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情满乡间(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情满乡间(散文)


作者:狮子山中人 布衣,32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发表时间:2025-07-22 16:41:11
摘要:乡下、乡里乡亲,在乡下度过了难忘的孩童和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又在父母的殷殷祈盼下,屡尽十年寒窗,熬过无数个三更灯火五更鸡,终于从乡下来到了城里。过惯了没有鸡鸣狗吠,又久不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了上班又下班的日子,却时时会有一丝淡淡的、有时又是异常浓烈的儿时情愫涌上心头,或许是年龄大了的缘故,难道这就是思乡,文化人常常书写的乡情和乡愁吗?

乡下、乡里乡亲,在乡下度过了难忘的孩童和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又在父母的殷殷祈盼下,屡尽十年寒窗,熬过无数个三更灯火五更鸡,终于从乡下来到了城里。过惯了没有鸡鸣狗吠,又久不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了上班又下班的日子,却时时会有一丝淡淡的、有时又是异常浓烈的儿时情愫涌上心头,或许是年龄大了的缘故,难道这就是思乡,文化人常常书写的乡情和乡愁吗?
   时间回到去年腊月二十五日,应该是过了小年的第二天,我经过东湖广场,遇到了曾经在我老家做了一届父母官的张爱国书记,他就问我:“还没有回乡下去过年吗?”
   我回道:“儿子他们还在上班,在这里过年不一样吗?”
   他接着说:“那能一样,过年就要在乡下过。根在那里,再说城里过年没有气氛,又不能放烟花爆竹,没有年味,不热闹。”
   我又回道:“眼下,我还可以要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去乡下过年,我是在乡下出生的,有我儿时的伴,有我认识的人,还有亲朋戚友在;可问题是儿子媳妇都没有在村里生活过,很多人他们都不认得,要是再到孙辈这一代呢?”
   他再讲:“你那个地方多好,狮子山下,山青水秀,又是田畈之落,柴方水便,出人才的地方。”
   我再回道:“是啊,十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吃公粮的。”
   他最后又说:“我们只要管到儿子、孙辈这一代,带他们去乡下,一个过年,一个清明就行,以后他们不管走得有多远,都会知道这里是他们的根,这就是书上写的乡情和乡愁。”
   后来,在夏家巷又遇到在二中教书的于兴文老师,他父亲是我高中时数学老师,和他们一家,因师母关系还能叙上些亲戚来,读书的时候,于老师曾经非常关心和爱护我。
   于是,我就一边和于兴文老师打着招呼,一边问:“回老家过年不?于老师身体还好吗?”
   于兴文老师就说:“还好,于老师已经去乡下了,他也会回家过年。”
   于兴文老师还说:“他也老了,想去乡下。”
   是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不饶人。
   回想起在二中读书的那一年,于兴文老师正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青春年少,想不到一恍,也步入了老年。
   原本计划在过年的那天,按老家习俗,带上福礼盆去老家祭祀,然后再回来在城里过年计划取消了,直接回老家过年。
   可是,说回家过年容易,因为平时很少回家,真正回家去了,就有很多事情要做。吃喝穿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都不能落下。更要忙乎的却是家里头女人,特别是卫生,楼上楼下,会把你折腾得腰都直不起来。还有洗晒,要是天下雨,泥湿路滑,那就更麻烦了。
   老家的房子,是在95年建的,今年刚刚到了而立之年;在15的时候,又把顶层做了个棚,就是盖上了瓦。当时没有设计好,又听老辈人讲,顾虑不能高于后面老房子,怕影响后面一栋房子的风水。
   因此,没有做前后两批水下水,而是四面下水,而且做得很低。下雨天,如今却弄得四面墙都往里渗水。特别是西边萨屋,因为漏水,油烟机主机都水湿短路烧坏了,后又重新换了一个。顶棚又是屋下一位叔做的,总不能人云亦云,听别人讲他是故意的,去找他的麻烦,我也不好说他些什么。
   一年到头又不在老家,只是过年去个三两天,间或搞搞卫生,连电路电线都老化了。除夕晚,连续用热水器洗澡和用吹风机吹头发,导致负荷过重,电线又烧了两三次,搞得一楼整个都没有电,幸好二楼照明正常,不然整栋房子都黑灯瞎火的。
   除夕和正月初一,又不好请得师傅来修,儿子又在单位值班,幸好女婿孟来忙活了好一阵,终于把线路给重新接好了,要不然正月初一里都没有电。
   春节假期一结束,我就联系师傅,先把西边萨下做了个顶棚。然后上周三,趁天没有下雨,又再次下乡,和大村上冰丘里电工守国联系,准备重新把家里电线装过。
   清晨六点多,穿上儿子给我买的一套雨衣,原本是准备钓鱼用的,这下可派上了用场。头上先戴顶暖帽,再戴上个头盔,倒不显得没剩多少头发的头部会冷,身上反倒有一种暖和的感觉。我就这样全副武装,一路骑行下乡,一个来回,总有一些不经意的美好,如影随形,与我相伴。
   到老家,只有40多公里的路程,刚好骑了30公里,到了杭桥街上十字路口的时候,车就没有电了。这辆车,去年都可以骑到家,可能是长时间没有骑,电瓶老化了,缩短了使用寿命。
   只好在杭桥街上,寻找充电的地方。刚好十字路口右手边,东南角上有一家早餐店。望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不断地往外冒的水蒸气,肚子好像有感应似的,就开始和我打着招呼,饥肠辘辘的,咕噜咕噜地叫唤。心想在这家小吃店,一边吃早餐,一边充下电。
   可是,等我一开口说:“充电。”
   老板娘就讲:“她家电费好贵,你到别处去。”
   我也来不及细问,她家电费究竟是如何贵?是商业用电吗?我又不是不付钱。
   天上又阴云密布,风雨欲来的趋势。我只好再到另一边十字路口,位于东北角上的一家早餐店里,买了两份早餐,想去隔壁一家杂货店里充电。
   我就和杂货店里,坐在柜台里面一位正在低头看手机的老人说:“老板,想在您店里充下电,去狮山”,并随手把一份早餐给奉上。
   还说:“充电钱,我照给。”
   老人抬起头来回道:“他吃过早餐来,不用,叫我一起吃”,并吩咐我“把他正在充电的手电筒取下来”,给自己电动车充电。
   还问我:“有充电器不?”
   从闲淡中得知,老人、老板是杭桥安得口人,店面是租的,并排两间,还有楼上,一年两万租金。在充电的时候,我就估摸,到时走要付多少钱电费,人家是租的店面。再说商人无利不早起,只要不宰我就行,五元、十元都无所谓,毕竟人家给了我方便,做了件好事。可是等到充了个三十几分钟,正准备扫码付钱要走的时候,老板却非常客气、而又真诚地喊我赶快走,说天要下雨,硬是不肯让我扫码,搞得我都后悔自己刚才的想法了。
   生活中,不是所有事情都是能用钱来解决、用钱来衡量的,有些不经意的小事甚至比钱还难能可贵。
   后来,冒着时不时的洒落下来的雨珠,骑行到了与狮山街口分手的地方,又没有了电。路两边都是山,又没有村子,硬是挨着车子,骑一段路,又推着走一段路,再骑一段路,就如那个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过一个是推石头上山,而我则是在平路上推着没有电的电动车,却也累得两腿都在发软,磨叽磨叽地挨到了两公桩,然后再一路下坡地到了家。
   ​在家里,一边联系电工,一边充电。从上午9点不到开始充电,一直充电到下午近5点。电瓶就像是久饿了的婴儿,在喝奶水一样,吮吸得、连续地嗞嗞发响,把红灯经过慢长的八九个小时,终于喂饱成了绿灯。结果,来到七角街上又没有电,显示骑行了36公里,比来时多6公里,导航显示到家还有5.9公里。
   ​一路推着电动车,问到有家雅利电动车店,在原三中,现育树中学斜对门。
   戴着眼镜的老板说:“他快要下班,并叫我在外面插牌处充电。”
   我说:“扫码不?”
   店老板说:“不用扫码。”
   我估摸着是要付现金的,可是口袋里又没有现金。
   等到充了二十几分钟,我就问老板:“可以不?”
   老板就问我:“骑到哪里?开始电瓶有电不?”
   我说:“没有电,要到东湖广场。”
   老板说:“再充十几分钟就行。”
   结果到了东湖广场,还真没有了电。
   充电期间,有三两伙人,经过雅迪电动车店里检查车子,眼镜老板都是耐心细致地给人家先检查,然后再给人家打气,一点都不嫌麻烦,没有半点像是老板架子,普通得跟个打工仔一样,亲切、随和、接地气。
   这次下乡,一路骑行,去也充电,来也充电,只有一处说电费很贵,不充,叫到别处去。这也无可厚非,不能怪人家,也许是特殊用电。杭桥一位杂货店老板,七角雅迪电动车老板都不肯收钱,说算了算了,搞得我都不好意思,直为自己当时的狭隘和肚里些许小九九惭愧。自私见了大度,狭隘见了宽厚,冷漠旁观、事不关己,撞上了助人为乐,真的无处遁形。
   特别是七角雅迪电动车店老板,辛苦了一天,原本要下班回家,热乎乎的饭菜,还有老婆孩子都在家等着,却还要等到我再充十几分钟,然后再下班,这种美德真的令我感动。
   一天下来,尽管很累,却实实在在地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总有一种美好相伴:一种除了钱之外,哪怕是一点点、不多,却极具人情味的温暖和厚道,在与你同行;一种除了钱之外,肯与人方便的大度、慷慨和品德。这种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德,尽管是些不经意的小事,钱不多,却能见微知著,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骨子里,也一改我持有商人重利的观点,一路走来如影随形,美好相伴。
   杭桥杂货店老板,老人那宽厚仁慈、布满皱纹、饱经风霜和深韵人情世故的中华脸,和少年有成、乐于助人,七角雅迪电动车戴眼镜的店老板的形象,这些天来,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重放,我用笨拙的笔写下了这些文字,让世间多份关爱,多些与人为善、多些与人方便,情暖乡间。

共 35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一次返乡经历,道尽乡愁与人间暖意。从张书记“根在乡下”的感慨,到返乡途中电动车没电的窘迫,一面是老板娘的拒绝,一面是杂货店老人递来的早餐、雅迪老板额外的充电时间,微小的对比里藏着世道人心。那些不收分文的帮助,打破了“商人重利”的偏见,让奔波的疲惫化作心头的暖。老家的漏雨房屋、老化电线,是乡愁里的琐碎,而途中陌生人的宽厚,则是乡情最生动的注脚。正如文中所言,有些美好无关金钱,是杂货店主的皱纹里藏着的仁慈,是眼镜老板下班前多等的十几分钟,这些不经意的善意,恰是乡愁里最动人的底色,让归乡的路虽累却暖,也让“根”的意义,在人与人的温情里愈发清晰。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22 16:42:21
  返乡途中的暖心事太动人!陌生人的宽厚驱散奔波累,藏着人间真味。问候作者,愿这份美好常伴,日子如乡情般醇厚,喜乐长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22 16:42:40
  被文中乡愁与善意打动,字里行间是心的归处。问作者好,盼您常遇暖心事,生活如乡间暖阳般明媚,安康顺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