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大暑(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大暑(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13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6发表时间:2025-07-20 14:59:31
摘要:原创首发——

蝉鸣把日头喊得更毒了,柏油路晒得能煎鸡蛋——这是我妈说的。她年轻时在纺织厂上班,大暑天的车间里没有空调,吊扇转得快要散架似的,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姑娘们围着织布机转,浅蓝色的工装后背能洇出大片汗渍,像地图上模糊的河。现在不一样了,小区里的老太太们搬着小马扎往树荫底下凑,手里摇着印着旅游广告的折扇,议论着哪家超市的凉席在打折,说现在的冰丝席比当年的草席滑溜,就是少了点太阳晒过的香味。
   老祖宗把大暑分成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我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见过萤火虫,傍晚它们从晒得打蔫的狗尾草里钻出来,忽明忽暗的,像星星掉在了地上。外婆坐在竹椅上择豆角,说那是草叶晒了一整天,热得受不了,化成了会飞的灯。后来读《礼记》才知道这说法古已有之,原来两千多年前的人,也对着夏夜的萤火发过同样的呆。只是他们未必想到,现在的孩子要去湿地公园才能见着萤火虫,还得凑在玻璃展箱前,听讲解员说这是“生态指示物种”。
   正午的太阳把树影压得贴在地上,小区花园里的月季蔫头耷脑,叶片边缘卷成了波浪,倒像被谁用熨斗烫过。但冬青总是精神的,油亮的叶子上沾着层薄灰,被偶尔掠过的麻雀扑棱棱惊起一阵热浪,灰屑在光柱里打旋。我想起《水浒传》里智取生辰纲那段,杨志带着人在黄泥岗上走,“石头上能烙饼”,挑夫们的扁担把肩膀压出红印,汗水顺着脊梁沟流进裤腰。那时没有冰镇可乐,解暑全靠井台边湃过的西瓜,或者路边摊上插着麦秆的酸梅汤,卖汤的老汉用粗瓷碗盛着,碗沿上总凝着层细密的水珠。
   楼下的便利店总在大暑这天搞活动,冰柜里的老冰棍堆成小山,包装袋上的“绿豆”两个字被冷气熏得发白。穿校服的学生攥着零钱冲进来,撕开包装纸的瞬间,冷气裹着甜丝丝的白雾往上冒,在鼻尖凝成小水珠。这让我想起《东京梦华录》里写的汴京:“夏月则卖水饭、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原来古人也懂冰镇的妙处,只是他们用的是冬天窖藏在冰井里的冰,一块冰能卖到“直钱一千”,比现在的哈根达斯还金贵。那会儿的富贵人家,会把冰块凿成小块放进酸梅汤,侍女捧着银碗送过来时,碗外壁早结了层白霜,喝一口能从舌尖凉到脚心。
   傍晚忽然起了风,先是树梢轻轻晃了晃,接着地上的纸屑打着旋儿飞起来。乌云像被谁打翻的墨汁,在天上晕开大片阴影,把太阳遮得只剩个模糊的光圈。蝉鸣声猛地拔高了八度,像是在跟老天爷较劲,接着第一滴滚烫的雨点砸在窗玻璃上,啪嗒一声,像谁在远处放了个响炮。很快雨点就连成了线,天地间挂起白茫茫的水幕,空调外机的滴水声被淹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屋檐下哗啦啦的水流,顺着台阶汇成小溪,把孩子们丢在路边的塑料瓶推得团团转。
   这让我想起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传说他撞断了撑天的柱子,天塌了个窟窿,天河的水倾泻而下。古人总把极端天气归给神佛,其实不过是暑气积攒到极致的爆发。就像锅里的水总要沸腾,大暑的雨也来得理直气壮,把积攒了一整天的闷热狠狠浇透。雨最大的时候,楼下的石榴树被打得东倒西歪,却偏有几只蜗牛从土里钻出来,背着半透明的壳,在湿漉漉的树干上慢慢爬,像是要趁着这凉快劲儿,把整个夏天的路都走完。
   雨停后空气里飘着泥土的腥气,混着青草被淋透的甜香。楼下的孩子们踩着水洼尖叫,把凉鞋踢得老远,光脚在水里啪嗒啪嗒跑,惊起的水花溅在晾衣绳上,把刚晒的白衬衫又打湿了几片。路灯亮起来时,水洼里的光斑晃悠悠地动,倒像是萤火虫掉进了水里。我打开手机,循环播放着窦唯的《雨吁》,古琴的调子混着窗外的蛙鸣,忽高忽低的,倒有几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思。远处的广场舞音乐也响起来了,《最炫民族风》的节奏裹着水汽飘过来,和蛙鸣、虫叫搅在一起,成了大暑夜里独有的交响曲。
   冰箱里还剩半块西瓜,挖开时听见“噗”的一声,鲜红的瓤里嵌着黑籽,像撒了把碎星星。我想起汪曾祺写过昆明的杨梅,“黑紫的,像一堆堆的煤球”,用井水浸过之后,“冰凉爽口,甜得发齁”。现在的水果都是冷链运过来的,泡沫箱里的冰袋还没化透,少了点井水湃过的灵气,但咬下去的瞬间,清甜还是能漫到每个毛孔里。汁水顺着手腕流进袖口,凉丝丝的,倒比空调风更舒服。
   夜里躺在凉席上,听着窗外渐起的虫鸣,忽然觉得大暑就像人生的某个阶段。它热烈、直接,带着点不管不顾的莽撞,却也藏着最本真的生命力。就像萤火虫明知只有一夏的寿命,也要把光亮到极致;就像暴雨明知会搅乱尘世,也要痛痛快快地下一场。凉席在身下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像谁在低声说着古老的谚语。月光从窗帘缝里钻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银亮的光带,恍惚间竟像极了外婆家那片萤火虫飞过的草地——外婆那时总说,大暑的夜里要是能听见纺织娘叫,来年准是个好年成。
   手机推送了明日的天气预报,说还要热上三天,最高温度39度。我翻个身,摸到胳膊上沾着的凉席纹路,像拓印了一片细密的叶脉。远处的菜市场已经有了动静,三轮车碾过湿漉漉的路面,传来“卖豆腐脑”的吆喝,声音被露水浸得润润的。我摸出手机看时间,屏幕上显示着公历日期,下面却跳出一行小字:今日大暑。原来传统从未走远,它就藏在蝉鸣里,在雨水中,在每个被热气包裹的寻常日子里——就像我妈总说的,再热的天,熬过去就是秋凉,日子不就是这么一天天过出来的么。
  

共 21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散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描绘了大暑节气的独特风貌,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变迁,赞颂了在酷暑中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并从中体悟出人生的况味与智慧。其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感官描写的细腻,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纬度描写盛夏的炎热,比如,“柏油路晒得能煎鸡蛋”“凉席在身下窸窸窣窣”“胳膊上沾着的凉席纹路”等等,使大暑的“热”“闷”“雨”“凉”变得极其具体可感。二是旁征博引,文化底蕴深厚,引用《礼记》“三候”、《东京梦华录》汴京夏日冷饮、《水浒传》黄泥岗酷热场景,融入民俗与生活智慧,拓展了文章的时空维度和思想深度,对大暑的描写超越了单纯的天气现象,成为连接古今、沟通自然与人文的载体。三是诗意化与生活化的相互融合,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充满诗情画意,生活化的描写贴近日常生活,充满烟火气,使文章既接地气,又韵味悠长。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1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0 15:55:25
  比喻拟人的精妙生动、历史文化典故的娴熟运用以及诗意与生活化的完美融合,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温度、深度和文化底蕴的“大暑风情画”。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0 15:56:43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1 09:46:33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