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梦想】渔父隐士(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渔父隐士(赏析) ————读张志和《渔歌子》


作者:吴需荣 举人,4003.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3发表时间:2025-07-27 22:47:13

张志和早年从政,后来获罪被免,于是看淡了宦海浮沉,成了真正的隐士。他还进入玄门,成了正宗的道士。据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钓鱼,而且和姜太公一样,钓鱼从来不用鱼饵。可见对这些人来说,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鱼,姜子牙是为了功业,而他却是实实在在为了归隐。他自号“烟波钓徒”,后来金庸先生还将“烟波钓叟”这个名字赋予了一个武林隐士,足见他的影响之大。
   渔父、樵夫、农民,在古代从事这三种职业的人,很多都是隐士。陶渊明就是农夫;子路遇到的荷蓧丈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可见那人也是农夫。伯牙遇到的钟子期就是樵夫。这三者中,渔父这个职业,可能相对没那么辛苦,又工作在风光秀丽的河水边,自然更是隐士首选。所以,屈原在沉江之前,就设计了一个渔父来和自己对话,完成了著名的楚辞《渔父》,可以说从此渔父成了道家隐士的代称。那首楚辞,其实就是一个忠心为国的志士和一个明哲保身的智者之间的对话,是儒家和道家的对话,是入世和出世的对话。屈原选择了捍卫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死明志,但无法否认渔父的选择可能更适合不得意的人,更是中国文人的生存智慧。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到西岐后钓鱼,要用直钩,不放鱼饵,还离水面数尺,人家明摆着生怕别人误会他是真正的钓徒,有意告诉别人,自己是隐士,自己有着大才能只待明主发掘,他是钓着功名利禄。当然,张志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他不用鱼饵也只是表明钓鱼是他的作秀,他本意是来此赏景或者修行,只是做出钓鱼的样子而已。
   中国历史上就流传隐士文化,这和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隐士里面又有多种,首先是真正的隐士,这些人不追求经世济用,不追求功名富贵,只在意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真正归隐的人,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会对社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希望自己生活能快乐一些,长久一些。他们中有人也会留下自己的文字,大概就是说说目前隐居的生活、遇到的美景和快乐的细节而已,典型的就是陶渊明。其次是挂着隐士名义的政治家,早期的老子和庄子都是,他们其实是关注现实的,他们也是经世救民的,不过他们认为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是最好的方式而已,认为每个人关注自身才是国家最好的治理模式。他们开创了道家传统,在政治上实际影响不大,但开创了隐士的生活方式,让归隐成为千万中国文人心目中最后的一片神圣文化家园。还有一种就是假隐士,典型的就是终南捷径,冒着隐士的名,显示自己很厉害很有水平,渴望得到权贵的赏识而平步青云。演义中的姜子牙,也是走的这条路。为什么能有假隐士,因为人都相信,好东西不会轻易得到,所以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才显得珍贵,人才也是如此。所以有些人有意包装好自己,让自己显得不热衷出世,让君王费尽心思才能得到,从而更加重视自己。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就是走的这个套路。你真正不想出山,自比什么管仲乐毅,直接自比老庄陶潜好了。隐士文化也有社会原因,古代读书人想实现阶层的跨越是很难的,尤其在科举制度问世前,很多读书人不得不自甘贫贱,不想隐也得隐。知识分子总是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的,这些人即便实现了阶层的跨越,到了一定的高层,恐怕也不一定能够与世浮沉,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又走上了归隐的老路。屈原面对渔父的迟疑和纠结,就是他在入世和归隐的选择中纠结。所以,中国的隐士文化,代表了一种文人的失意文化,更代表了文人的一种清高和审美。
   张志和的《渔歌子》共五首,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这是早期的词,和诗区别不大。全文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前两句写景,也是说他的工作生活地点。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志和是钓叟之意不在鱼,都是在乎山水之间耳。景色很有画面感,首先是连绵不绝的青山作为宽厚的背景,山前还有点点白鹭在飞,大的山,小的鸟;青的山,白的鸟;静的山,动的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句能得千古文人激赏,是很有道理的。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条潺潺的河流,河水流动不息,河边还有桃树,树上开满桃花,足见这是春天的美景。水是无色的,桃花是艳红的,倒映在水中,在硕大的青山背景图前,自然是极吸引人眼球的美丽。可以想见,肯定有桃花的花瓣掉入水中,随水流走,让水面也呈现出点点红晕,如果河边再有浣花少女,或者水中飘过美艳船娘,那是何等的画面!张志和没写,但不代表没有,我们可以脑补。最后点到,水中有肥美的鳜鱼,这是点出钓鱼的主旨,也是在说水的清澈见底,更从另一方面让我们全方位享受当前的美轮美奂:除了看到的美景外,我们似乎可以闻到桃花的香气,更可以尝到鲜美的鳜鱼,色香味俱全,这样的地点,怎能不让我们流连忘返,到而忘机。
   下句抒情,实际上是承接上句而来。下雨了,我穿着蓑衣,戴着箬笠,不想归去。为什么?是斜风细雨,是说雨不大,没有带给人不便,反而增加了朦胧的美感,这是第一层意思,也是表面意思。戴望舒在《雨巷》中描写了同样的心理。细雨不影响钓鱼,那是因为作者自得其乐,否则谁愿意傻乎乎在外淋雨?也就是说,对作者而言,上述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所以尽管在下着雨,他还不愿离开,这是第二层意思。再深究,第三层意思。正是有着这样的美景,而且我有着蓑衣箬笠,所以再大的风雨在我看来都是斜风细雨了。苏轼很喜欢这首词,他后来所写的《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几乎都承继了张志和“不需归”的意趣。最后,我们拓展到人世间,张志和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也曾经被风雨蹂躏,但现在,他成了闲云野鹤,不再有任何羁绊,只有青箬笠和绿蓑衣,只有桃花与流水,只有西塞山和鳜鱼肥,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夺去的,所有的风雨将不再对他有任何影响,所以他的人生不再有暴风骤雨而只有斜风细雨。这些风雨,对他是无所谓的,不会影响他的心境,更不会改变他的选择,他的所作所为。我们分明可以从张志和淡淡的诗句中读出“无欲则刚”的意味。人生,有舍有得,有的东西失去了,反而才会得到人生的真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文人在仕途、在政治生活中遭到打击,经世济民的儒家追求永远失去以后,往往能品悟到人生的真谛,留下绝美的文字和惊世的才华,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苏轼后来也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这是他之所以特别喜欢这首词的原因。
   苏轼对这首词的喜爱,本质上是隐士文化的传承。这首词,是真正隐士的词,是不带富贵气而带有人生智慧,带有对人生清醒认知的词。次韵一首《渔歌子》,写草原边塞故事:千里草原骏马飞,蒙古包外乳牛肥。披寒甲,着征衣,边疆守护有谁归。

共 26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的这篇赏析围绕张志和《渔歌子》展开,从其隐士身份的由来,谈到中国隐士文化的多重面相,既有陶渊明式的真隐,也有姜子牙、诸葛亮式的“假隐”,更有文人在入世与出世间的挣扎。文中细致解析了《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的意境:山水相映的画面里,藏着词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淡泊,“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更是对“无欲则刚”人生境界的诠释,连苏轼《定风波》的旷达都可见其流风余韵。此处同调《渔歌子》则另辟蹊径,将笔触转向草原边塞。“千里草原骏马飞”的壮阔,“蒙古包外乳牛肥”的生机,与“披寒甲,着征衣”的戍边身影形成对照,“边疆守护有谁归”一句,道尽守土者的家国情怀。两阕词虽一写隐逸之闲,一抒报国之责,却同样以 “渔歌”为引,展现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同的坚守,或寄情山水以求本心,或立足疆场以护山河,皆是生命姿态的深情写照。好文推荐阅读欣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7-27 22:48:44
  闻桃花的香气,尝到鲜美的鳜鱼,色香味俱全,这样的地点,一定让我们流连忘返!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7-27 22:49:10
  感谢赐稿,期待吴老师更多精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