备战、备荒、为人民”……
对这些标语我没有过多地深思,却想到了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写作文、写周记或日记,用拐弯爷的这些标语凑字数,岂不事半功倍?于是我开始乞求:“拐弯爷,你方便的话,给拐个弯儿,我抄完就还你!”
拐弯爷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你小子也开始出我洋相。这个本子我可不敢借,我天天要用到这些东西,万一你给弄丢了,就要误大事。”
拐弯爷岁数并不是多大,只是他辈分儿高,他脾气也好,小时候他老喜欢对我使招儿,我也得对他恶作剧报复报复……想到这里,我扯了一根狗尾巴草,趁他不备,用草的穗子撩他的后颈,他以为是毛毛虫,直伸手挠,当他发现被捉弄以后,开始来抓我,我灵机一动,急喊:“快看,拐弯奶奶来了。”
趁拐弯爷分心的时候,我拿着小本本跑了。
“小兔崽子,强盗!”拐弯爷急得在后面直喊。
我抄拐弯爷的标语还真派上了用场。我上学时的文章大都是“形势头、决心尾,”这样千篇一律的作文让别的同学急得直咬笔杆,我自从有了这个法宝以后,写作文顺当多了,有两次还上了黑板报。
后来我才知道,多快好省地修丹江石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家家户户都有石方任务,大队照顾拐弯爷让他写标语,让拐弯奶奶记账抵义务工。
丹江大坝设计了闸门,闸门放水,丹江河面渐渐变窄,两岸大量的淤泥地裸露了出来,沿途的码头撤防。码子房存在了一段时间以后,完成了它的神圣使命。大队找人扒掉了码子房,再借着它的根脚用水泥砖砌墙,石棉瓦封顶,建起了农科所,住进去了一批有种植经验的老农搞试验田。
农科所后墙由原来的土坯变成了水泥砖,可比原来平滑得多了,写上标语肯定效果不错,六十好几的拐弯爷又赤膊上阵了,写下了:“丹江河水甜又清,无怨无悔进北京。”
这是九十年代的事儿,显而易见,是动员库区的百姓实现和谐的移民大搬迁。丹江浪花朵朵,唱出了南水北调的前奏。
拐弯爷笨手笨脚写标语,纯粹是为了赚取几个烟酒钱。
又有小青年看不惯了,奚落道:“拐弯爷,你不缺吃不缺穿,又不考虑娶花媳妇,爬高上低图你身上还有四两拐弯劲儿?”
拐弯爷笑笑,回奉道:“头可断,血可流,艰苦奋斗不能丢,一切要为了下一代。”
拐弯爷说的是实话,别看他有俩闺女四个儿子,却都是平平庸庸的老百姓,可他的里孙、外孙十来个,却都是读书的料,学知识跟喝水一样。最大的里孙虽然大学考的不理想,但凭人家的胆略,投资水产,日进斗金;另有一个里孙和一个外孙考进了名牌大学。
南水北调开始走进丹江库区人们的生活,茶前饭后,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移民大搬迁,什么时候搬,搬到哪里去,你问我,我问你,都是小道消息,没有一个确切答案。
我们家和拐弯爷家住的相对远一些,相互串门的机会少,但隔三差五见面的时候,总要相互捉弄一下对方,这个时候拐弯爷已经力不从心了,总是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怕我抱住他捋他的胡须。
时间在各类猜测中一天天过去,移民大搬迁开始了,十六七万丹江儿女在给后山热土上的地下先人上过坟之后,慨然登上了移民车,到数百里开外的地方繁衍生息。拐弯爷拄着豁嘴爷临终前送给他的拐杖,搀着拐弯奶奶也登上了移民车。
说巧不巧,到了移民新地,住房靠抓阄,我和拐弯爷住对门,做了紧邻,是真正意义上的低头不见抬头见。
拐弯奶奶和她的两个儿女相继离开了人世,拐弯爷还健在的儿女也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不是随着儿女远走他方,就是三天两头住医院,移民新村里留下的是拐弯爷一人。
拐弯爷却依然精神矍铄,最爱看的电影和电视剧就是抗日题材的,他不用再艰苦奋斗就能衣食无忧了,逢年过节,里孙外孙给他邮寄过来的钱就足够让他享受荣华富贵的夕阳红,还不说他有高龄补贴和老兵补贴。
但拐弯爷生就的贱命,每个季节穿的衣服就一套,衣服穿脏了他也不换,让他去量体买衣,他总说:“这不比过去强多了?有穿的就对得起我这个老头子了。”
我爱人看不惯,就哄他说:“拐弯爷,方便不?能不能先给我拐弯儿个五百块,我急用。”
拐弯爷没有多想,就抖抖索索从贴身衣服里掏出来钱递了过来,爱人二话没说,朝我使了个眼色,我们一起去镇上给拐弯爷买了新衣服、新鞋子、新帽子,这样他的衣服才有换洗的。买衣服剩了8元钱,爱人给他,他也接住了,为此,拐弯爷惋惜了好多天,直说:“太奢侈了,罪过,罪过!”
拐弯爷是我家的常客,他除了看电视和睡觉外,基本上都在我家。遇到我爱人带回来的菜、薅回来的花生,他就主动坐下来帮忙,我们家吃饭的时候,喊了他,他也不客气,端上碗就吃。按他的话说就是:“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谐共享美好生活。”
岁月不饶人,再倔强的人也抵挡不了岁月的折腾。拐弯爷病了,病得不轻,竟然卧床不起了。我儿子急三赶四地把他送进了医院,经过抢救,拐弯爷神志清醒了,他无力地摸着我的手说:“这一次要花个七七八八,你方便的话,给拐个弯儿,错过这一阵子,你帮我把卡上那些高龄补贴和老兵补贴的钱取出来,就还你!”
我纳闷:你手里那么多钱,你留着带进土里啊?但为了安慰他,我还是点了点头。
拐弯爷自知时日不多,开始交代后事:“你这人实在,指望得住,我信你。你会玩智能手机,把我的话录下来,等我走后你再交给我的那些孝子贤孙。我没花他们的钱,他们给我的钱我一笔一笔都记着账,也都存了起来,记账本和存折就压在我的枕头下面,交给老大,让他一一把钱还给他们。其中老大家的,一万五千三百元;老二家的,三万五千一百元……大孙子十万六千元……小外孙五万五千九百元……应该说有了这些钱我知足了,但是钱不是万能的,买不来欢歌笑语,买不来嘘寒问暖,买不来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钱还是祸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都还给他们清清白白,心安理得。我住的房子只有一套,就是和你对门的那一套,说不好为了争得这套房子,他们会不会反目为仇,所以我谁也不给。你说过想找地方办老年俱乐部,你就把这个地方利用起来吧,给孤孤单单的老头们老太太们找个说话的地……方……”
拐弯爷剧烈地喘了起来,一气不接一气,我急忙按下了他病床上的报警器。
医生已无回天之力。拐弯爷溘然长逝。我手机上录的就是他的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