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煤球记(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煤球记(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13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发表时间:2025-07-21 10:27:26
摘要:原创首发。

如今提起煤球二字,年轻人怕是要一怔,寻思一下这是个啥东西,而上了点年龄的人,则是一声感叹,时光忽悠一下就过去了。胡同里的煤炉早就不见踪影了,可有些东西还深刻在记忆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冬天似乎来得早一些,霜降一过,胡同里的墙根便结了层白霜,日子由此向冰天雪地过渡。这时,爷爷便繁忙起来。一大早,推着一辆加重自行车出门,车后座的铁丝筐里码着两摞煤球,黑黢黢的,整整齐齐。车把上挂着杆铜秤,秤杆和秤砣都磨得发亮,泛着黄色的光泽。
   那时候,爷爷才五十出头,背还没驼。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劳动布褂子,褂子有些旧,袖口磨得发白,领口沾着的煤灰,推着三百斤煤球走在结冰的路上,走得小心翼翼。那时候,我还是个顽童,习惯趴在窗台上看着爷爷的背影渐渐走远,最后只剩车后座那两摞黑疙瘩在移动。
   “卖煤球嘞……卖煤球嘞……”爷爷的吆喝声有些沙哑却响亮,回荡在飘着炊烟的大街小巷里。听见吆喝声,人们便端着簸箕出来,喊一嗓子:老王,来五十个煤球。爷爷放下车,用一个铁皮小铲往簸箕里装,装一铲数一下,“一五、一十……”数到五十,再用铜秤称称,多了就往外拣两个,少了再添一个。
   煤球是前一天在自家后院做的。傍晚收工回来,爷爷就和父亲在院里和煤泥。黄土和煤粉按比例掺好,泼上井水,光着脚在泥里踩,直到煤泥变得黏糊糊的,能攥成团不松散。我和弟弟总爱凑过去,伸手想帮着揉,被爷爷用沾着煤泥的手拍开,这玩意儿烧手。他的手掌黑得发亮,指甲缝里嵌着永远洗不净的煤屑,好像长在指甲缝里了。
   父亲一开始跟着爷爷学做煤球,后来嫌这营生太苦,去工厂当了临时工。爷爷没拦着,只是每次父亲休班回来,他总让父亲帮着踩煤泥。父子俩光着脚站在煤泥里,你一脚我一脚,踩得煤泥“咕叽”响,像是在说些没说出口的话。
   做煤球的模子是个铁皮打的六边形格子,爷爷抓一把煤泥攥实了,“啪”地扣在地上,提起模子就是六个圆滚滚的煤球,码在墙角晾着。一晚上能做三百多个,院子里都摆满了,像一个个黑黢黢的小山头。第二天早起,爷爷把晾干的煤球装起来,往自行车后座一放,开始走街串巷地叫卖。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我半夜醒来,看见外屋灯亮着,爷爷正坐在小马扎上搓手。他的耳朵冻得通红,手背裂了好几道口子。母亲端来热水,让他泡泡手,他却摆摆手说,不泡了,泡软了明天握不住车把。那天后半夜,我听见他咳嗽得厉害,像有团棉花堵在喉咙里。
   我上初中那年,胡同里有人家开始使用煤气罐,爷爷的煤球因此卖得少了。每天还是早早出门,但太阳偏西时,却推着剩下的半筐煤球回来。他的背渐渐驼了,推车时腰弯得像张弓,吆喝声也没以前响亮。有一天爷爷收工回来,把铜秤往墙上一挂,秤砣“当啷”一声掉在地上。爷爷蹲在地上捡了半天,也没捡起秤砣,他的手抖得厉害。
   从这以后,爷爷就不出去卖煤球了。他把那辆自行车擦得锃亮,靠墙放着,车后座的铁丝筐里偶尔放些白菜萝卜。做煤球的模子被父亲收进了杂物房,上面落了一层灰。冬天有暖气的时候,爷爷总坐在暖气片旁边,瞅着窗外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搓着,好像是还在揉煤泥。
   父亲后来从工厂辞了职,开了家小超市,生意不算红火,但够一家人吃喝。他偶尔会提起爷爷卖煤球的日子,说那时候一毛钱能买三个煤球,爷爷一天能挣五块钱,够给奶奶买药,供三个孩子上学的。
   我和弟弟、妹妹长大后,都在城里找了工作,离老家越来越远。去年春节回去,院子里的泥地早改成了水泥地,墙角那片曾经晾煤球的地方,种了棵石榴树。吃饭的时候,弟弟说,最近在做文创,想把爷爷卖煤球的故事做成“手伴”,还有那辆自行车、铜秤,都按老样子做。爷爷没听懂是啥意思,只是嘿嘿地笑。父亲愣了愣,放下筷子说,我库房里还有那把铁皮模子,明天找出来给你。
   今年夏天,弟弟的文创产品上线了。我点开链接,看见那个迷你版的煤球摊:六边形的煤球码得整整齐齐,爷爷的小人儿推着自行车,车把上的铜秤闪着光,旁边还配着段文字:每个煤球都藏着一个冬天的温暖,和一个父亲的重量。
   有一天收到弟弟发来的视频,说是有一个买家特意拍的视频。他家孩子正拿着小煤球模型,听太爷爷讲早年买煤球的故事。我给老家打了个电话,父亲接的,说爷爷正坐在院子里,看着弟弟寄回去的模型,爷爷说这秤星得再刻清楚点。
   恍惚间,好像又听见那句沙哑的吆喝:卖煤球嘞……这声音虽然遥远,却温暖着往后的日子。

共 17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煤球记》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怀旧散文,赞美爷爷为代表的老一辈劳动者在艰苦年代里的辛勤劳作、坚韧不拔和对家庭的责任担当。文章细致描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煤球为生活必需品的胡同生活场景、煤球制作工艺、走街串巷的叫卖方式,以及展现了从烧煤球到使用煤气罐、暖气片的时代进步。这不仅是对一种消逝的生活方式的记录见证,更饱含了对那段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时光的深切怀念。那些艰辛岁月中的温情、奋斗的痕迹和亲人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成为生命不可磨灭的“底色”,并在不经意间温暖着后人。细节描写生动细腻,营造出较强的现场感和代入感。情感真挚,含蓄而深沉,并非直抒胸臆,而是蕴藏在冷静克制的叙述和精妙的细节之中。语言风格整体朴实无华,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同时,在关键处又能提炼出富有诗意和哲理的句子,使文章平实中见深刻,朴素中显隽永。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1 11:00:38
  “煤球”是全文的核心意象,串联起整个故事:从制作、运输、售卖、使用,围绕煤球展开的描写,使文章结构紧凑,主题集中。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1 14:38:53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