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人生】每一个儿童都生活在当下 (散文)
每一个儿童都生活在当下(散文)
张凤英
今天,在推拿店遇到一个小客人,有点消化不良,家长带着他来推拿院做理疗。一进门还高高兴兴地说笑,推拿师刚开始给他揉肚子,马上就哭起来。怎么哄也不行,看电视不行;听音乐也不行。可是当他哭了半小时的时候,时间到了,推拿师说好了。孩子立马停止了哭泣,说:“叔叔好,谢谢。”
我感觉这孩子哭声来的突然,走的也利索,说了声:“这么聪明的孩子啊,多天真!”。推拿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笑道:“每一个儿童都活在当下。”一句话使我顿觉清明,如饮清泉。
这事让我想起我带小孙子去公园玩时的情景。有两个小孩争夺滑梯,一个男孩不小心把女孩推倒了。女孩的妈妈很生气,训了男孩几句,男孩的妈妈也不甘示弱,两人争执起来。可没过多久,两个孩子又凑在一起笑嘻嘻地滑滑梯了。小女孩眼泪还没干,却早已把刚才的不愉快抛在脑后。原来,孩子的心就像被风吹过的湖面,一时涟漪泛起,转眼又恢复了平静。孩子们活在当下,不计较过去,也不忧虑未来。放不下的,往往是大人。
我们成年人为什么快乐不起来?为什么身体总是容易出毛病?细细想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能活在当下”。一部分人活在过去,总是纠结于从前的矛盾和困苦;另一部分人活在未来,总在想“老了以后孩子不孝顺怎么办”“钱不够花怎么办”。更多的人是一会儿想想过去的苦难,一会儿忧愁未来的生活。结果整日愁眉不展,心情郁闷,久而久之,身体也跟着出了问题。
弘一法师李叔同有一本书,书名就叫《没有什么放不下》。他出身富贵,才华横溢,却在盛年放下尘世的一切,皈依佛门。他将一生的荣辱、财富、亲情都放下了,甚至放下了他最爱的艺术与诗词。有人问他为何能如此超脱,他答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句话说得真好。昨日已逝,未来未至,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当下这一刻。
可是我们总是舍不得放下。放不下过去的成就,也放不下曾经的创伤;放不下对未来的期待,也放不下对未知的恐惧。就像一个人背着沉重的行囊走在人生的路上,越走越累,却不肯卸下包袱。
《庄子》里有一个“津人操舟”的故事。有个摆渡的人,划船技术极高。别人问他秘诀,他说:“我划船时,只知道有船,不知道有水;更不知道有风浪,有危险。我只是与船合一,专心致志地划。”这就是活在当下的境界。当我们全心投入当下所做之事,便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获得真正的自在。
现代心理学也证明,人的忧虑大多来自于对过去和未来的过度思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有47%的时间都在想与当下无关的事情,而这种“神游”状态直接导致了幸福感下降。我们为已经发生的事懊悔,为尚未发生的事焦虑,唯独忽略了眼前的生活。
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话揭示了时间的虚幻性。过去已经消失,未来尚未到来,现在也在不断流逝。执着于任何一刻,都是徒劳。唯有安住当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那么,如何找回这种能力呢?其实方法很简单。一是专注于眼前的事。吃饭时就好好吃饭,走路时就专心走路,工作时就认真工作。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一边走路一边想事情。二是接受当下的一切。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抗拒,不逃避,坦然面对。三是定期给自己留白的时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地感受呼吸,感受身体的存在。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愿意停下来感受。清晨的阳光,傍晚的微风,一杯清茶,一段音乐,都是当下的礼物。
现代人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欲望太多,放下太少。没钱的人想挣更多的钱,有钱的人担心被人算计;普通人羡慕名人的光环,名人却向往普通人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没有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已经拥有的幸福。
懂得知足,学会放下,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就像那个推拿店的孩子,痛时就放声大哭,不痛时就开心道谢,从不过度纠结。我们也应当如此: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唯有当下,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人生如旅,我亦是行人。愿我们都能像孩子一样,活得简单,活得真实,活在每一个当下。这才是人生的真谛,也是我们成年人应该找回的本心,是我们修心的重点内容。
文中不仅阐释 “活在当下” 的重要性,还给出专注、接纳、留白的实操方法,语言质朴流畅。结尾呼吁成年人找回孩童本心,简短有力,让 “活在当下” 的智慧落地,引人共鸣。
张凤英,祖籍河北阜平苍山村。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毕业于厦门大学,曾山东烟台职业学院任副教授。退休后,开始小说、散文创作。曾在《奔流》《草原》《荷花淀》《五台山》《今古传奇》《齐鲁晚报》《今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教坛风云》《挚爱亲情》;曾出版《月亮湾小说散文集》《静夜思》《柳暗花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