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如来佛祖与达摩祖师弘法的内在联系(散文)

  【星星】如来佛祖与达摩祖师弘法的内在联系(散文) ——西游记与禅宗系列


作者:春风杨柳 举人,413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发表时间:2025-10-16 12:57:20

《西游记》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一部故事化的佛经,也是一本文学化的佛经。仔细研读《西游记》就会发现,《西游记》与禅宗联系最为紧密。在书中,作者甚至称唐僧是“有道的禅僧,一生只爱参禅”,面对磨难,守住禅机,拒绝美女妖精的诱惑,禅心不变,一心要面壁归山访达摩。很多情节隐含禅宗故事或是借用禅宗公案,甚至直接将寺院称为禅院。也可以说《西游记》明说净土宗,暗述禅宗,更是着意在诉说禅机,宣传禅理,弘扬禅法。
   一、如来送经的目的
   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只是一个未入流(不再编)小官,一气之下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自封为王,与天庭发生了冲突。玉皇大帝派托塔李天王带天兵天将前去镇压,被孙悟空打的落花流水,无奈只好接受太白金星的建议,对孙悟空招安,安排到天庭,建一座齐天大圣府,任命齐天大圣。原来齐天大圣也是一个虚职,无权无酬。管理蟠桃,却无资格参加蟠桃会,心高气傲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李天王再次率领十万天兵天将不能降服,最终被玉皇大帝的外甥二郎神捉获,太上老君用八卦炉锻炼49天,竟毫发无损。玉皇大帝只好求救如来佛祖。如来佛祖五指化一座五行山,将孙悟空封压。玉帝在金阙瑶宫大摆宴席称安天大会,请如来佛祖坐首席,表达谢意。
   如来佛祖参加安天大会后,回到雷音宝刹。在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欢迎会上,如来借机说教,重点竟然是禅宗义理:“试问禅关(这里指禅院和修行者),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禅宗公案)。……曹溪(借指宝林寺,禅宗六祖惠能宣传佛法的地方)路险,鹫岭(灵鹫山)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禅宗一花五叶),古殿帘垂香袅。”话虽不多,但暗含了禅宗公案里著名论点,还将参禅要领,禅宗发展趋势隐隐告诉了读者。又说,“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意思说,三界六道山河大地本就虚空,无生无死。这石猴本来和天地一体不生不灭,当他有了猴子体相,有了名字之后,就有了生死寂灭。
   500年之后。一日,值孟秋望月(七月十五)与诸佛、阿罗、揭谛、菩萨、金刚、比丘僧、尼等众享盂兰盆会。如来将宝盆中花果品物,叫阿难(禅宗二祖),迦叶(禅宗一祖)散发与众佛教弟子。众僧感谢,各献殷勤,唱赞歌。
   如来高兴再次演讲大法,宣传正果,指解源流,明示根本,更是将《楞严》、三乘妙典说了一遍。惯例又是花雨缤纷,天龙围绕。
   如来这次说法,动了普度众生的恻隐之心,他话锋一转,对众佛弟子说: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州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很明显,吴承恩是借如来佛祖之口,痛批明朝社会的弊端。就像《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写宋朝骂明朝一样,吴承恩则是写唐朝骂明朝。吴承恩尖锐指出了明朝黑暗之后,还说出了救治这个社会的良方妙药——以佛治国,也是《西游记》政治诉求的核心思想。这是任何一部古典小说没有达到的高度。
   接着如来又说,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有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要送与他们,可惜那方众生不识别真经,需要找一个东土信徒,到我这里求取,劝化众生,这是一个天大的好事,海深的善举。谁去东土寻到一个意志坚强,不畏艰难,真心信佛的取经人?
   观音菩萨愿意完成这个光荣使命。如来大喜,说,只因你神通广大,方可去得。原来观音菩萨深知如来二徒弟金蝉子(接班人唐僧)因听如来说经时打瞌睡,被如来贬到东土,需要召回。所以观音菩萨此行,定能完成如来心愿。
   如来佛祖的一席话,一是表达了他普度众生的社会责任;二是对各大部洲社会状况作了一番评价;三是表明了送经的目的。且不论他对四大部洲的评论是否准确,但就他这个决定,才有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大概是吴承恩担心读者忽视如来佛祖送经的真实意图,当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行程108000里,历时14年,终于到了灵山雷音寺(九十八回),如来又一次当众僧、罗汉、菩萨和佛之面,强调送佛经三藏的意义,他对唐僧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传流东土,永注洪恩。”作者再一次借如来之口,将自己的心愿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读者对吴承恩真实意图有疑问,那么请看祭赛国(六十二、六十三回)的故事就是有力的佐证。
   唐僧师徒过了火焰山,一路西行来到了祭赛国。祭赛国本是西牛贺州一个模范国家,当年四夷朝贡,南有月陀国,北有高昌国,东有西梁国,西有本钵国,年年进贡美玉明珠,美女骏马。并不是祭赛国依靠武力征战,强行掠夺,而是因为该国尊佛行善,佛法远大(软实力),还有一座著名的金光寺(禅宗寺院),寺院的金光塔供奉佛宝舍利子,影响甚大。
   好景不长,尽管按照如来佛祖所说,祭赛国属“西牛贺洲,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也难逃一劫,塔中之宝被盗,国运衰败,皇帝昏聩,贪官盛行,错怪金光寺和尚监守自盗,严刑拷打,致死三分之二。祭赛国的国际地位随之下降,外国2年没有来朝进贡。唐僧曾经立愿: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到了金光寺坚持扫塔。在扫塔过程中,孙悟空抓住龙王巡塔鱼精。唐僧向国王报告万圣龙王和他的女婿九头驸马是窃宝之贼。
   国王急忙调令锦衣卫(明朝特有的特务机构)捉拿鱼精。锦衣卫根本不是万圣龙王和九头驸马的对手,最终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杀死万圣龙王和九头驸马,追回了宝物,金光寺从此恢复祥瑞,改名伏龙寺,祭赛国也恢复了国运。
   明眼人一看国王欲动用锦衣卫擒拿万圣龙王和九头驸马,就知道这个故事直指明朝的那些事。
   在车迟国(四十五回、四十六回)故事里,讲的是“以道治国”与“以佛治国”的之争(再次体现如来送经的目的)。车迟国因20年前久旱无雨,农田绝收,民不聊生。君臣黎庶,家家户户焚香祈求老天下雨。就在危难之际,来了3位仙长(道家代表),即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依靠道教法术呼风唤雨,指水为油,点石成金,济度万民,赢得了国王的信任,敬为国师(以道治国)。佛家和尚因求雨不灵,备受国王刁难。从此和尚沦为道士的苦力,受尽折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唐僧师徒与虎仙等道士比试呼风唤雨能力,看谁的威力更大,效果更灵。结果比刮风下雨,道士失败。孙行者令邓天君指挥雷公、电母,高呼:“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于是雷声滚滚,雨漫乾坤,一场雨,自辰时下起,直到午后,车迟城里外,水漫街衢。比坐禅,唐僧“乃禅教出身,必然先会禅机”,稳坐禅台,长老得胜。鹿力大仙等道士又与唐僧赌“隔板猜枚”,彻底败北。最后三道士又与孙悟空比砍头说话、破腹洗肠、油锅洗澡,不仅完全失败,而且丢了性命,现出了原形,原来就是得道的黄毛虎、白毛鹿和羚羊。
   唐僧师徒与三道士比试法术,实质就是以道治国和以佛治国的交锋。灭了妖邪,方知禅门有道,国王幡然醒悟,大摆宴席感谢圣僧,并出榜招僧,再建禅院。
   从这些章回故事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楚看出如来佛祖送经的目的,就是《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以佛治国”。
   二、达摩传经的目的
   在禅宗的故事里,也有一位高僧像《西游记》里如来佛祖想法一致,也要把禅宗“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微妙法门行化震旦(中国)。他就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执行者则是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据说般若多罗行化南天竺国,意欲试探香至王三个儿子的悟性,就拿出一颗宝珠问他们:“此珠圆明,有能及否?”两个哥哥说:“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七宝”是佛教中所说的七种宝贝,即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珍珠等,其中“赤珍珠”最为珍贵难得。般若多罗所出示的大概就是这珠子。但般若多罗并非真的在问珠子,所以他俩的回答只是显示了他们悟性不高。然而第三子达摩却一下子把问题的本质抓住。他说:
   “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宝,心宝亦然。”
   一颗珠子,竟然引出一篇如此高论!达摩知道般若多罗是借珠子在考他:世上何物最“圆明”?也是在问何为佛法?佛法何在?达摩做了极为精彩的论述,表现出超凡的悟性。他说,这珠子是“世宝”“世光”“世明”,但还比不上“法宝”“智光”“心明”,而后者当然为佛所有。仅此三句,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境界,但是接下来的说明更显悟性透彻,即珠子虽然光明耀眼,却不能自己发光,还要靠智慧来助力,才是光明的、无价之宝。要靠外在的存在来肯定自己是宝贝,其自身绝不会是宝贝。真正的宝贝只能是第一义的、能够明鉴一切的“智光”,这就是老师您所有说的“道”。谁得到了“道”,谁就得到了真正的宝贝。
   达摩的这段话,不但点明了禅宗自“拈花微笑”所传下的“正眼法藏”是什么,而且在理论上做了论证,难怪达摩成为般若多罗法嗣弟子,并把行化震旦的任务交给了他。
   根据般若多罗的“记莂”(又称记别,是祖师按“劫数、国土、佛名、寿命”等项书写的关于弟子“成佛”的预言)。于是达摩肩负历史的重任,“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526年)丙午岁九月二十一日也”。次年(527年)十月一日,达摩到金陵,见梁武帝。
   达摩与梁武帝交谈虽然不欢而散,但南北朝(420—589年)信仰佛教的社会氛围比较浓厚,虔诚的佛教徒众多,“南朝四百八十寺”足以显示社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佛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印度的农耕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处于一个层次,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能力,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佛教的文明成果能够得到大多数国人的认同。尽管佛教与道教、儒教三教有分歧,但三教在交流、碰撞中交融,取长补短而共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达摩摈弃印度佛教繁琐仪轨,强调顿悟法门,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十六字宗旨,并简化修行方式更被士大夫和民众所接受。于是禅宗的出现,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他在东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并茁壮成长,成为佛教的一株常青树,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因此,在禅宗公案里多次讨论达摩西来意,这个古老话题。
   何是菩提达摩西来意?是禅宗千古一问,一直为人们所追问。也可以说,《西游记》就是在讨论达摩西来意的继续和解答。对于这个问题犹如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败,众说纷纭,千百年来,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答案。
   唐时赵州和尚(778—897)居住的观音院因寺内柏树苍苍,非常茂盛,亦称柏林寺。
   有僧人问: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中土有什么目的,意义何在?
   赵州从谂禅师答:庭前柏树子。
   僧人说:禅师你不要拿眼前境界的东西示人。
   赵州从谂禅师说:我没有拿眼前境界的东西示人。
   僧人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从谂禅师答:庭前柏树子。
   你说庭前柏树子和祖师西来意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从知识的层面去理解,简直就是答所非问。但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会觉得这个回答才真正是赵州从谂禅师的苦口婆心,他是让你好好地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自己去找一个入处。因柏树正在庭前,故举柏树子答僧人。
   汾阳善昭禅师(947—1024年)为这则公案写了一偈:
   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牛犁岭上耕。
   正示西来千种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喻义道本天成,如众生本具佛性,不假修持,缘至即能开悟,如柏树成长,不待牛犁耕作,只要阳光、雨水等四时运作合宜,自然成树成林,即因缘际会,千条入道之门,因为道无所不在,自性遍周沙界。即使是郁密稠林,也是西来意的眼目之所在。

共 72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以文证禅,贯通史哲的深度解构。这篇散文堪称一部微观的“《西游记》禅学解码手册”,其价值不仅在于梳理情节,更在于搭建起文学想象与宗教史实的对话桥梁,读来既有考据的严谨,又有思想的锋芒。作者最精妙的突破,在于跳出“小说情节复述”的窠臼,以“如来送经”与“达摩传经”为双轴,层层剖开《西游记》的禅学内核。从如来在安天大会暗藏“磨砖作镜”等禅宗公案,到唐僧“面壁归山访达摩”的执念,再到车迟国“佛道之争”暗喻的治国理念,每一处细节都成为勾连文学与宗教的纽带,让“明说净土,暗述禅宗”的论断落地生根,而非空泛的概念。更难得的是其历史纵深感的构建。作者没有孤立解读文本,而是将达摩“泛重溟三周寒暑”的传法史实、“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十六字宗旨,与《西游记》的创作背景(明万历年间禅宗复兴)相勾连,清晰论证出“达摩传经为骨,如来送经为魂”的内在逻辑——前者是史实支撑,后者是艺术升华。尤其对“庭前柏树子”公案的解读,与吴承恩“直白宣禅”的对比,更凸显出文学对宗教义理的通俗化转译,让“文学与历史互动”的核心观点既有深度,又具说服力。全文以禅为线索,却不止于谈禅:借如来对南赡部洲的批判影射明朝弊政,从祭赛国“锦衣卫”的细节挖掘作者的政治诉求,让这部“禅学解读”兼具社会批判的重量。这种将文本、宗教、历史、社会熔于一炉的写法,让解读不再是象牙塔内的考据,而是与时代对话的思想载体,足见作者对经典的通透理解与独到见地。好作品推荐大家共赏!【编辑:燕双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10-16 12:57:54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作者,期待更多佳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2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10-16 15:50:07
  谢谢燕双鹰文友精彩的编者按,分析的非常透彻,评论的恰到好处,甚至对本文过誉三分。让我汗颜。权作鼓励,当作今后创造动力。再次感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