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最亲密的临别赠言(赏析) ————读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这是一首赠别词,是送一个叫刘原甫的人到扬州做太守。刘原甫叫刘敞,仲应该是指他排行老二。他比欧阳修年轻十二岁,但学问渊博,才思敏捷,和欧阳修、梅尧臣等都是好朋友。他和欧公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欧公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又是以博学著称,他是欧公的晚辈,居然曾经当面嘲笑欧公书读得太少,这简直令人不敢想象,连大才子苏轼都感到匪夷所思。奇怪的是,欧公淡然接受了他的嘲笑。欧阳修学术渊博是公认的,所以皇帝才让他牵头修史,他治学也很严谨,每有疑问必去求证,而求教最多的就是这个比自己小的后生学者刘原甫。刘原甫不仅知识面广,而且才思敏捷,曾经就同一个主题,一日写应制文章八篇,每篇均不重复,这点也深得欧公叹服。由此可见,虽然刘原甫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如欧阳修,但欧阳修还是很器重他,甚至可以说很佩服他,两人确实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写这首词时,欧阳修已经从扬州太守任上离职好几年了,听说好朋友刘原甫要到自己曾经任职过的扬州去做太守,便置酒送行并作了此词。
词的全文是:“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这首词完全符合一般人的送别思路,可见完全处于自然情感的勃发,毫无刻意遣词造句痕迹。首先,如果听说有好朋友要去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想到那个地方的美好与特色,并向朋友介绍。所以,词的上片,其实就是欧阳修在怀念自己的扬州时光。第一句中的“平山”就是指平山堂,是欧阳修任职扬州时为自己修建的居所,在半山腰。当时扬州向南就是长江,长江之南就是镇江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那个时候没有高楼大厦,在平山堂向南远眺,看到的是沃野千里,然后就是长江的宏伟气势和三山的挺拔秀丽。据说欧公在堂内远眺三山时,堂屋的阑干正与山平,所以命名平山堂。当然,现在到平山堂,南边都是高楼大厦,早阻挡住视线了,只能看到城市的钢筋水泥。欧阳修当年肯定经常在平山堂凭栏远眺,所以他记忆最深的就是平山堂的阑干似乎凸出在半空中,看到的山也是重重叠叠。“山色有无中”是直接引用的王维诗句,本来写的是雾气中隐隐约约的山色,所以苏轼解释这句话时说欧阳修写这句话是说雨天,是写了平山堂晴雨两种景色。不管苏轼是不是强为解释,姑妄听之吧。常见理解是说欧阳修眼睛近视,所以看到山色是迷迷糊糊。其实不管欧公近视与否,三山不是一座,自然会有重叠会有远近明暗,所以即便是晴天说山色有无中也可以理解。欧公对平山堂的记忆,除了可以远眺山色外,最深的就是自己曾经亲手种植的柳树了,那可是春天的使者,看到柳树吐新芽就意味着春天到了,景色开始变得美好,人的心情自然也变得畅快。所以,欧阳修对柳树的最大记忆,就是几度春风,当然,他在扬州时是看着柳树报春,看着春风荡漾,可自己离开扬州后,柳树和春风依然按时到来,只不知道有谁在欣赏,是不是空自春意无人知?感慨之余,欧阳修自然想到,面前的刘原甫才学不比自己差,自然能够感受春风拂柳的意趣,柳树也算又得到知音了。
感怀过后,送别的第二层意义肯定是祝福了,这就是下片的内容。赠别嘛,总会吹捧对方几句,欧公也不能免俗。当然,我相信,欧公说这些话时并不违心,而是发自肺腑。他评价刘原甫是:才华横溢,性情洒脱。杨雨老师分析“一饮千钟”时,认为欧公是羡慕原甫有个好身体,也是一种理解吧。但古人说一个人能喝酒,一般不会想到这个人身体好,而是会想到他个性洒脱,像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绝不是说这八个人身体真棒。欧公应该就是说原甫像李白一样,能喝酒,能写诗,才气冲天又豪迈不羁,这样的为人做事,做个文章太守肯定没问题,人家李白可是自认为应该出将入相的。最后一句是最能体现情义的,一般人送别,吹捧一顿后肯定是祝对方事业有成前途似锦什么的,更何况欧公比对方大十二岁,又做过前任,所以无论以长辈的口吻教育晚辈,还是以前任的口吻指导现任,劝他勤于政务做出成绩都是正常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欧阳修却提醒对方,要乘着年轻多玩玩,别等到像我这样老朽了,想玩都玩不动了。隐含的意思应该是:你的工作能力我不担心,只希望你不用过于勤勉过于疲劳,该休息就休息,该玩乐就玩乐,一定要注意好身体,别像我这样弄垮了身体。毕竟,身体是工作的本钱,更是自己一切的基础。我们常说,一般人只会看你飞得高不高,只有最爱你的父母,才会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在这里,欧阳修俨然超越了师长的身份,化身为孩子的父母,关心的不是孩子的业绩有多么优秀,反而是到扬州以后的生活,这是何等的情分!这种话,无论是官场同僚,抑或是志趣相投的挚友,都说不出来,但欧阳修就是说出来了,由此可见他对这位后辈的厚爱,完全把原甫看成家里的孩子了。知道关心你喜怒哀乐的人,已经超越了朋友的范畴,而是成了你最亲密的家人,欧阳修做到了。不知道原甫听闻后的感触如何,反而我如果听到哪位师长这样和我说话,我一定会泪流满面感动不已。
这首词,无论是写景还是后来写人,都充满着豪迈之气,像阑干“倚晴空”,和“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等等,这当然是欧阳修的眼光和境界决定的。这场送别,没有凄婉,没有悲切,只有豪迈,一扫晚唐五代的萎靡之音,所以,很多专家认为,正是这样的欧阳修,才影响了后来的苏轼,才让词史上出现了豪放派这座高峰,让词的内容极大丰富,才能够接力诗,成为一代文学之范式。
调寄一曲《朝中措》,记平山堂:半山矗立六一堂,画栋配雕梁。垂柳春风燕子,鲜花细雨鸳鸯。凭栏远望,大江如练,叠嶂成冈。岭下青青沃土,犁锄汗水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