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庙会(杂文随笔)
在西北关中一带流传悠久的民俗盛会,当属集祭祀、搭台唱戏、物品交易、走亲访友社交活动等为一体的庙会。
而流传于乡镇、村落的庙会,一般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农村人把它称为跟会、或者赶会。寺庙里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本是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赶会的人走进村里寺庙里,或是祈福、或是许愿,全都冀希望家人平安健康、子女成才、国家风调雨顺、农家五谷丰收等,庙会期间寺庙里香火气息更浓。也有远嫁他乡的女儿,借跟会之机,会回到娘家,上坟祭奠已故的父母或长辈,报答养育之恩,传承中华孝道文化。
乡镇村上庙会,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庙会上的戏台是不必少的,过去有固定的戏台,也有临时木制品搭建的,如今组合式戏台用汽车拉来,拆开组装便是戏台,灯光、音响、屏幕、布景齐全,方便了唱戏。在关中西府一带,庙会必唱大戏,庙会几天,秦腔戏就演几天,好不热闹。比如秦腔戏曲《五典坡》、《秦香莲》、《三娘教子》、《周仁回府》等深受看戏人的喜爱。这些流行于西北地区的秦腔戏曲,其韵味十足,既有黄土地高原的粗犷,也有关中天府之国平原典雅,其唱词推敲之精确、生动、美好自不必多说,寓教于乐,教人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做人和生活意义非飞。西北人喜爱秦腔是渗透到骨子里,融化到血液之中,看一场戏,听一首曲,就像喝了蜂蜜一样,甜到心头;像吃了补药、上了心理课,人全身来了精神,劳动生活有了劲头。明明是戏,偏偏入局。就象安万秦腔戏一样,台上热血沸腾,台下群情激昂。庙会看戏,不避风雨,不怕炎热,虽说如今手机、电视都有秦腔戏,但戏迷们还是愿到现场感受热烈的氛围,就像足球球迷一样,直面赛场震撼。
关中西府庙会时间大都在农闲时期,有夏收前的、有秋收后、有春节前的。为准备夏收夏种夏管,秋收秋种,逢节过年,农家人总要在庙会上购置一些农具和日用品,买卖自家产出的物品,增加收入。因此庙会物品交易市场规模空前。虽然农村现在基本实现机械化,家庭生活与城市差不多,但有些传统土特产品仍是庙会交易的重点,如犁、耙、木锨、木叉、扁担、扫帚、从小推车以及镰刀、锄头、铡刀等。日用品如盆、瓮、锅、碗、碟、棒槌等。家禽家畜如羊、猪、犬、鸡等。农家烤烟、疏菜也是交易重点内容。
与平时集市相比,庙会饮食市场特别发达。庙会期间,临时搭建的饭馆、茶馆比比皆是,主要供应大众食品,如浆水面、大刀面、麻什、糊辣汤、水盆羊肉、羊肉泡馍、小笼蒸饺等。关中西府臊子面、擀面皮、豆花泡馍、肉夹馍、饸饹面、糖盒、麻花、凉粉也很受欢迎。庙会上父母带上儿女,儿女扶着老人,都要在庙会上吃个鲜、解个馋。小时侯,我学习考了好成绩,父亲才带我去庙会上吃碗羊肉泡,虽然已过去多年了,想起来还那么温馨。
庙会也是农家人走亲访友的机会和场所。庙会所在地媳妇,回娘家去接来了父母,一边陪着看戏,一边买了好吃的,也算是尽了孝。有些赶会的亲戚顺便来看望了舅家、姨家、姑家,也是走了亲戚,看了戏,算两全其美。未成婚的小伙子、姑娘看戏伴随恋爱,与媒人一起成人之美,定下了终身大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也有了不少变化。前几年,房地产开发,旧楼改造,折除空地,在城乡结合部,虽然没庙,但也有了类似的会,搭台唱戏,买卖商品,实际上就是物资交流会。看戏的人多了城里的戏迷,物品多了工业品,对活跃城乡生活也有一定意义。近年来,为保证经济发展,促进内销,城里也不时在举办交流会,类似庙会,也有唱戏,只是庙会的买卖商家侯鸟似追赶交流会地址,马不停蹄,不亦乐乎。
我从电视专题片上,手机抖音上不断看到有关庙会的视频,那么地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场面宏大,我笨拙的笔怎么也描写不出它的韵味,庙会是什么?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华非遗传承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记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