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家乡的四季(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家乡的四季(散文)


作者:白治双 白丁,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发表时间:2025-10-18 21:06:57

每次回家,心中总有别样的感受。有时会莫名地感慨一番,情到深处,便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想要记录,可真要动笔时,脑海里却一片空白。许是自身学识有限吧!虽想就此作罢,心中又有些不甘。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终究还是罢了!罢了!
   家乡本就人烟稀少,这些年人们陆续奔向城市,只留下冷冷清空的房屋散落在角落。院里的野草长得高过了墙头,原本光亮的大门在无人居住、风霜洗礼下早已锈迹斑斑。门环上挂着一把不知年岁的铁锁,在风中摇曳,随着门板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
   冬,随着雪花飘落,城里的人又会不时回来。他们将院落打扫一番,原本不堪的房屋顿时焕然一新。烟囱里重新飘出袅袅炊烟,在炊烟升起的那一刻,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有做豆腐的,有炸油馍的,有做粉条的,也有炖肉的。五花八门,香味四溢,走在路上都能闻到香味,让人忍不住想进去蹭点吃的。
   想起小时候,孩子们成群结队,互相嬉闹。有个有趣的游戏:把手指蘸点唾沫,贴到冰冷刺骨的大门上。这神奇的一幕让人啼笑皆非——有的孩子不服气,一用力竟把指头的皮都粘掉了;更有大胆的,直接把舌头贴上去,结果可想而知。脱离大门时早已眼泪汪汪,却还笑着想再试一次。胆小的孩子只敢眼巴巴地看着,小心翼翼地把手指轻轻碰触门板。大人们看到孩子们手指被粘住的窘迫模样,赶紧让他们对着手指哈气,佯装生气地教训几句,随后便把做好的年味分给孩子们,让他们各自回家。
   冬,是天然的冷藏柜。院墙根下堆满了盆盆罐罐,里面装着各式美味,给做饭带来了不少方便。想吃什么,取出来蒸一蒸,一顿饭就解决了。当然这是现在的情形。小时候,这些吃食都要留到大年三十。那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摆上食物,再炒几个小菜。吃饱喝足后,便去走家串户。年长的打牌喝酒,年幼的则在院里放鞭炮,玩得忘乎所以。
   而今再也见不到小时候的热闹场景。人们更愿意抱着手机消磨时间,以前家家必备的电视机早已不见踪影。从前人们打牌可以通宵达旦,现在即便串门也只是稍坐片刻,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安心地坐下来拉拉家常、喝喝酒、打打牌。如今再也体会不到年的味道了。现在的年,仿佛就是睡一觉。以前也是睡一觉,但那时人们都愿意睡得晚些,俗称“守岁”。
   冬,虽然寒冷,人们更喜欢待在屋里,坐在热炕头上,嗑着瓜子刷短剧。但下雪后,反而愿意出来活动。清扫院里的积雪,兴致来了还会堆个其貌不扬的雪人,拍张照片发朋友圈炫耀一番。漫山遍野被白雪覆盖,各种植物都换上了新装。远远望去,这些植物仿佛被施了魔法,千姿百态,只要你能想象,它们就能呈现出相应的形状。
   初一到初三,家乡的人还比较多。但这三天一过,人们又陆续返回城市,大门再次被无情的铁锁锁上。院里的草在春雨滋润下,又开始疯长。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若冬雪充足,春耕时土地就有墒情,不必苦等春雨。在春天来临前,乡亲们早早把粪肥运到田里,堆成一座座小山丘。为防止风吹,还会在上面盖层薄土。待到播种时节,再用铁锨均匀撒开,确保每寸土地都得到滋养。
   在化肥普及之前,老家的粪肥可是抢手货——羊粪、驴粪、猪粪,只要是粪,都是春耕必不可少的肥料。
   小时候,人们早早出门,赶着驴车,带着农具。犁是必不可少的,架在驴脖子上,满山遍野都是吆喝声。放眼望去,梯田上、山腰处,到处都是犁地人的身影。
   春,人们依旧忙碌。留在家乡的人还是像往常一样起早贪黑地务农,唯一不同的是不再用驴或牛耕地,而是开着三轮车,拉着旋耕机,不一会儿就能完成播种。虽然效率大大提高,但庄稼苗却不如牛耕出来的均匀。
   待所有种子入土,便是等待一场甘霖。雨水降临,庄稼苗便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为黄土地添上一抹新绿。人们又开始忙碌,扛着锄头间苗,让秧苗井然有序。若有大片缺苗,就从兜里取出种子补种。
   锄地一年要进行好几轮,直到庄稼长大、临近秋收才停止。当然,像玉米、高粱、谷子这些高秆作物,通常锄三次就够了:第一次在苗出齐时,第二次在苗稍大时,同时除草施肥,第三次同样在施肥时。若人勤快,可能会锄更多次,尤其在干旱时节,锄地很关键,能让萎蔫的苗重现生机。
   夏,除了期盼雨水,出山劳作是每日必修课,如同上班一样。每天重复着相似的劳作,雨后出山的频率会更高些。若久旱无雨,乡亲们也会偷个懒,逢集时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
   集市上都是附近几个村子的人,聚在一起聊着家常。你一言我一语,热闹非常。会打麻将的人早早守在牌桌旁,人齐了就急忙打上几圈,下午三四点再匆忙回家,顺便给牲口割些青草,然后做饭、洗涮,一天就这样过去。
   夏,山野间的野菜成了美味佳肴。苦菜、苜蓿、黄花菜,人们都会采些回去,或送亲友,或自己食用。将苦菜与泡椒、花生、胡萝卜一起腌制,绝对是下饭的好菜,让人回味无穷。
   夏,野草丰美,牲口吃得肚子滚圆,个个膘肥体壮,悠闲自在。
   夏,花香四溢。地里的庄稼开满了花,山坡上的野草也绽放着各色花朵,仿佛上演着一场乡村的百花争艳。
   炎热过后,进入丰收的秋季,山上的苹果树,红枣树,梨树都挂满了香甜可口的果实,吸引着远方的亲人前来采摘。
   在回家的路上,道路两旁都有庄稼地,此时庄稼地里的庄稼个个昂首挺胸,像战胜归来的烈士,充满了自豪。玉米棒子又长又粗,果粒饱满,洋芋蛋也不落后,一镢头下去,两颗如同瓷碗一般大小,而谷子穗穗,如同一把镰刀,抓到手里,沉甸甸的,用手搓开,里面的谷米,颗粒闪着黄色的光芒,这用来熬小米粥,绝对香。
   今年的雨水广,只要在老家种点庄稼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收入,至少保住化肥钱的同时,没有将春,夏间的忙碌白费。
   家乡的四季,一直在更替,随着年龄的增长,物是人非,走的人,又回来,居住的人,又离去,一个村也就那么几户,再也没有小时候的热闹景象,灯火通明的家乡氛围已然成为过去。在没有通讯的年代,喊话,传话,在山与山之间,声音回荡在沟里,一声“喂”是多么的亲切,动人。

共 23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以家乡四季为经纬的散文,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泛黄水彩画,在质朴的笔触间流淌着深沉的生命哲思。作者以"冷清院落"与"年味烟火"的强烈对比为叙事支点,通过"铁锁门环"与"炊烟豆腐"的意象碰撞,构建起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性冲击的张力场。作品采用"冬-春-夏-秋"的循环结构,暗合农耕文明的时序密码。在空间维度上,作者以"锈迹斑斑的大门"为圆心,辐射出"堆满盆罐的院墙""梯田山腰""集市牌桌"等立体场景,形成由近及远的空间纵深感。这种时空经纬的编织,使"人走屋空"的寂寥与"旋耕机轰鸣"的现代性形成复调叙事,在"守岁"与"刷短剧"的细节对照中,完成对消逝的乡愁文明的考古式记录。作品在"年味消失"与"手机消遣"的转折处,采用克制的留白策略。如"现在也只是睡一觉"的轻描淡写,与"守岁通宵"的往昔形成巨大情感落差。这种"欲说还休"的节制,反而强化了文化断层带来的精神阵痛。在结尾"灯火通明"与"人烟稀少"的对比中,未尽的惆怅化作绵长的文化乡愁。这篇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个人记忆的复现,更是对农耕文明现代转型的文学见证。当"山间回荡的'喂'"成为绝响,文字便成为保存乡愁基因的方舟,在时光褶皱里为消逝的文明留下一份温暖的注脚。编辑:紫云朵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5-10-18 21:09:00
  祝贺新作发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回复1 楼        文友:白治双        2025-10-19 07:38:27
  感谢老师支持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