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见证】【柳岸】烂牌局里的“造花人”(散文)
命运狠狠地甩给她残破的烂牌。她却偏在人生夹缝里,一寸寸耕耘,最终捧出繁花似锦。这逆风翻盘的奇迹,源于赵良清骨子里的韧劲——一种能将苦难碾作养分的生命力。
一、多舛幼年:从承压到破土
平遥县朱坑村的童年,底色是灰暗的。
父亲因战争创伤,常年住在疗养院。母亲因生计奔波在外,作为家中老三的赵良清,早早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早熟与担当。
13岁那年,大哥成家,二哥求学,她便扛起家务。16岁初中毕业,正是花一般的年纪,母亲却让她辍学挑起家的重担。每天天不亮,她就摸黑去几里外的村边挑水,冬天井沿结冰,摔倒,爬起,又摔倒……冰冷的井绳将掌心勒出血印,也勒紧了少女的坚韧——那口老井,默默记下了她青春里的坚强与坚持。而挑回的水桶里,晃动的不只是清澈的井水,更晃动着一个少女默默泡软苦涩的耐心。
辍学两年后,十八岁的她独自挑起了家里17亩地的重担。麦芒扎透衣袖,在胳膊上刻下细密的红痕:暴雨突至,她浑身湿透如落汤鸡,却用身体死死护住两筐红薯;谷地里惊遇大蛇,魂飞魄散狂奔后,又咬着牙返回,将沉甸甸的谷穗捆好、背起艰难地往回走。
麦芒扎的刺痛、暴雨浇透的寒冷、大蛇惊出的颤抖,一层一层裹在手上,磨成厚厚的茧子。刨出的远志根,一多半换了家用,剩下的一小捆,被她仔细收好——像一颗投向未知的小石头,揣着对日子转机的模糊念想。
二、烟火散尽:从共筑到独行
田埂上的脚印或浅或深,碾过少女的岁月。二十岁,同村一位机灵却家徒四壁的英俊青年牵起了她的手。颇有经商头脑的赵良清心里透亮:只要同心,穷窝也能捂成暖巢。
婚后,丈夫走南闯北收售黄金。墙角的面缸难得见了底又很快满起来。大女儿的出生,给小家庭添了更多的笑声。一天,丈夫兴冲冲抱回一台村里少见的黑白电视机,炕上,她正抱着女儿哺乳,两道目光撞在一起,简陋的屋里仿佛瞬间被点亮,那个画面成了这个家最幸福的定格。
然而,命运的惊雷猝然劈下——丈夫染上了赌博。闪闪发光的金子成了他的赌资,家底掏空,还欠下巨债。劝过、吵过,终究拉不回那个曾为家拼劲十足的男人。一次激烈的争吵中,脾气日益暴躁的丈夫抓起桌上的放像机,狠狠地砸在地上,飞溅的零件、碎玻璃扎进她的心尖。
除夕,全村炊烟袅袅冒着团圆饭的热气,而她却攥着探视单,在腊月的寒风中瑟缩于看守所门口,等着探望因赌博被拘的丈夫。仅存的一点点希望,在年复一年赌博成瘾牢狱矛盾的拉扯中一点点熄灭。
眼泪流干之后,她终于办理了离婚手续。虽心寒,但念及孩子们幼小,也盼着丈夫能回头,每逢过年,她还是会回到那个没有烟火气的家里。后来,她发现丈夫竟将她珍藏、预备给女儿做嫁妆的几件金饰也偷去当了赌资!心,彻底凉透。她抓起那件结婚时的红色毛衣,指腹蹭过领口磨破的边,像触摸到自己被彻底碾碎的旧梦,再无一丝留恋。
1997年,三十三岁的她成为真正的单亲母亲,前夫摔门撂下狠话:“娃们的吃穿我管,书本费休想!”那冰冷的话语,像冻裂的冰凌扎在正月窗花上。她瘦削的肩膀微微颤抖,干涸的眼眶早已流不出泪,脊梁却挺得笔直如当年切下的砖棱。三个孩子的未来,她得自己扛。于是她收拾行囊准备外出打工,奔赴县城前夜她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只摸出几枚硬币和皱巴巴的纸币,加起来不过二十多元。母亲与姨姨心疼这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悄悄掏出压箱底的积蓄,又凑了五十多元。准备上一年级的儿子似懂非懂,轻轻拽着她的衣角;“妈妈,我有压岁钱”。她喉头一哽,不敢抬头,只将孩子紧紧搂入怀中。将孩子们托付给公婆照料后(心中暗自咬牙:学费必须自己赚!),带着对孩子们的万般不舍与娘家人沉甸甸的牵挂,攥着不足八十元,盛满牵挂的“全部家当”,她踏上了通往未知的孤途。
三、绝地野草:从求生到翻船
八十元在结清房租、添置了最简陋的家当后,已所剩无几。盯着手心微不足道的零钱,想着家里三个孩子的学费,她苦涩一笑,深吸一口气,推开了“信合酒家”那扇厚重的木门。
吧台,成了她新生的起点。为了站稳脚跟,她虚心学习,拼命工作。从端盘、摆台、到应对客人,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打磨雕琢。沉重的瓷盘、细碎的脚步,真诚的笑容,咬紧牙关后挺直的脊梁,她用坚韧扛着三个孩子的明天。
汗水凝练出信任,她不仅赢得同事信赖,更得到老板赏识,工资水涨船高,终于让她在县城购置了温暖小屋,将孩子们接到身边。十年餐饮路,她从服务员蜕变为多家名店的大堂经理,更用严格的标准和细心的指导,为行业培养了六十多名优秀的行业新苗。
餐饮管理赛场淬炼出的勇者锋芒,让她骨子里生出敢为人先的底气。看到融资行业的热度,想为家人拼一个更好的未来,她将二十多万的全部积蓄投资到融资行业。未曾想,平台暴雷的消息如晴天霹雳,十年积攒的二十多万,瞬间蒸发。那个深夜,她一遍遍摩挲着孩子们的童年旧照,照片上无忧的笑脸,和手机屏幕上刺眼的账户余额——“0”,在无声滚烫的泪水中模糊成一片。
白天,她徘徊街头,路过“信合酒家”,脚步猛地钉住。玻璃门映出她此刻的憔悴,也恍惚映出当年那个端着瓷盘、脊梁挺得笔直的自己。她慌忙扭过头,逃也似地快步走开,生怕撞见老熟人的目光。她明白旧路难走,可生活依然要继续——那骨子里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在心底破土而出,将永不言弃的火种重新点燃。深吸一口气,她毅然决定归零,重新出发。
四、情暖万家:从阅历到月嫂
2013年冬至,平遥寒风如刀,她攥紧仅够路费的二十元,跨上了北上太原的汽车——这孤注一掷的抉择,既是无路可退的无奈,更是向命运宣战的开始。
抵并后,她一头扎进月嫂行业。第一单,便遇上饱受便秘与缺奶双重折磨的产妇小王。她温柔细语疏解焦虑、精心调配每一餐,把食谱熬成定心丸,指尖带着力道按揉穴位,把小王的焦躁一点点揉成安心。一周后,小王气色渐匀,奶水也很足。她母亲拉着良清的手,眼里的感激快溢而出:“闺女,你这双手,比灵丹妙药还管用!”一个月期满,襁褓里的娃娃白胖了三斤。她准备出门时,全家红着眼圈道别:“太原的门,永远为你敞开。”
送走一家又一家,临别时,客户常紧紧拉着她的手:“良清姐,下次还找你,你介绍的人,我们放心。”这句简单的话,像一块块小石子,投进她心里。夜深人静的回味,那些“放心”的眼神和话语,渐渐汇成一股清流——她忽然看清了:市场上缺的,不是月嫂的数量,而是那份让人踏踏实实托付的专业和可靠。
一年多的摸爬滚打,赵良清从新手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精准应对各类母婴难题的行业能手。这份实践淬炼的专业底气,让她看到重塑家乡家政行业的机遇。2014年,春风时节,她怀揣着“让更多的人靠专业吃饭”的梦想,回到平遥。
返乡的念头刚落地,她便向好友倾吐。话音未落,好友的手已紧紧握住她,:“我信你!这两万,你先拿去。”滚烫的信任瞬间驱散了创业初的寒意。
寻一处合适的铺面却波折重重。平遥二中聚源市场、二里半、顺城路等等,她骑着车一趟趟跑,看过的门面不是太贵就是太偏僻。希望像风里的烛火,忽明忽暗。直到一天晚上,疲惫归家,车筐里躺着的《消费你我他》被风吹开一页——顺城路拐角,粮食局宿舍的一处小独院招租。第二天,带着好友的信任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她果断交下了定金。
紧跟着马不停蹄地筹备,小满那天,阳光正好。“平遥县爱心月嫂家政公司”的招牌悄然挂起。太原的指导老师专程赶来,帮着张罗培训。开业当天,门槛几乎被踏破,好奇与期待的目光挤满了小小的门脸。她心里清楚,能吸引人的,就是她反复强调的“规范”与“专业”。免费提供住宿和培训的承诺一出口(这善举,一直延续至今),更是赢得了满堂彩。
十几天后,首批6名学员顺利考取月嫂资格证。6月初,首份保姆单成功签约,极少流泪的赵良清,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8月,学员与订单日益增多,期间两面锦旗送至公司,“爱心照看、昼夜不分、专业护理、母婴兼顾”。看着锦旗上熠熠生辉的“专业护理”,她知道,这些金线绣出的字,正悄然改写平遥家政行业的标尺。
五、将爱传递:从匠心到初心
从苦难中爬起的人,最懂雪中送炭的珍贵。如同当年娘家人凑的八十元、亦如餐饮路上伸出的援手。如今,她有能力了,便将这份温暖继续传递,让更多人相信,“烂牌”局里也能开出希望的花。2014年起,她带着孩子们投身公益服务:养老院里为孤寡老人梳头洗脚、留守儿童家里送去陪伴与书籍,还联系爱心企业及人士资助贫困大学生——远在江苏的平遥籍郭女士听闻她的故事后,便主动从小学开始,一对一资助13名贫困生,承诺支持其大学毕业就业,受助孩子们更是感激涕零……2015年5月,她启动“保姆免费学习母婴知识帮扶工程”。
课堂上,看着学员们埋头记笔记的认真侧脸,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总让她想起当年在邮电局拉风箱做饭的日子。那急促的“吱吱声”,和此刻的书写声一样,都是奋力扣响美好未来的回响。公司里,单亲妈妈小王跟随她已有十二年。当初带着上小学的儿子租房度日,如今已在城里购置新房,孩子也上了大学。看着小王舒展的眉头,赵良清总会想起自己当年攥着20元闯太原的情景,那揣在兜里的孤勇,如今已化作托举她人的基石。当年在井台边摔出的淤青,早已融进掌纹的沟壑,成为托举他人的力量;曾经浇透衣衫的大雨,此刻正无声浸润着更多待放的生命。
站在公司门外,目光落在那绿色双手托举的红色爱心标识上。那绿色化作了朱坑村井沿边倔强爬起的少女身影,而赤红的爱心,正像她掌心磨出的厚茧,也像无数月嫂怀抱新生命时,映在脸上的柔光。眼前这双“手”,稳稳托举着老人的晚年、新生的希望,也托举着一个个重获安稳生活女人的明天。
赵良清,这株石缝里挣出的韧草,早已将自己活成了绝境里攀岩的藤蔓。风雨刻进筋骨,也凝结成滋养的露珠。如今,儿女稳稳接过这藤蔓的根脉,用年轻有力的手臂,将曾经艰难攀爬过的岩壁,一寸寸开垦成孕育新绿的苗圃……
2025年7月31日星期四早晨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