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地震高死亡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精品 地震高死亡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作者:周晓群 进士,1141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9发表时间:2010-04-23 08:08:50
摘要:其实,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天灾还得加上人祸,可怕的是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摧残时的那种态度,以及每一次灾难后是否能够及时汲取的教训,“智者不犯同样错误”才是灾难后人类获取的最宝贵的经验,也是人类能够获取的最大收获。

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有很多,而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的中国,由于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时不时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了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此,中国属于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震灾严重的国家。
   然而,从全球频繁受到地震破坏的国家历次遭受到的损失情况看,中国绝对可以算成是一个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面对惨重的人员和财物损失,从地震高伤亡率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我们先看一组20世纪以来中国历次遭受的大地震中死亡人数:
   1920年,宁夏海源大地震,震级8.6级,死亡人数20万人以上。
   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震级7.2级,死亡人数08万人。
   1970年,云南海通大地震,震级7.7级,死亡人数1.56万人。
   1973年,四川炉霍大地震,震级7.2级,死亡人数0.22万人。
   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震级7.3级,死亡人数0.13万人。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震级7.6级,死亡人数24.2万人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震级8.0级,死亡人数6.05万人,失踪2.1万人。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震级7.1级,死亡人数还在统计之中,估计伤亡人数也会超过万人。
   而同样的震级在其他国家里的损失就会相对比较小一些,尤其是在人员伤亡方面绝对比中国少许多。
   再看一下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历次地震中死亡人数情况:
   1923年,东京、横滨、关东一带大地震,震级8.3级,死亡人数14万人。
   1927年,丹后大地震,震级7.9级,死亡人数0.3万人。
   1933年,三陆冲大地震,震级8.9级,死亡0.3万人。
   1946年,南海道冲大地震,震级8.4级,死亡0.1万人。
   1948年,福井大地震,7.3级,死亡人数:0.1千
   1964年,新泻大地震,7.4级,死亡人数:26人
   1995年,神户大地震,7.2级,死亡人数:0.5千
   2004年,新泻大地震,6.8级,死亡人数:31人
   当然,从墨西哥、美国、印尼、伊朗以及最近的海地、智利等国家地震的死亡人数看,中国无疑是地震死亡最多的国家,因此,从历次地震中汲取教训,以防日后重蹈覆辙才是我们抗震救灾最最重要的工作。
   地震撕裂的不仅仅是地壳,它更是把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撕开了一角,暴露了中国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弊病如山,也暴露了中国在基础教育、基本救险知识教育方面的严重不足,更是暴露了中国在地震预报预警方面的严重滞后。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杀手是在地震发生时被人类自己建造的建筑物倒塌给砸死压伤的,还有就是缺乏地震时应有的躲藏避险知识,缺乏被困时能有的如何自救脱困的基本技能,缺乏配合震后政府搜救的基本方法。因此,地震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应重视和加强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管理。房屋和建筑物抗震等级太低是造成每一次地震高死亡高伤害的根源,那么,政府部门就应该严格管理。中国人面对地震发生时的第一反应是逃离建筑物,这是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物的质量极其的不信任。而在美国、日本、智利等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并不急于夺门而出,而是熟练地躲藏在房屋中能够避险的角落,他们之所以能这样选择避险,这是因为在历次大地震中已经证明了房子质量是可以信任的。因此,加强对房屋质量的监管,才是消除地震高死亡率的根源。
   二、普查处于地震断裂带上的市镇及建筑。国家地震局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抓紧对全国目前仍然处于地震断裂带上的市镇展开全面调查,并会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作出新市镇的搬迁规划,把新城规划和建设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最起码别把建筑建设在地震断裂带上,以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三、全面撤离生活在处于地震带上的人口。对于生活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居民,也应采取疏散和迁离相结合的措施,尤其是生活在偏远山区和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政府更是有责任引导民众逐渐集中到相对比较安全的区域。
   四、全民普及民众地震避险以及逃生技能。从小学开始把地震知识和基本的自救防护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孩子,并经常性的开展预警预案的演练,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面临地震发生时自己应作出的正确选择和正确的处置方法。同时,生活在地震频发地区的每个人都应养成身边随时携带一瓶矿泉水的习惯,以备不测之需。
   五、对地震频发地区普及被困的心理干预。除了加强建筑物质量的管控,严查“豆腐渣”工程以外,除了让生活在地震断裂带上的人员完全撤离和让他们在重新规划建设的新市镇生活以外,除了发生地震后采用举国体制全力救援以外,还应加强对地震多发地区民众的心理训练、心理干预、心理辅导,让他们无论是在地震发生前或是地震发生后都能有比较健康的心理,这对地震救援和震后重建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实,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天灾还得加上人祸,可怕的是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摧残时的那种态度,以及每一次灾难后是否能够及时汲取的教训,“智者不犯同样错误”才是灾难后人类获取的最宝贵的经验,也是人类能够获取的最大收获。

共 20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本关于地震给我们的启示,明晰,理性,是值得一读的文字。纵观文中所述历次地震灾害,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观点之辩证客观,有益于社会。“从历次地震中汲取教训,以防日后重蹈覆辙”,可谓谆谆之语。“智者不犯同样错误”才是灾难后人类获取的最宝贵的经验。诚哉斯言。【编辑:夏冰】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00423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04-23 08:09:05
  文本关于地震给我们的启示,明晰,理性,是值得一读的文字。纵观文中所述历次地震灾害,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观点之辩证客观,有益于社会。“从历次地震中汲取教训,以防日后重蹈覆辙”,可谓谆谆之语。“智者不犯同样错误”才是灾难后人类获取的最宝贵的经验。诚哉斯言。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忻州小子        2010-04-23 19:43:03
  确实现在的制造商只顾速度,不顾质量使很多的人无辜的受害,但更多的时候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
3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2-02-05 14:23:44
  一篇意味深刻的文字,给人思索,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