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星星]比丘国王的分别心(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星星]比丘国王的分别心(作品赏析) ——西游记与禅宗系列


作者:春风杨柳 举人,413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发表时间:2025-09-15 11:22:37


   唐僧师徒在佛祖的帮助下,降服了青狮(文殊菩萨坐骑)、白象(普贤菩萨坐骑)和大鹏雕(佛祖的舅舅)3个魔头,离开狮驼国,一路西行,来到了比丘国(此国有锦衣卫、御林军、光禄寺、三宫六院等机构,暗指明朝)。进了月城发现街旁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鹅笼,里面坐一个5--7岁孩子。孙悟空了解,比丘国今改为小子国。原来国王被一个妖道迷惑,爱上妖道16岁的女儿。妖女貌如观音,其美无比。国王不分昼夜,贪欢不已,身衰少食,命在须臾。妖道为国王献出药方,需1111小儿心肝做药引,才能治好疾病。
   本来比丘国顾名思义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家,可是国王被妖道迷惑,贪念女色,竟干出草菅人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民心丧尽,难怪民谣称谓小子国。
   普度众生的唐僧师徒,决心降服妖魔,为民救苦救难。孙悟空施展法术,用阴风将鹅笼刮走藏匿。妖道向国王献计,要唐僧的黑心做药引,疗效更强万倍。昏聩无度的国王信以为真,要拿唐僧开刀。关键时刻,悟空挺身而出,替代唐僧剖腹献心,献出血淋漓的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
   悟空高叫,陛下全无眼力,我和尚家都是一片好心,惟你这国丈是个黑心,好做药引。你不信,等我替你取出他的心来看看。
   悟空、八戒将妖道、妖女降服。原来妖道是南极寿星的脚力白鹿,女妖是一个白面狐狸。
   这个故事很生动,从不同的视角看,会有不同的解读。从禅的角度的剖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
   一、禅宗认为“心即佛性”
   佛教中的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本意指超越生理器官的精神本体,是涵盖意识、觉知、业力积累及佛性显现的终极实相。是真如、自性、法身等概念的别称。禅宗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此禅宗又称心宗。禅宗创立那天,释迦牟尼拈花一笑,把正法眼藏(禅)传给了迦叶,这里没有文字,没有语言,靠的就是心心相印。佛教讲见闻觉知,就是在讲心。因此禅宗在禅堂用功,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就是讲心的状态。著名的《心经》讲的就是如何从凡夫的心修成圣者的心、佛的心。
   二、修行就是修心
   修以心为本,达摩祖师认为“一切修行法门皆指向心”。而修心的最大障碍就是有分别心。分别心是指通过五官感知对事物进行二元区分(如善恶、有无、好坏等),本质上源于我执与主客体割裂的认知惯性。分别心是“第二念”的产物。第一念是对事物的客观感知(如“这是一个杯子”),而第二念则附加主观评判(如“这杯子很好看”)。这种思维模式将事物割裂为高低、美丑、贵贱等对立面,形成执着与偏见。本来分别心是人类认知事物现象的基本思维方式,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中,认识事物是需要进行分别的,但是过度分别,就会产生执着和烦恼,产生贪欲和焦虑。孙悟空胸腹里解剖出的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邪妄心等,就是暗示国王的分别心太重,比丘国不会安宁。只有摒弃太多的分别心,社会才能和谐,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众生才能融合。
   僧徒修行是一个很高层次的宗教生活,修以心为本,心如大地,修行就是要
   照管好这块心地,让方寸心地之上生长菩提智慧的花果。我们用功夫,就是要摒弃分别心,让心地干干净净,就是要修成平常心、平等心,“不思善,不思恶”。通过修心超越二元对立,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在的平静。
   三、儿童心暗示赤子之心(童心)、本心、民心
   赤子之心原指初生婴儿未经世俗污染的纯真本性,后引申为成年人保持的真
   诚、善良和初心。明代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认为童心是人类最本真的心理状态,失去童心即失去真实自我。比丘国王要用1111个儿童心为药引,寓意去除童心,丧尽民心,必将祸国殃民,如此倒行逆施,国将不国。
   显“本心”之真。孙悟空看似“自残”,实则是“神通自证”——他不执着于“肉身之心”的假相,因为他的“本心”(即禅宗所说的“真如本性”)早已超越生死、清净无染。这恰如禅宗所言“本心无生无灭”,真正的“心”并非血肉之躯的器官,而是不被外界迷惑、不被欲望牵绊的清净本性。
   四、“心魔”的具象化与克服
   《西游记》中的许多妖魔其实是人物内心“心魔”的外化。
   比丘国国王的昏庸、贪婪(对长生的痴迷)和残忍,招来了妖魔(白鹿精、白面狐狸)。这些妖魔本质上就是他内心欲望的化身。而孙悟空降妖的过程,是帮助国王(暗指明朝)祛除内心心魔、回归正道的隐喻。救婴儿,即是拯救被欲望蒙蔽的良知。
   同时显示孙悟空的成长与本心的体现。
   早期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一个反抗一切规矩的“魔猴”。而在取经路上,他逐渐懂得了慈悲与仁爱。
   救婴儿极大地体现了孙悟空性格的成熟。他的神通广大不再是用于个人名利,
   而是用于保护弱者,伸张正义。这标志着他从一个只追求个人自由的“妖仙”,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仁爱之心的“斗战胜佛”。
   五、修行与“救苦救难”的责任
   唐僧不仅仅是单纯取经,他还有普度众生的责任,因此他积极支持孙悟空解
   救1111个儿童的生命,降服妖道。
   孙悟空不仅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修行者,更是普度众生的践行者。
   唐僧师徒取经之路就是修行之路,而路上遇到的每一个磨难,尤其是像拯救婴儿这样的大善举,就是修行的精彩表现,是积累功德、实践佛法的重要方式。这表明,真正的修行不在庙堂之上,而在济世救人的行动之中。
   这个故事之所以经典且深入人心,是因为他超越了简单的神怪打斗,还触及了人性、道德、社会和政治等深刻主题,具有永恒的警示和启示意义。即使在今天,他依然提醒着人们要守住本心,不忘初心;筑牢防线,坚守底线,不越红线。
  

共 23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品赏析《比丘国王的分别心》,以禅理剖解西游魔幻,揭示“心为万法之本”。昏聩国王执迷色欲长生,实乃分别心炽盛,招致妖邪、荼害童心;悟空剖心自证,以无黑心破执显性,恰似禅宗“直指人心”。故事警示:修行即修心,祛分别、守本真,方能超越二元对立,履践慈悲宏愿。其喻古今相通,足为世鉴,推荐共赏。[编辑 高朋满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朋满座        2025-09-15 11:25:08
  一篇极富警示与启示意义的评析文章。感谢作者赐稿星星,期待更多精彩作品。
2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9-15 17:06:19
  谢谢高朋满座文友精彩的编者按,入木三分,直接主题,言简意赅,恰到好处,问好祝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