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我家的菜园子(散文)
在农村,大部分村民都有一个菜园子。可大可小,可长可方,可远可近。
前几天,表嫂差表侄给我们送来了一大兜茄子和一大兜线椒。
母亲打去电话说“送这么多干嘛?”表嫂在电话里解释道“多的很呢!二姑,想着你家吃饭的人多,就特意给你们多拿了一些。摘完这批打上药,过个几天又满满的。”
我不知道表嫂的菜园在哪里?看着一个个又大又嫩的牛心茄子,看着一根根翠绿且细长的线椒,让人食欲大增。这可是农家自产的纯绿色蔬菜,不仅成色好看,吃起来也放心。
其实,我家也有菜园子。爷爷去世后,前面老院无人居住,便种上了蔬菜。一席小葱,一席韭菜,两行茄子苗,几棵辣子苗,一小片豆角。父亲隔不几天就去浇一次,妻子隔不几天也去浇一次。但今年不知咋回事,菜园子里的蔬菜,长势并不旺盛。
小葱很细偶尔拔几根当葱花,韭菜也很细,割了几茬依旧很细,茄子不知什么原因竟没长几个,辣椒也只开花不结果。那一小片豆角只吃了一次,就凋落了,母亲说,这种品种就长一茬。这样算下来可有点儿亏。
在房后责任田的北头是齐后支渠的河堤,这里每家地头上,都有一块长而窄的区域。曾种着树,如今树伐掉了,地闲置起来。有的村民地头上长满了杂草。父亲是个勤劳人,把这片区域开垦出来,种上了一棵花椒树,在花椒树下种上了一些茄子。或许是地头原因,也或许是缺水原因,茄子苗很孱弱,接出的茄子也是营养不良。这片区域种北瓜长得倒不错,虽数量不多,贵在长得大。
从我幼年到成年期间。我家至少有三处以上菜园子。
上小学那会儿,在齐后支渠北岸有一大片责任田,村民都叫“沟北”。走过村北拱桥,左转进入一条东西向小路,走五十多米,过去一道杨树行,这片地和东边田地有所区别。每一块地南头1/5处,都有一片菜园子,且地面微高于北面的土地。
我家菜园子也在这里。西侧是一溜(黄花菜根苗是一簇簇的,两行拢在一起长,方言称一溜)黄花菜。黄花菜东侧,种着黄瓜,架豆角,辣椒。由于地头南侧就是齐后支渠,有水源,菜长得旺盛。
黄花菜每天亮刚亮就去摘,摘晚了就开花,开了花也就不值钱了。天气好时,早晨九点之前,村里有专门收黄花菜的小贩。雨天,他们不来,摘来的黄花菜就拌蒜泥吃,要么焯一水晾起来,等天晴了晒成干货,留着春节炸着吃。如果摘的多,偶尔还会做包子馅。不知为什么黄花菜包子和韭菜包子味道很相似。
黄瓜多在上午或傍晚摘。自家种的黄瓜,很少打药,最多也就上点化肥。长得大多弯弯的,但顶花带刺,嫩的很,吃到嘴里,微涩,麻麻的,满嘴黄瓜清香。豆角都在下午摘,先捡嫩的摘,一茬赶着一茬。老的就让它老着,留种子或蒸着吃。辣椒一般不多摘,摘上几个配菜,它老了也不怕,干后吃又是另一番风味。
上初中时,村里兴起一股种香菜热潮。在村子西边地里,很多村民留出三四分地,扣上拱棚种香菜。香菜那年大丰收,但价格不高,一毛钱一斤,收香菜的商贩来过一两次,便不再来了。村民为香菜发了愁。香菜长势很快,不久便长到六十多公分。虽然长得大,但依旧很鲜嫩。因没人收,一开始还有人吃,后来也吃厌了,大都烂在地上。村民也想过用来喂牲口,但猪都不吃。
母亲认吃苦,看着满地香菜浪费了怪心疼。便每天骑着自行车,转到六七十里路外的村子叫卖,两毛钱一斤,最后收回二百多元成本。
第二年,没人再种香菜,这里变成了菜园子。母亲种上茄子和辣椒。刚巧我家地里有一口井,浇水方便。我家茄子长得肥嫩,摘时要小心,茄子萼上长满尖刺,茄子越嫩越扎手。青椒长得又圆又厚实,尖椒长得又直溜又脆生。每天傍晚时候,我就去菜园子摘上几个茄子,几个辣椒,回家做饭。三分地的菜肯定吃不完,除去和邻居分享,母亲闲下来就去走街串巷叫买。
出村向北,第二座小桥左转是村里的场院。大型收割机普及好,这里闲置下来,被村民种上棉花。在场院东头是村里的南北沟。河沟西岸成了我家菜园,母亲在这里种上了茄子,辣椒,八月忙豆角(紫色的),偶尔也会种上一两棵北瓜。这里种的茄子都是牛心茄子也就是长茄子,肉质软,炖着吃或蒸茄泥好吃。辣椒都是线椒,又细又长,辣味很足,炒菜一般只能放一两个。八月忙豆角是真勤快,一茬接一茬,越摘长得越疯。这种豆角很吃油,炒出来口感面面的,味道清新。
北瓜起初不接瓜,一个劲地爬秧,它们顺着河的坡道,爬到岸边,爬到棉花地里,待到天气慢慢变凉,它才开始结瓜。北瓜这种植物特别和丝瓜有些相似,不接是不接,一旦接起来瓜来会惊掉你下巴。一是多,二是大。
找瓜就像开盲盒,看上去一片满上白斑和青虫爬行轨迹的瓜叶,每片叶子都带着小刺刺。当你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你会发现一个个小瓜崽嫩得出水。再往前翻,你会发现大大小小的瓜,幸运的话,你还会发现一个几十公分的大瓜,摘下它,扛回家很有成就感。
我家荷塘被父亲填平成耕地后,一直种棉花。土壤改良后,才开始种玉米和小麦。在荷塘北侧有一处大坑,很深。南侧退塘还耕的土都是来自这里。荷塘虽被填平,依旧低于路面近一米,下雨时候地里很容易存水。北侧这处深坑就起到给田地排涝作用。
在它们之间,有一条只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路。在这条小路的南侧,地的北头,母亲种上了,茄子、辣椒、老来少、冬瓜、北瓜、大葱。茄子品种还是牛心茄子?相较圆茄子来说,它好熟,肉质松软,适合蒸茄泥。
在农村活多的时候,回来坐上锅,下面熬汤,上面蒸茄泥,出锅后,放上蒜泥香油调料一拌,省时省力还美味。辣椒都是青尖椒为主,还有几株朝天椒。老来少是一种白色豆角品种,长得粗而短,肉质厚,适合炒制和炖制,但不适合凉拌。
母亲在这里种的冬瓜,不再果园里的品种小而白,而是一种青皮大瓜,要是任其生长,一个瓜长到三四十斤不成问题。冬瓜易储存,摘回来顶刀切,每切完一块,要用一张白纸把切面盖上,防止腐败。
这里的北瓜,也可叫北瓜,也可叫南瓜,是一种大肚子瓜。它不像场院东边河堤上的北瓜那么修长,碧绿。它们大多不太长,皮是花色的,白绿相间,从瓜蒂处开始,越来越粗。这种瓜老了以后,蒸着吃,熬汤喝,又面又甜。我学食品雕刻的时候,这种食材叫南瓜。
还有一种圆南瓜,但它不是图片上那种金黄色的观赏南瓜,而单纯就是圆圆的,母亲大都等它们老后蒸着吃,有些噎人。
听母亲讲,种菜这些年,前邻居可没少吃我家菜,家里断了炊来拿一些,来亲戚没菜了也来要一些。有一年豆角特贵,后院邻居专门来给母亲说,她家儿子喜欢吃豆角,但太贵了,没舍得买,想来我家拿一些。母亲告诉她“去藕坑上摘就行,多的是,不用来跟我说。”
父亲常说“土地最不会骗人,人只要不懒,随便一块地,种上点菜,一家人就吃不清。”
父亲爱分享的热情远高于母亲。如果他去摘菜,当看到村民经过,必会热情地推让一番。最后村民有些难为情地拿着新鲜的蔬菜朝家里走去。母亲笑道“种菜的人都不如过路人吃的菜多。”
父亲笑着回应道“嗐!种了就是让人吃的,谁吃不是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