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棠阴,古巷深处的红与黛(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棠阴,古巷深处的红与黛(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250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0发表时间:2025-09-16 14:05:39

在江西省抚州市的宜黄县,流传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说。我起初觉得这话有点过,难道一个堂堂的县,还比不了一个镇?
   慕名来到棠阴古镇后,亲眼见了它的规模,寻访了古镇中的那些古建筑,特别是了解了它的历史后,我对这句话有所理解。
   在那片崇山峻岭中,宜水与黄水它们各自绕过了山山岭岭,像游龙一样来到一个山谷相汇,遂成宜黄水,而建置于此的县城就叫宜黄县。
   距离宜黄县城约十四公里的宜水上游,其东岸坐落着一个大型的集镇,南北长约一公里,东西宽约四百米。粗略估算,宜黄县古城老街区——凤冈镇的核心区域恐怕也未必比棠阴古镇大。
   宜黄建县于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而棠阴也已有近千年的人文历史。
   相传,临川人吴竦,因在家排行老八,故号“八府君”。他家很富有,家里的田地连抚接宜,而他更是喜游山川。一日他游览到一处叫“陂坪”的地方,见此地位于宜水河畔,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乃钟灵毓秀之地,便于宋天圣九年(1031年)携家人来此肇基。他手植甘棠树于村西南道路旁,并祈愿:“汝茂,吾子孙亦昌茂。”后来,甘棠树俊逸挺拔、葱郁成荫,吴姓家族也果然人丁兴旺。后人为纪念吴竦,取“甘棠茂荫”之意,改“陂坪”为“棠荫”,最后又改称“棠阴”。
   到了南宋,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这里开始广泛种植苎麻,纺织夏布,又由于宜水的交通便利,棠阴逐步走向富裕,并在明朝初期兴盛起来,到清乾隆年间最为昌盛。有史料和民谚显示,这里曾经“五里长街,三万烟灶”,三街六巷,十大祠堂;十里长河,货船云集,有“驮不完的河口,装不尽的棠阴”之说,堪称当时的手工业重镇和商贸巨埠。
   正是这持续数百年的繁荣,为棠阴古镇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诸多富户与官宦人家,给这里留下了一座座精美恢宏的高宅大院。
   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些古建筑经历了风风雨雨,因老旧损毁而消失的不少。现在走进棠阴古镇能见到的古建筑,仅是幸运留存下来的一部分,但在我看来其规模也是蛮壮观的。比如最重要的有官帽厅、“三让遗风”宅、蝙蝠厅、“芸辉光碧”宅、“上怡兴号”宅、“文霞居”宅、吴家大院、罗家大院和八府君祠等。
   那天,我停车在古镇的街口,下坡即是一片古建筑群,官帽厅、“三让遗风”宅、蝙蝠厅等都在这里。
   官帽厅是一座建于清初的砖木结构建筑,它两进三开间一个天井,地面铺方砖,天井处用长条石铺设。虽然屋内雕饰不多,但其梁柱粗壮,颇为壮观。尤其前廊轩架构优美,高拱型的,有“升官”之意。它的八字门楼为方砖所砌,五重檐,上面雕饰不多,唯有几处简洁的花草、四只蝙蝠和两幅精美的团花图案等点缀其上,显得恰到好处。最特别的是,它门楣上方有蜂巢图,虽简洁但有深意,寓意“封官晋爵”。加上房屋的屋檐也是层叠的,故整座建筑形似官帽。
   官帽厅是棠阴吴氏的房宅,建筑的结构与造型,是一种默默的语言,述说着房主人对子孙后代追求仕途的期望与寄托。
   官帽厅西侧就是“三让遗风”宅,因厅堂挂有“懿德堂”匾,故也称其为懿德堂。这座三进两天井的古宅,院门的门楣上石刻有“三让遗风”,其中的典故就是吴姓始祖泰伯的“三让天下”,彰显了房主人对谦让美德的追求。
   院门内侧是一座木门楼,门楼顶有藻井,藻井中间是由木条拼接的圆形图案,十分美观。门楼上还装饰以精美的木梁、梁板、梁托和垂花柱等。其红褐色的主调,我觉得既显得喜庆,也应该与门楼上雕刻的狮子一道,有驱邪避害之意。
   “三让遗风”宅的正屋大门,是一座内凹的八字门楼,青砖墙上嵌着木构。门楼檐下有主梁,梁上精美的饰纹,用红色与金色描彩,显得有点神秘,应该也是有驱邪之用吧。两根檐柱下的石磉也雕刻得十分漂亮。
   进入屋内,依次是门厅、正厅和堂楼,也是方砖铺地,天井铺条石。从院门到堂楼,建筑地基不断地抬高,显然是“步步高升”的寓意。
   它的门厅很大,“懿德堂”匾就挂在这里。屋内的木结构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紫褐色,显得有点冷峻与森严,又油漆脱落得斑斑驳驳,有浓郁的古风古韵。雕饰最美的地方自然是天井四周的梁柱和格窗、隔板等,尤其天井两侧的隔板上,格心是卷草纹窗花,既简洁明快,又十分美观。
   正厅的主梁上,刻有太极图和“厚德斯馨”四字。棠阴这里的古建筑,对各厅堂的主梁都特别重视,往往都有精美的雕饰和刻字,且着色炫目。
   古建筑上的装饰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主梁在传统建筑中不但是建筑本身的重要构件,在民间往往还被赋予特殊的作用,有特别的文化蕴意。如建造房屋时,“上梁”就是安装主梁,为房屋建造中最讲究、最不能出差错的事情,因为人们认为“上梁”的顺利,代表房宅的吉祥。所以,古建筑主梁上的雕饰,既有艺术性,更有文化性,是一个融合了祈福、教化和炫示功能等综合性的文化符号。我记得,我老家原来的砖木结构房宅,主梁上喜欢嵌入一些钱币,这显然是对财富的祈愿。
   “三让遗风”宅正厅两侧的隔板上有八幅江南水乡雪景图,如“瑞雪江南”“江南水乡冬韵”“月是故乡明”“古镇瑞雪”等,这些绘画将冰雪的冷逸与江南的温润结合,韵致清雅静谧,意境尤为深邃。特别是它们与古朴的木质背景结合,为古宅增添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这些绘画,都是邹湘溪的作品。
   邹湘溪,为棠阴人,他是我国冰雪派画的代表人物,“三让遗风”宅是他的旧居。难怪这里现在挂着“邹湘溪美术馆”的牌匾。
   在“三让遗风”宅内遇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她从厨房端着饭碗走到厅堂,说话很客气。我看她精神头不错,从屋内的干净、整洁与清爽,可以断定她是位勤劳的老人。
   下屋和信芳公祠在“三让遗风”宅西边,也都是大宅院。下屋有栅栏围着的内凹式木构门廊,房宅里两进一天井,雕饰比较简单,最美观的是五根落地柱上部的月梁,房屋没有修复比较老旧。
   信芳公祠坐北朝南,由主屋与侧屋构成,规模比较大,主屋三进两天井,雕饰也很精美,其中主梁上刻有“诗礼传家”。院门侧挂着“红薯粉丝加工协会”的牌子。从院门进入,小院正对主屋大门的墙上刻有“光天化日”四字,这是对世道太平的期望。
   而从“三让遗风”右侧拐入暗巷往北,就是蝙蝠厅,因建筑构件上多处刻有蝙蝠而得名。它也是坐北朝南的,但八字门楼开在西侧,结构形如“三让遗风”的主屋门楼,只是雕饰有所不同。门楼背面横板的正中刻有“寿”字团图,四只蝙蝠围在周边。屋内三进两天井,牛腿、雀替、主梁等雕饰得也很美,立柱间的月梁弧线优美大观。木柱、梁板和隔板黝黑,室内显得有点暗,而主人在正厅挂了多幅装饰画,正好为古宅增添了一些生机。
   这一片古宅院的南面,隔着主街是荷塘。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荷叶拥挤着占满荷塘;粉白的荷花从荷叶丛中钻出,亭亭玉立,娇艳无比;刚落去花瓣的莲蓬挂着黄色的须蕊,而那些饱满的莲蓬都沉甸甸地点着头。
   我站在荷塘的南岸,近处是碧绿中点缀繁花的塘,远处是一排古色古香的明清老宅,天空是蓝天下徐徐飘过的白云,人文古韵与自然生机完美融合,这是一幅多么清新隽永的江南水乡诗意画卷呀!
   棠阴古镇尚存百余处明清古建筑,可谓规模宏大。我顶着烈日在古镇里走了很久,不少古宅院散落在新楼之间,需得细细去寻。
   可惜,像“芸辉光碧”宅和“上怡兴号”宅那样规模宏大的老宅院,基本都闲置了,房子老旧潮湿,屋内甚至长着杂草和苔藓。
   像“上怡兴号”,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很大。它有一个相当大的院子,院门开在东侧;房屋三叠檐的大门并非居于正中,而是偏左。进门有个门厅,然后是个长方形天井,一堵上部开木格窗的墙正对大门。然后左转,一个小过道后,才进入正屋,共三进三天井。如此左转右拐,是为了营造曲径通幽的意境,还是因为风水的讲究?它虽然基本保存完好,但看上去没人居住。
   这样的老屋命运将会如何,我有点担忧。因为老房子一旦没人居住了,就会加速度地老损。身处这没人居住的老屋,太过于寂静,让人有不舒服感。
   不过,漫步在这些寂静的街巷和宅院中,我的心中始终明白,这个古镇所承载的,远不止明清时期的商贾繁华,更有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棠阴古镇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而且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带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从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红一军团多次进驻棠阴古镇,并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记。
   如,下屋是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官帽厅是红一军团政治部旧址,“三让遗风”是红一军团指挥部和红一军团通讯连旧址,信芳公祠是红一军团警卫连旧址,蝙蝠厅和文霞居是红军住地旧址等。
   八府君祠的外墙上,也挂着一块牌子,上书“红一军团会议旧址”,所以它也是一座古色与红色融合的历史建筑。
   这是一座建造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的宗祠,是棠阴吴氏的大宗祠。它原有三进厅,现在只剩下了中厅。可是,仅仅从中厅的规模与架势,完全可以想象它曾经的气势恢弘。
   这座中厅是单檐悬山顶的,进身五间面宽三间,30根木柱都用精美的石磉托着,根根粗壮巨硕,从斜侧望过去,犹如一片巨木耸立的原始森林。尤其是那四根中柱,它们身围达2.46米,石磉周长有2.9米,真是中流砥柱。柱子的表皮有些脱落,斑斑驳驳,但你仍然感觉它们还是那样坚实。
   当年,红一军团曾在八府君祠召开表彰大会,庆祝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可以想象,当时的八府君祠内,挤满了戴红星帽的红军将士,庆祝胜利的欢呼声和誓要打倒反动派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棠阴古镇的古色里,融着这一抹鲜艳的红,让这座本就满载历史风韵的古镇,增添了一份革命的荣光。所以,走在棠阴,我脑海中总浮现一幅斑斓的历史长卷,青砖黛瓦,时光交织,一道红色格外醒目。
   在古镇街巷里逛悠,似乎可见当年红军通信兵从红军指挥部匆忙进出的身影,一份份指令从这里发出。穿着皮鞋走在棠阴的街巷,心里忽然觉得这里的石板路不一样:这些被人踏磨得发亮的老石板上,也留着当年红军草鞋的印子,似乎那粗粝的草鞋蹭过石板的纹路,现在还能摸着。
   身在安静的老宅中,我却似乎清晰地听见了历史的回音,脑瓜子中浮想起:当年司号员吹响的集合号一飘进这些院子,红军将士们立马就精神抖擞,腰带一勒,脚步声把院子里的青石板踩得咚咚响。那股子革命人的劲头呀,让古老的棠阴都来了精气神。
   我在街巷中寻找着,棠阴这个镇子上,还藏有不少爱民与拥军的故事吧?村中的那口老井,应该还记得红军战士为老乡挑水的模样;那是谁家的后生找到部队的首长,抢着要报名参军;那坐在老房门槛旁的大娘,是在为红军缝补衣服吧……这些红色记忆,早融进了时光里,印在每座老宅的主梁上,也刻在古镇人的心里,慢慢就成了棠阴的红色传承。
   冒着暑热,我汗流浃背地回到了荷塘旁,发现一朵完全绽放的荷花正好可以作为拍摄官帽厅门楼的前景,我最后又收获了一张古宅砖墙门楼与艳丽荷花的合影美照。
   风吹动荷叶如少女般翩翩起舞,荷的清香从老屋的檐角掠过,眼前的棠阴似乎和我刚来时看到的不一样。至此我终于懂了,“大大棠阴镇”说的并不是地盘有多大,而是青砖老屋里藏着的故事有多少,石板路上印的红色脚印有多少,更是逛来逛去都品不完的烟火气。
  

共 45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西宜黄县棠阴镇,以“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誉承载着超越地理尺度的厚重历史。古镇因水运兴衰而盛极明清,苎麻纺织与商贸曾造就“五里长街,三万烟灶”的繁华,留存官帽厅、“三让遗风”宅等百余座古建筑,雕梁画栋间铭刻着家族迁徙、仕途祈愿与工匠精神。更难得的是,棠阴深植红色基因,红一军团曾在此驻扎,指挥部、会议旧址散布街巷,革命记忆与古建筑交融,赋予古镇双重人文底蕴。如今虽部分老宅寂寥苔生,但其间沉淀的商贾往事、革命烽火与生活烟火,仍构成一幅值得细读的江南历史长卷。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16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16 14:06:02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9-16 15:05:16
  感谢陌小雨老师的辛勤编辑,你的编者按给本文增色良多!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16 14:06:26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9-16 15:05:30
  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