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曾经】人间有味是清欢(赏析) ——苏轼另类词赏析
只要是学习过中国传统文化,那不知道苏东坡实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尽管据说苏东坡小王夫人曾由于“文字狱”担惊受怕而烧掉了他许多文稿,但现在留存的苏东坡文集,仍旧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诗词中那些独具一格的“诗词”,也还是能让我们多少理解一些这位艺术奇才是如何炼成的。下面我从他词集里挑选一些我认为比较特殊的词,让大家领略一下这位大家的特殊风范。
一、集句词
集句,字面意思就是收集别人写成的句子,并将其编排,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集句诗起源很早,流传下来最早的是西晋傅咸的《七经诗》。而集句词据说是王安石首创,当然几乎和他同时期的苏东坡也应该是这种形式的倡导者。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首集句词作品。
《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词中,“怅望送春杯”,出自杜牧的《惜春》,该诗说的是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就着残花喝腊酒,“杯”可以是酒杯,当然也可以双关成“悲春”。第二句“渐老逢春能几回”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中的一句,原诗是“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第三句“花满楚城愁远别”,出自许浑《竹林寺别友人》,但做了修改,原诗是“花满谢城伤共别”。不知道苏轼这里的修改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有意所作还是他看到的诗句就是这样。不过,许浑的诗句表达的是秋天,而这里是在写春天。“伤怀”是作者所加,是对于前面叙述的总结。“何况清丝急管催”出自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之三:“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出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景物登临闲始见”出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尾联:“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徘徊”,同样是苏轼自觉的总结。“一寸相思一寸灰”取自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前人的,但是作者把他们重新集合在一起,按照不同词牌的要求,加上不多的几个词,把自己当时的想法或者情感表达出来。表面上看这很简单,其实真正能达到这种高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它的基础,大量掌握前人的作品,就不是随便什么人能达到的。以我为例吧,尽管我觉得自己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造诣,但要我很轻易地说出前人某个主题的诗句,我做不到。甚至就算是把杜甫、李白的某一主题的诗句说出来,要不翻他们的作品集,我同样还是做不到。从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苏东坡能成为他们实在不是侥幸什么的,他们在自己留名领域积累知识的广度和厚度就不是现在的我们能达到的。当然也不止是我们,连袁枚也达不到,因此他才有了“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慨。
二、回文词
回文也称为“回纹”“回环”,相传起于晋代,最有名的是苏蕙的织锦回文《璇玑图》。苏东坡也做过不少这种类型的词,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这种形式同样看起来容易,比如明清就有许多文人特意做过许多,但真正让每句都有意思,并且这意思还是有关联并且整体上还有意义的,其实是很难的。但这种闲暇时消遣的方式,却能提高编写者的文字表达能力,是值得推荐的一种训练方法。
三、“改编”词
中学时读过矛盾改编过的《红楼梦》,记得那时说它是“洁本”,现在那书到底如何,连这“洁本”是什么意思,都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从本质上讲,“洁本”或者说各种形式的缩写之类的,甚至任何类型的翻译都可以算成是改编。象翻译,再忠实于原作的翻译者,他翻译的也只能是他认识到的,这就和原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区别。而越是有思想的作者,被翻译后的差异就越大。老百姓常说“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话糙理不糙,别人嚼过的馒头就有了别人的味道,而不再是馒头原来的味道。现实世界里,境界达不到时,菩萨是看不到佛所看到的境界的,他们当然也不可能表达出他自己都看不到的东西。不过,改编除了是一种训练写作的手法,有时候也可以借助于别人的表达而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看看苏东坡的几首改编作品。
先看他改编自杜牧的《定风波·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杜牧的原诗《九日齐山登高》是: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把这两者对照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苏轼几乎完全用了杜牧的诗句,当然也根据词本身的原因加了六个字:年少、云峤、多少。其中的“云峤”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同“员峤”,古代神话传说中海中的仙山;二是按“峤”的意思理解,高而尖的山。例子就是杜甫《忆郑南》中的“风杉曾曙倚,云嶠忆春临”。这里仙山当然有些远,那就是高而尖的山。还有就是改写了几个词:“但将酩酊酬佳节”改成了“酩酊但酬佳节了”,应该是考虑到声韵。“不用登临恨落晖”改成“登临不用怨斜晖”,词序的改变是照应前句,主要的差别在“恨”改成了“怨”,情绪淡化了,是两个人心态不同的反应。“只如此”改成“谁不老”,仍旧是两人心态的不同。日常生活里我们说“人生不过如此”,也说“是人都一样”,说的意思可能不一样,也可能完全一样,因为前者空乏而后者具体。最后不同的地方在杜牧是“牛山何必独沾衣”,苏轼改成了“更沾衣”。牛山哭泣是《庄子·知北游》的故事,说的是齐景公游览牛山,见山川壮丽,景色宜人,不禁赞叹不已。可想到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不禁泪流满面。他对随从说:“吾少而好学,长而慕道,今老而死,其与草木同乎?”随从回答说:“君王不必悲伤,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您今日在这里感叹,他日或许又在其他地方感叹。”齐景公听后,感慨万分,说道:“吾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吾虽为君王,却无法摆脱生死轮回,岂不是与草木同命?”杜牧的“独”是说齐景公那样的感慨很多人都有,为这事哭就有些想不开。而苏轼的“更”,加上前面的“谁不老”、“多少”,表明了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没有人能避免,既然有人想不开哭过了,后面的人就不用再那么无聊。
可以看出,苏轼应该比杜牧更达观一些,也更具体一些。玩抽象尽管会显得高深莫测,比如老子《道德经》;但越具体却越达观,比如庄子。因为达观者眼里看不见道理,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当然他还有把词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词,比如他改编自张志和的《渔歌子》的《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原词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读完这首改编的词后的感觉是苏轼确实是一个喜欢玩文字游戏的人,当然他也确实玩得好。张志和是渔夫的日常生活,而苏轼改写后,多了些人生感慨。一联“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让后面的那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人生感悟具象化了。
当然,苏轼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改写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这首词有个序: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其中的“檃括”本意是“矫正竹木邪曲的工具”,这里是“改写”,让它符合“声律”。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苏东坡喜欢陶渊明,也自称自己的前世是陶渊明。他也很喜欢《归去来兮辞》,在自己好几首词中,直接用了“归去来兮”。当然这首《哨遍·为米折腰》是他改编《归去来兮辞》而成,而要理解它当然也就该先要理解原作。好在陶渊明这篇有名的文章不长,我们结合苏东坡的词顺便来看看这篇名文。
《归去来兮辞》也有一个“序”,说了做这篇文章的缘由: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中,陶渊明说了自己出仕的原因,家贫并且当官就有买酒的钱。前些年流行一句“有钱都买酒,无日不读书”,表面上豁达,骨子里却穷酸。和陶渊明“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是不在一个层次的。不过,当官时间不长就发觉这官自己不适合,“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解决了温饱,却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再加上身体上的病,本来希望再坚持一段时间让自己有一些积累才退,但妹妹的去世改变了想法。他在当了不到三月的官后“自免去职”了。“因事顺心”不是事事都符合自己的心意,而是发生的事情结合当时的心情,写了《归去来兮》。“归”是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地方,是现在;“去”当然是脱离不属于自己的地方,自然是过去;“来”很自然就是将来。看到有人把“归去来兮”简单地理解成“回去吧”,有一种可怜他的心情。苏轼把这篇序总结为词中的第一句:“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其中“口”是吃,糊口于四方是到处混饭吃;“体”不是穿着,而是为了脱离寒而追求暖。“口体”就是饱暖,为求饱暖而不得不去做某些事。
下面是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苏东坡改写成“归去来,谁不遣君归?”接下来非常优美的一段表达“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苏东坡总结成一句“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
接下来一段: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苏东坡改写成了“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表达的不一样,除了形式外,还有两人对某些事感受的不同。这种个性间人生阅历不同带来的差异是没有什么办法能消除的。
下面一小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苏轼对应的是“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最后一小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苏轼改写成“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
当然苏轼最后加了一句他的总结“且乘流、遇坎还止”,同样除了词本身的原因外,这应该是他特有的人生经验,或者说他希望的人生方式。发生什么就跟随什么,且乘流;遇坎还止,碰到过不去的地方就不过去。尽管是苏东坡,我还是觉得这句在这里有些多余。
张炎在《词源》中曾评论道:“东坡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又如《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哨遍》一曲,檃括《归去来辞》,更是精妙,周、秦诸人所不能到。”杨慎在《草堂诗余》中曾说:“《醉翁亭》《赤壁前后赋》,当时俱檃括为词,俱泊然无味,独东坡《归去词》特胜,不特其音律之谐也。”他的意思是说苏东坡这里的改写非常成功。至于我,我在读这首词时已经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很熟悉了,所以也就能立刻理解他所写的意思。要是从理解的角度来说,我由于理解所以会说好。可要是我根本没读过《归去来兮辞》,我真的还能理解这首词吗?我真有些说不清楚。不过,人生到了某个阶段,再看这些文章,是能发出会心微笑的。当然偶尔看到一些特别喜欢的文章,也动过改写的念头,而随着这些念头更多的却是默默地点个赞,那个潜意识中的念头是:前人已乘黄鹤去,何必更赋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