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读书的资格(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读书的资格(散文)


作者:松江泛舟 布衣,39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发表时间:2025-09-13 11:44:44
摘要:这是一篇选题清新的散文,本文对读书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从读书的“资格”问题入手,经过入情入理的分析,得出了“资格”并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内在的自我修为。通过对“资格”内涵的剖析,得出了“资格”人人可有的结论。提出以志向之力读书,以选择之愿读书,以思考之功读书,以践行之道读书,如此,方不负好书,不负此生。

【家园】读书的资格(散文) 读书的资格
  
   写出这个题目,我思考了许久没有动笔,内心里翻腾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所谓的“资格”上。读书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想读拿起来读便是了,还谈什么资格呢?把所谓的“资格”放在这里,似乎要将原本举手之劳的读书,与大多数人隔离开来,好像不具备某种特殊的条件或外在赋予的什么身份就不能读书了,总之是设置了一个门槛,企图将许多人挡在门外。这种认知实则有误,作者绝无此意。用资格这个词来概括只是为了通俗地表达读书的本质和揭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本文的所谓读书并不是指那些为了某项具体技能的掌握而进行的教科书式的学习,也不是为了排解寂寞而消遣似的寻求刺激和看热闹,而是为了提高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和增长才干,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因而,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就其内容而言,这种读书的一个共性是所读的大都是所谓的“闲书”,也就是那些偏重于形而上的所谓“无用之书”。这才是读书的根本所在。如此定义了读书的概念,所谓的资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把那些追逐浮华或沉迷于糟粕的阅读别开来了。
   说起读书,几乎没有人承认自己不爱读书,或不读书,因为不读书与不学无术往往是划等号的。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的确有许多人很少读书或干脆就不读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据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9本,也就是说,人均一年读书还不到5本。即便是这5本书,还是全口径的,这里的有些书,甚至还达不到本文所讨论的读书标准。
   数据是冰冷的,现实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我在职的时候,本市的一家企业新建了办公大楼,竣工装修好后,年轻的企业家邀请我去看看,盛情难却,有一天我就去看了。走进老板办公室一看,果然气派不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老板台后面的一排书柜,里面整齐地码着各种装帧精美的图书。我出于好奇就伸手抽出了一本,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书壳子。见此情景,年轻的小老板有点尴尬,搞得我也略显不安。我还去过不少的领导干部家,多数领导家都有书柜,也收藏着不少的书籍。当然,也有的人家却是装饰柜,里面装着各种名酒、工艺品或是文物。房间不少,也挺大,可就是没有一本书。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读书与否,读了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的品级。那小老板一定是富的,但富而不贵;那些不爱书的干部,其地位是不低的,但也跟小老板一样,乃高而不贵。当书籍沦为装饰、身份成为炫耀的资本,读书的本质便被曲解,而这种‘不读书’或‘假读书’的状态,恰恰反衬出真正读书所需的“资格”与财富地位没有任何关系。
   怎样才算是具备了读书的资格呢?我以为应该具备这样四个条件:一是志向,二是选择,三是思考,四是践行。
   志向,这是读书的源动力。
   古今成大事者必须要有高远的志向。周恩来总理早在青年时期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座右铭的“横渠四训”就经典地展现了读书人的志向与情怀。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试想,在这种巨大动力的驱使下,国人带着这样的理想与情怀读书,大到民族复兴,小到建功立业,何愁不成?因此,树立高远的志向乃读书的第一资格。
   选择,这是读书的目标与方向。
   世界上的书籍千万种,可谓汗牛充栋,如何才能高效地为我所用呢?我体会,选书和读书应该本着这样几条原则: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这类书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自己的一些困惑问题,进而推动工作和事业向前发展。二是关注精神的丰富与成长。也就是要重点阅读那些能够陶冶情操和提升品位的名著或人物传记。三是使自己获得愉悦,丰富生活内容,增强人格力量,用高尚的精神成果抵御低级趣味,净化自己的灵魂。四是使自己的认识和思想更加敏锐与丰富。这类书籍一般集中在哲学和历史领域。可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总之,读书是获得他人在思想上帮助的最有效、最廉价的途径,正如宋人汪洙对读书的赞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思考,这是对读书的理解与消化。
   读书与思考是学习的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缺一不可。正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是静态的,其观点的正确性或真理性都是相对的,读书的效果取决于人对书的理解与消化,这对一个人的思考与理解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不假思索,囫囵吞枣地照单全收,则很可能不仅学不到真知灼见,反受其害。这正应了孟子说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说读书是一场与伟大灵魂的对话,那么思考则是这场对话的回声与共鸣。在阅读基础上产生的思考恰是读者在认识上的一种升华,这才是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思考力是读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务必着力加以提高。
   践行,这是读书效果的检验与呈现。
   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可见,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全在于应用。作为读者,一定要善于将读书获得的感悟与思想收获尽早地应用到实践中去,用鲜活的实践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更加宝贵的实践经验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这才完成了认识的一个形成过程,从而达到了读书学习的目的。
   总之,志向是读书的起点,决定读书的高度;选择是读书的方向,避免陷入迷茫;思考是读书的核心,实现知识的内化;践行是读书的归宿,让知识产生价值。
   关于读书的资格,应该还有许多,但主要的是这四点。可见,读书一定是存在着资格问题的。但是,这种所谓的“资格”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更不是社会上的哪个“权威”机构赋予的,读书需要这些资格,人人也皆可有此资格。富人可有,穷人亦可有。学者可得,白丁亦可得。它不问你出身何处,只问你心向何方。
   本周二的上午,我在上海图书馆里思考写作本文时遇到这样一件事:我拿着水杯打水回来路过文学作品藏书区时,忽然看见书架中间躺着一个人,他大约四十左右岁的样子,从头到脚满是尘土,像是从工地过来的,身边还有一本打开的书。我来到他身边关切地问道:“先生,你怎么了?需要帮助吗?”他睁开眼睛赶忙坐了起来,说到:“我没事,坐在地上看书有点困了,想躺一会儿。”我说,“这地上多凉啊,时间长了会得病的,那边有沙发,你可以去休息一下。另外,今天人不多,你没必要坐在地上看书,去找一个空位置坐着看。”他苦笑着说:“我太脏了,不好去的,坐地上挺好,谢谢你了,我没事。”我回到座位上,想着这个人,思考着我的文章,我问自己,眼前的这个人难倒没有资格读书吗?不!他完全有资格读他想读的任何一本书,甚至比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读书人更有资格读书,别看他穿的衣服脏,他的人格是干净的。他对知识有着纯粹的渴望,对书籍有着本真的热爱。这样的人该是最有资格读书的!
   通过这个人,更加坚定了我的观点,读书需要资格吗?需要。但这资格不是社会给予的标签,而是自己修来的心境,它是对志向的助力,是对奋斗目标的指引,是对思想的锤炼,是对实践的执着。有了这份资格,乞丐可成精神上的国王;无此资格,帝王终是灵魂里的乞丐。
   季羡林老先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是啊,人生最美是读书,但更美的,是以志向之力读,以选择之愿读,以思考之功读,以践行之道读。如此,方不负好书,不负此生。
  
   2025年9月11日于上海图书馆

共 30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观点深刻,论述透彻。作者开篇破除对 “读书资格” 的误解,指出其并非外在门槛,而是与读书本质相关。接着通过数据和实例,揭示了现实中 “不读书” 或 “假读书” 的现象,强调读书与财富地位无关。核心部分,作者提出读书需具备志向、选择、思考、践行四个资格,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以周恩来总理的志向为例阐述读书动力,从多方面说明选书原则,引用孔子、孟子名言强调思考重要性,借陆游诗句和毛泽东思想点明践行是读书目的,层层递进,深入阐释了读书的真谛。结尾以图书馆中工地工人读书的事例,生动诠释了读书资格是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与热爱,升华了主题,呼吁人们以志向、选择、思考和践行之力读书,富有感染力与启发性。【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9-13 11:47:53
  本文对 “读书资格” 的解读独到且深刻,打破 “资格是外在门槛” 的误区,直指其为内在心境。开篇以争议引入,借数据与实例点出 “假读书” 现象,论证读书与财富地位无关。
   核心提出 “志向、选择、思考、践行” 四大资格,引名言、举实例,逻辑清晰。结尾以上海图书馆工人读书事例升华主题,强调纯粹求知欲才是真资格。全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启人深思,尽显对读书本质的深刻洞察。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