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星月】乡村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星月】乡村记忆(散文)


作者:罗辛卯 秀才,1105.9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0发表时间:2025-07-27 21:48:11

太阳刚落山,灰色的云块象受到夜神的召见,从四面八方飞向西山上空,天很快把它的暗影投给了大地,浓密的白雾也趁机涌来,田野褪去了白日的庄重,散发出杂草、庄稼、泥土、混合潮湿的腥味。于是,田野成了鸟虫的天下,唧唧,咕咕,吱吱……,虫鸣声,鸟叫声,此起彼伏,高吭低吟,小动物们开始活动了。
   高高的、笔直的、白色的、黄色的、大片大片还没有收割的玉米象一队队士兵排列在无边的苍穹下,昂首挺胸,大地也威风了几分。
   我家三亩多地的玉米,经过娘的两天苦战,大部分躺在地上。
   我机械地看着娘的背影。
   娘弯下腰,一手抓住玉米杆,一手挥着铩蜀铲,一铲铲下去,一声声脆响,一棵棵断了根的玉米咔嚓咔嚓倒在她的脚下。
   我知道娘也累,也知道娘想把剩下的玉米铩完再回家。
   我却一点也不想干了。
   我砍两棵就直竖竖站一会儿,用手刮刮沾在铩蜀黍铲上的泥土。
   那年我十三岁,小学刚刚毕业,干活就那几分钟热度,干一会儿就不干想了。娘也不想让我干,可娘实在找不来人帮忙,就对我说,去吧,铩一棵是一棵,添只蛤蟆四两力。
   玉米地挨着路沟,路沟上面是一条闪着黑亮浊光的柏油马路,蛇一样弯弯曲曲伸向村里,路上有三三两两拖着疲惫身子的男女老少走过……
   地里已经人很少了。
   我说,娘,黑了,回家吧。
   娘没有吱声,也没有直身。
   这时,一个汉子个掂着铩蜀黍铲跳过路沟走向我们地里走来。
   冬山叔?
   他来帮俺铩玉米?
   在我猜测的时候,冬山已经来到我们的玉米地,他什么也没说,弯下腰就咔嚓咔嚓砍。
   娘已经看到了,娘直起腰,一脸感激地笑,说,您家的玉米铩完了?
   冬山回答:铩完了。
   娘又说,又麻烦你……
   冬山说,街邻街坊帮个忙算个啥,你一个妇女家……
   冬山铩的很快,他把四行,很快铩到了我的前头,把我正在铩的三行玉米也铩了。
   我看到娘加快了速度,一铲一棵。
   我也来了劲,扑吞扑吞把冬山给我留下的几棵玉米砍了。
   很快,地里剩下的玉米铩完了。
   娘的脸上出现一种胜利的笑,把搭在肩上的绿白相间的毛巾递向冬山,说,擦檫汗吧。冬山说,不用了,回去吧。
   冬山大步走了。
   娘对我说,要不是你冬山叔,今晚难铩完。
   娘和我说着,向地头走去,等我们跳过路沟走到了马路上的时候,冬山已经消失在村头了。
   冬山三十多岁了,长得膀大腰圆,很壮实,话语不多,平常在村里看到谁家有个困难就去帮忙。他古铜色的方脸写满了憨厚、实在、肯干。但是,在那个年代,到他这个年龄孩子都多大了,由于他家成分高,是地主,还没娶上老婆。后来阶级成分取消了,他年龄也大了。
   我们清溪村是个小村,一条东西主街象一根扁担挑起街两旁高低不平的房屋,从东头说话西头可以听到,是个没有历史的村庄,但是民风淳朴,乡亲们思想单纯,早晚上吃饭,男人们街两边一蹲,端一碗红薯或一碗面条,一小碗辣椒带个黑窝头,甜甜地吃,吸溜吸溜地喝,吃着喝着嘴也没占着,家里事地里事外边的事,天南海北地喷。大狗哥,这两天打算作啥?对方瓮声瓮气地说,地没活了,不能歇着,到城里看看,找个活干干。我跟你去吧?问话的大九手拿的红薯不吃了,看着大狗。大狗喝着红薯汤说,行,再找几个人,一块去,接个大点活干干,挣点钱,回来过年。
   那时候,村子里总飘着―种祥和的气氛。冬天,再有暖阳洒过来,给人温暖的感觉。如果再有哪家办喜事,整个村子就充满了喜庆,一个村象一个欢乐的大家庭。
   改革开放后,村子变化很大,不少家盖起了新房,垒起了红砖院墙,到街上吃饭拉呱的人也渐渐稀少了,村子的街道显得冷冷清清。
   我长大当了兵,转业后在县城参加了工作,回去的时间少了。前两年,我听说冬山叔得病死了。一直以来我为没有在他生前去看看他而自责,这么一个老实憨厚的人,谁家修房盖屋,没少给乡亲们帮忙,却早早去了。去世时还不到六十岁,上苍太也不公平了。
   前几年,合村并镇,我们村庄拆迁了。我们清溪村和周围的马村、李村、张家村合并住到一个小区,平常我们本村的人都难见到了,更看不到邻里相互帮忙,一家有难众人帮的热情动人场面了。
   今年,我家种了二亩玉米。这是一个亲戚看到我退休后闲着没事,说,种点地吧,活动活动筋骨,比坐在麻将摊里打麻将强,天天坐哪儿身体都毁了。现在收种都是机械,不用掏多大力。他说的很在理,我高兴地答应下来。
   我在外漂泊一生,当过兵,当过医生,当过记者,当过编辑,老了又回来种地了。村人见了,特别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说,种吧,种点地吧,有粮食吃,打仗也不怕。不管他们怎么说,地荒了不种,真的有亏于我们的先人。
   玉米成熟了,开始收割了。
   让我高兴的是再也不用象过去那样拿着铩黍铲一棵一棵砍玉米了。
   我看到庞大的收割机象个巨兽站在地头,收割机前剑形刀片伸入玉米丛中,高傲挺拔的玉米颤抖起来。司机开动机器,收割机轰轰吼叫着,车轮缓缓向前滚动,把玉米连杆带穗卷入腹腔,只听咔嚓嚓嚓地响,被剝去外衣的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一拉溜亮在地上,玉米杆变成碎片,变成飞沬,从收割机尾巴飞出散落在田间。
   收割机的轰鸣和秋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战斗的交响曲,在田野中飘荡。
   我感叹科技的神奇,它让繁重的劳作变得如此轻松高效……

共 21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全是岁月的温度,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黄昏玉米地的场景,娘挥着铩蜀黍铲的身影、冬山叔默默帮忙的宽厚,还有十三岁少年的怠惰与愧疚,每个画面都像老照片般清晰。​作者退休后重拾耕地的情节,像一场与过去的温柔对话。从手动铩玉米到机械收割的变迁,不仅是劳作方式的进化,更藏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科技让劳作变轻松了,可那些汗滴入土的踏实、邻里互助的热乎气,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珍贵。散文通过回忆作者少年时艰苦的耕作,展现了农村乡邻之间朴素的互帮互助,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是一篇温馨的怀旧散文佳作。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淇水碧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5-07-27 21:49:20
  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回忆作者少年时艰苦的耕作,展现了农村乡邻之间朴素的互帮互助,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是一篇温馨的怀旧散文佳作。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