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落木柔中学,梦升起的地方(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落木柔中学,梦升起的地方(散文)


作者:深深山人 童生,70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发表时间:2025-07-29 13:29:39
摘要:我初中的最后二年是在落木柔中学度过的。

我初中的最后二年是在落木柔中学度过的。
   落木柔是现在大雪山镇的旧名,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名字,她源于古时此地的彝人语言。这里是原来区政府的所在地,是筠连县原来第五区八个乡中最繁华的一个乡。它是一个小山镇,街道由坡坡坎坎的台阶组成,从而被乡民们戏称为“小山城”。发源于县境内最高的大雪山的镇舟河从落木柔场镇后方流过,如一条围脖将落木柔紧紧环绕,经年不息。因为有了这条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落木柔便有了乡民在这里集镇而居。落木柔中学座落在下街背后的谭家湾。因为这有一所中学,八个乡的学子好多都来到这里求学,这使落木柔便有了更多的人气和更盛的文气。一条河,一个中学,便成就了落木柔的天时地利,其他的七个乡自然不能与它相提并论了。
   要进入落木柔中学读书并不容易。由于它是区中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办过多年的高中,当时的生源主要来自全区八个乡镇。后来取消高中后,它就以初中教学为主了,学生主要来自落木柔镇,因为受师资的限制,每个年级通常只能招收两个教学班,从而落木柔以外的学生要想转学到这里来自然很困难。
   一九八七年,我家经过一翻周折终于让我成功转入落木柔中学,从而使我今后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拐弯。因为我的初一是在老家的戴帽子初中班读的,连英语都没有开设。当时班上好多成绩优于我的同学,在中考时,他们的成绩都没有我高。如果我不转学,我的成绩一定没有他们考得好,因为落木柔中学无论是师资,还是教学管理,都要比我老家的戴帽子初中班好,如果我不转学,我是考不上高中的,当然我的人生也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所以我对落木柔中学是心存感恩的。
   我在这里读书时的校园面大约三十亩。从北到南可以分为教学区、住宿区、礼堂、食堂四个区域。男生住宿在学校的正中央,如一个“匚”形的石片瓦房。宿舍是原来的教室改成的,大间的宿舍可以住上三四十个学生,学生的床是双层木架床,自己在农家的稻田里找来干谷草坪铺上,再铺上席子就可以睡觉了。我在那里读书时,上边两间住的是二年级一班和三年级的学生,左边是一年级的学生,下边是我们二年级二班的住宿。我们班当时的学生就有十一个人,学生成员有王常虎、章英贵、田定权等。男生住宿区北边是教学区。教学区东面有一排上下两层楼的青砖瓦房。每一层有四间教室。这栋楼大约在八十年代初期修建的,所以显得比较气派。西面是一栋二层楼的石片瓦房,每层两间教室。这栋楼由于修建的时间早,在我们初三那学期出现了天花板下坠事故,成为了危房。因为长期有垃圾从楼板缝中漏到一楼的天花板上,年深日久,最终天花板不堪重负下塌了。这事对我来说算是福大命大,当时教室中正好没有学生。如果有学生,我必定是凶多吉少,因为下塌的天花板正好在我座位上方。如果沉重的天花板以及垃圾物砸在我的身上,后果不敢想象。那天花板是竹片编成之后再糊上石灰,构成的。当时塌下后堆着的垃圾大约有千多斤,主要是灰尘,还有是字纸等。在教学区的北方校门边有两间教室,主要是初一教室。教学区南方有两间教室,主要是初二的教室班。
   在男生住宿区东南方有一排石片瓦房,大约是七八间,每一间又分格为三间小屋,可供一户教师居住。在校园东偏北有单独的一处瓦片房,那是江运川老师一家的住处。在学校的正南面,是一栋礼堂。也是石片瓦房。礼堂过去是学生食堂。学生食堂右上方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子,这里是女生宿舍。同时学校管理食堂的赵同老师一家也住在这个院子。学校有两个操场,上操场在男生宿舍正北方,下操场在男生宿舍正东方。
   当时教我们各科的教师都很年轻。,班主任是语文教师周屏。周老师是高中毕业后以顶替的方式走上老师岗位的。教我们的时候,他还正在函授专科学历。周老师的动手能力很强,石工、木工、摄影都会干,很受学生们的崇拜。数学老师李运涛,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他眼神很严峻,笑起来很迷人,做事很大气,曾经果断地把我们春游所缺的经费三十多元果断垫上了,让所有的同学一下子目瞪口呆。三十多元,差不多他当时半个月的工资了。英语老师黄庭坚,来自重庆,是高中毕业后来落木柔中学代课的。他个子不高,瘦瘦的。上课时声音很大。由于我是转学来的,一年级没学过英语,自然对这门课一点也听不懂,所以黄老师对我很是看不起。历史老师邓文友,又高又瘦,他的历史课以故事形式展开,趣味性很强,同时考点也把握得准,所以学生很喜欢他的课,他所教的历史成绩也很不错。地理老师张洁,是一个娇小、俊美、白皙的姑娘,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张老师教完我们后,没多久因为生病,便英年早逝了。物理老师罗毅,上课时的声音很大,老远都听得到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化学老师袁泽刚,胖墩墩的,说话声音很温和,走路也是慢吞吞地,性格很和善,很佛系,他总是把深奥的化学用生活化的语言直白地表现出来。生物老师杨学芳,个子高,皮肤白,五官清秀,一双大眼睛特别美,学生们都喜欢她,她从来不发火,杨老师是全校最美的女老师。政治老师罗运世,是一个将近五十岁的半老头,是一个和善的人。他的近视眼镜玻璃特别厚,如果离开了眼镜,那就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他讲课时每讲几句就会露出可爱的笑容。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年富力强,又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老师,所以我们班毕业时,考上了一个中师,二个技工学校,三个筠中,五个沐爱中学,其余的学生差不多都升入了本校办的职高(当时只办了一届)。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落木柔的本地的居多,另外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来自解放、自由、联合、高坪四个乡。同学中成绩优异者有郭昭林、李莉华、李伟、叶其宗、刘付兰、郭术洪、宋德秀等。学习勤奋的有雷顺林、宋德芬。比较活跃的有郑伯宏、唐毅坤、郭昭腾、罗远旭等。在这里说一说雷顺林,他来自联合乡花树村。父亲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哥哥在我们学校补习。雷顺林头发是少年白,他很多时候天不明就悄悄起床去教室中学习,我睡他的下床,他起床自然就把我弄醒了,在他的影响下,我也会跟着起来与他一起去教室学习。他是一个富有危机感的人,他的理想是能考上中师。他说如果考不上中师,回到老家去,在二十岁之前没找到对象,那就很有可能终身打光棍。他的字写得很俊秀。后来他没有考上中专,回乡后在联合中心校代过多年的课。听说他的哥哥补习没考上中师,回到老家后,真的没找到对象。从雷永强小小年纪却忧虑无限的眼神里,我也觉得人生当要努力,要为自己将来去拼去闯。
   学校往南差不多一里路就是落木柔镇的场口,场口有一棵很大的黄桷树。黄桷树下就是水量丰富的镇舟河,这地方叫大岩,这里有一个很深的潭,河水清丽。一到夏天,便会有很多人在这里游泳戏水。很多都是中学的学生。那个时候在安全上没有现在抓得紧,也很少听说有学生溺水的事。也就是在这里,我从一个“旱鸭子”变成了一个会凫水的人。还曾经在发大水的时候与好哥们陈绍春等去冲浪。后来胆子大了,还敢与同学们去洞口电厂水渠中戏水。在这里还见识了一种令人脑门洞开的现象,居然有女孩子也也下河戏水,只是她们是穿着衣服下水的。这对于深山里出来的我,还真的开眼界了。有这样的画面,金灿灿的阳光下,在清澈的碧波里,一个个只穿着裤衩的小青年,在奋起划水、潜水、跳水、踩水,一个猛子扎下水后在几丈远的地方蹿出水面,河水顺着头发流过眼睛,再淌过脸膛,嘴里再扑地一声吹出一口气,别提有多爽。那时候,在夏天,在清晨或者在下午放学后,去大岩游泳是一件极开心的事。
   学校的生活极其艰苦,学生们每周将家里的玉米面或大米交到学校食堂,再交上相应的钱,就可以换得饭票。食堂里的饭是“两参饭”(玉米面和大米各占一半),菜是时节菜为主,四季豆成熟的时候是天天白水四季豆,南瓜成熟时天天白水南瓜,在初春没有时节菜时,便是酸菜煮四季豆。由于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只放学的钟声响起,大家便会如众兽归巢一般往食堂跑去,很快食堂打饭的窗口前便排起长长的队伍,而且会用筷子敲着碗,从而就有清脆的乐音与打长长的队伍同在。有些调皮的同学或者饥饿感强烈的同学如果排队较后,便会故意往前面挤人,如果没有维持秩序的老师在场,他们往往会阴谋得逞。那时吃“两参饭”时间久了,特别想吃米饭,当时的办法是把饭在水龙头那里放水冲,边冲边用筷子搅拌,很快玉米面就冲走了,那白花花的米饭就可以吃到了。有时晚上也会饿得慌,便将晚饭多打的饭泡上开水吃,为了解决菜的问题,我们曾经到校外农民的菜地里去偷偷采人家的青海椒,蘸着从食堂找来少许食盐佐饭,味道还不错。当时与班上陈绍春、田定权、郑伯宏三个同学关系很好,我们随时到陈绍春家里蹭饭吃。陈绍春就是落木柔下街的人,他游泳的本领很高,很多时候去河里潜水抓鱼,当时他们能抓到黄辣丁、石巴子等。这些鱼,只要与酸菜一起煮,那味道极美。与陈绍春一起玩耍,我还吃过另一种昆虫菜——油炸屁斑虫。这种让人听到就觉得倒胃口的菜,没想到味道极其鲜美。当时的校园生活,艰苦但无比快乐。回忆总是满满的。
   当时的文娱生活是到学校外邓家的录相厅看武侠片。去看录像是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的,往往是下了晚自习去看,看完后翻围墙进来。如果被学校查到,后果极其严重。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去过一两次后,觉得还是要以学业为重,便迷途知返了。当时盛行《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霍元甲陈真传》等,我也曾经去看过两次,但是由于自身财力不逮,再加之怕学校老师追究,也同时觉得这样长此下去会玩物丧志,就没有再去。而很多时候,去看了录像回来的同学便会谈论录像中的情节,我们在听他们谈论的过程中,也算是打了精神上的牙祭。
   在落木柔中学,正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已开始了春心的萌动。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女生穿运动装,有的女同学此时已发育良好,她们的曲线美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也听到同学们私下相传某人与某人约会了、牵手了、亲吻了。在恋爱方面,补习班的学生要大胆得多。
   在这里的两年初中生活,我没有虚度。因为知道自己能来这里读书不容易,也知道大山深处老家里父母的辛苦,另外上学校的学习风气还是积极向上的。再加上我上铺的雷友强,他的努力总是无声地激励着我。最终在中考全校有七个同学被沐爱高中录取,我是其中之一。而我原来高坪的同学们,我很多次周末回家,走了五十里的路,还会遇到他们放学后在学校打篮球。所以中考时,他们的成绩都没有我高,其实他们的天赋都比我好,但松懈的管理和欠缺的教育教学资源就让我这些同学学业就这样荒废了,他们最终止步在初中毕业的学业中,回到农村娶妻生子。
   从一九八九年初中毕业离开落木柔中学,期间也去过几次那里,每次去的感受都不一样,既有亲切感,也有距离感。但这里是我人生的摇篮,是我人生梦升起和丰满的地方,是我人生的垫脚石,我总是对她心存感恩,每一次经过此地,我总是深深地凝望她,直到她在我眼中渐渐远去。
  
  

共 43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深情的文字,勾勒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所山区中学的鲜活图景。作者以细腻的回忆,描绘了落木柔中学简陋却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敬业而鲜活的教师群像,以及艰苦却饱含青春热忱的学习生活。文中既有对师生情谊的感念,也有对同窗奋斗的钦佩;既有游泳、偷菜、蹭饭的顽皮往事,也有深夜苦读、冲刺中考的拼搏身影。落木柔中学作为作者人生的转折点,不仅承载了知识启蒙的厚重,更见证了寒门学子如何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篇文章既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对乡村教育价值的深刻礼赞,它让无数如作者般的少年,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能仰望星空。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29 13:30:09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29 13:30:21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