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长在树上的“草莓”(散文)
一
是第一次在本地抖音发现这种果子的。
是一个女子进入采摘园的留影。揽过一枝,翠叶间,穿着一串暗红的果子,状如草莓。鸡心形,通体圆润饱满,顶端收窄,形似塔糖,又像一个个小小的陀螺,果肉呈粒装,均匀分布,构成较规则的圆锥形。
这女子,红唇轻启,(红唇是被果汁所染)皓齿一咬,紫红的汁儿充溢满口。只是不知怎样的滋味,便让我有了食欲。
不认识是什么果子,我便给了一个长长的名字——长在树上的草莓。
果园离我住处15公里,距我老家也是15公里,名滕家镇康家村。典型的山区,和我老家一样,都是栽植苹果为主。何时引进这个难得一见更难得一品的“树上草莓”,不知。迫不及待,长假期间,我驱车以往,去看个新鲜吧。
我在的荣成,还有我没见识的果子?真不敢吹牛了。就像伟德山独有野茉莉,我只在近年知晓;就像我老家出了一个独特的苹果品种叫“王连苹果”,我是在沿街叫卖的果贩口中听到,属于名贵佳果。
熏风醉草莓,秋风红佳果。我进园跟园主说了一大堆“惊奇”,到底知道了长在树上的草莓叫“柘果”。稀奇啊,在荣成活了一辈子,真不晓得何时柘果深居康家山。果然,价格,与当年杨贵妃在长安吃一枚红尘驰马相送的荔枝有的一比。但园主还是从精致的塑料小蓝里拈取了两枚递我先品。也堪比《西游记》里的仙果——人参果。不过用不着三千年时光才结一枚。康家山坡,几千亩,漫山飞秋红。我问园主有多少棵柘果树,他伸出手指,哦,八千棵。宋代有“八千岁”,康家有“八千株”。园主可能读过古话本,或看了电视剧,居然将两个“八千”放在一起。他这几年,将柘果树当成皇帝供着养着,要养出果子的皇家之气。不过,这是他的传奇。他告诉我,自2019年春植柘果树至今,今年挂果最多,令他欣喜无比。看看园主,也是中年人了,有这胆儿,敢用四五年的时光来养一山的柘果,真不简单,这也是做人的境界吧。“人到中年”,是一个感叹时光的说法,藏着多少的无奈,也有不甘,园主选择了破解这个诅咒。没有挂果的年份,都是他的投资,如今,到底是把康家山养成了“柘果山”。
二
还是让我想起了《西游记》的一个细节——途径五庄观,猪八戒就是偷食了仙果——人参果。猪八戒一口吞下,悟空问是何滋味,猪八戒囫囵吞果,哪里说得上,于是有了“猪八戒吃人参果,知其美不识其味”的戏谑说法。
真的,并非我的舌尖不敏感,实在是吃不出味道。要形容嘛,就是微酸,微甜;多汁,仿佛打开了一个埋着酒水的巧克力。还有,果肉带籽,约六七粒的样子,果肉连结果籽,我试着分离,有点儿难。吐出几粒,被果园采果的女主人看见,悄悄地告诉我,三粒籽儿抵得上一枚果,咯吱一咬,破壳咽下,那是柘果的金丹。遵嘱。果然,再吃就有了新体验,牙齿就像破壁机,轻轻地使劲,一咬磨便碎了。这个感觉就像口中含着跳跳糖,活泛起来,满口的汁儿,好像在里面扑腾跳水。
仔细琢磨,这微微的酸甜,可能就像我初读作家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看寻常巷陌的草木,味道寡淡的饭菜,合适热度的人情。再读,打开我的生活回忆之门,多少往事不也如此?那些平凡的深刻,都是“微微”“浅浅”“淡淡”的美妙。或许这就是让人见微知著,懂得浅即是深的辩证哲学。或许,一切事物并不能深究,应该在一个合适的分寸中求解其意义,读书人,做学问的人,要阐幽发微,如果味道泛滥,还需要名家来品解?
就像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哪有惊天动地,雷霆一刻,有的只是淡了再淡的时光,是恬淡才出厚味。我想这柘果的出现,就是为了告诉我这个人生滋味吧。如果一吃,就赞其“大快朵颐”,未必会让人咂摸出细微的韵味吧。
三
我想买票进园采摘,胃口不允,便作罢。园内的大姐说,美物不可多用。这是推销的话么?她是在讲科学,叮嘱我每日六七枚。农家人的厚道,让我尊敬。她是农妇,未必懂得营销,也未必懂得科学,更不是中医出身,甚至连《本草纲目》都不知是什么书,但她有的是善良,善良是一味药,可医百病。她补充说,柘果不同于苹果,即使阴虚火旺者,也不可多食。
拿过一张介绍柘果的纸页,赫然印着柘果酵素的作用。据《本草纲目》《本草拾遗》《岭南采药录》等文献介绍,柘果,为桑科柘属植物果实,果可入药,性平,味苦,归经,入心,肝经,是一种良药珍品。这种酵素,有着抗癌、控制糖尿病的功效。
我更留心关于“服用方法”的说明了。我视为一味药,就应该有这方面的提示,但没有。那位采果大姐的话就是医嘱。善良,也是一枚果子,是康家山柘果园中最亮的一枚果子。善良是一朵盛开的花,我不知眼前的柘果树何时着花绽花,但大姐就是一朵不败的花。我相信,那些闻名前来的采摘客,并非为了治病,真正的生活,不是从治病开始,而是寻找趣味。就像我,近年身体“抱恙”,但从未看什么都是药片针剂。吃几枚我未曾吃过的柘果,完全是猎奇好奇,好奇可以累死一只猫,但可以给人很多精神头。
善良,是自然流露,如山涧的淙淙之溪,是不经加工的纯自然,原生态。有人说,做人要适度保持善良。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有些刻意,就像把善良当作了一块敲门砖要控制着敲开人际关系之门的力度。采果大姐,并不试图从善良里获得点什么,就是一份好心思。和盘托出吃果禁忌,早就忘记自己还有鼓励销售的责任了。
四
在我的家乡,种植果木,近百年都是苹果主打,偶尔有桃梨,这种历史形成的种植品类,往往也在限制着果农的更新想法。当然,每年老家的亲戚都要送我一箱村里产的苹果,那是家乡的味道,是亲情的份量,可苹果的价钱一再走低,被山东栖霞苹果和陕西洛川苹果抢了市场,我的家乡就没有创一个响当当的地理品牌,“王连苹果”也在二流牌子上,不入高端。没想到,打破这个僵局的是康家村人。园主曾经是跑韩国的“背货客”,将山东的农特产带到韩国变卖,他在韩国,进过茶座、果坊,留心韩国人的饮食喜好,看到他们见了柘果,便兴奋,还引用《本草纲目》的文献,没有想到中华文化,成为韩国人的喜爱。他当然看重的是柘果的商业价值,他学会了一个韩语词——古柘泡,就是柘果。韩国的市场也足够大,南方的佳果供不应求,于是他返到广西,向广西林业大学的教授咨询:柘果移植到山东半岛是否可成活。他是一个用心的人,曾经在当地的威海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所在地)见过柘果树,只是以为纯属风景树,没有想到是否有经济价值。大学教授说,柘果喜山坡、林园,只要向阳地,恒温在10度以上,就可以栽植。2019年扦插柘果树苗,经冬也成活了,第二年就放苗满山,一口气栽下几百亩,八千株。柘果树在山东也不多见,威海是它的第一故土。
现在,除了抖音网络销售,迎来一波波的采摘队伍,还在园中建起了冷库,也置办了烘干设备。一是通过冷链运输,发往各地,二是加工成干果,出口日本和韩国。
园主向我透露柘果的价值。据韩国人说,树上的果,唯柘果好;地上的菜,唯蒲公英为佳。可能说法有些偏颇,但一果一菜(野菜),都入药,都在中华医典《本草纲目》有着详细的说明和推介。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给世界的一份健康大礼,这些年,我们倒是多少有些忽略了它们的价值,我是相信“治未病之病”的中医理论,真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日食六七枚柘果,逢季采挖几株蒲公英。
有时候,我就把炒一盘蒲公英视为忆苦思甜,视为一种怀旧的情趣,并非看作是健康所需的野菜,尤其是年轻人,更不搭理山菜野菜,在方式上,选择外卖,在口味上喜欢肥甜,奶茶抢了纯牛奶的风头,用奶茶挤压了红茶绿茶的空间。而且因为也含一个“茶”字,渐渐地放下了茶杯,而选择一个塑料高装杯,一根塑料软管。古老的养生智慧来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最美的瑰宝,我们可以在饮食方式上改变,骨子里的中华精品,不可放弃。就连韩国人说的“古柘泡”,应该是模仿汉语“柘树”的发音,传承的痕迹清晰可见。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将中华古树养得更加繁茂?
我坐在一棵柘果树边,闻着果子发出的微香,清新润肺。采场的人在听园主讲柘果,柘果大约每四年来一次大结果,而其间则是零星挂果,今年是产果盛年,是嘉年华。他讲得很激动,捧着果箱分给周围的人。四年?这结果盛期可够长的了。就像孩子们上四年大学,才成为一个高端人才。又像那些科学工作者,据说大学毕业生要出科学成果,一般也是四年为期。十年二十年磨一剑,再四年五年出成果。多么艰难!勤奋付出,深情酝酿,才有美果硬核。自然和人文,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
五
康家村是荣成美丽乡村,这个美丽,当然有八千株柘果树的功劳。这个产业,已经带动了村民的就业,更成为威海,继无花果、落花生、大苹果之后的新兴果业。
真正有内涵的风景,一定有风景背后的故事在为之添加丰满的颜色。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都能生出美丽的底蕴。
仔细观察柘树,叶片如橡树叶子,诗人舒婷写了《致橡树》,收获了爱情,也让农民的橡树产生了因爱情而带来的经济价值。“红硕的花朵”,是“英勇的火炬”。一串串红果,在农村的山坡,是丰收的火焰。
曾经的半岛农村,这个时节,是一穗穗的玉米棒子,点亮了秋收的时光,而今,正在以特别的秋礼致敬生活。
园主跟我说了农家叫柘果的俗名,我也把自己给的名字说出来——长在树上的草莓。
他说村民叫柘果是“野荔枝”。
我也喜欢这个意象——
康山回望红成堆,满坡柘果红颜开。
千车静停秋树下,只为一枚奇果来。
我步杜牧《过华清宫》韵,吟一首《过康家山》,送给满山的柘果吧。杜牧说“无人知是荔枝来”,如今没了那种神秘,微信抖音一亮相,迅速传播,现代通讯技术,为佳果传送着电波。一个崭新的时代,不仅仅是体制等的改变,也为人们的口福享受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多么想遇到熟人,突然就抛出一个愣头愣脑的问题——你见过并吃过柘果吗?
妻子早就将柘果园的风景放到了微信群,一个网友也按捺不住开车出来了。
2025年10月1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