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花香】一碗干面(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花香】一碗干面(散文)


作者:闰土 进士,685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发表时间:2025-10-18 21:42:58
摘要:常言道:“低借高还。”再借不难,母亲为了外祖父,用一个大粗瓷老碗,借了邻居一碗干面,用母亲的话说,足足有四五斤。

常言道:“低借高还。”再借不难,母亲为了外祖父,用一个大粗瓷老碗,借了邻居一碗干面,用母亲的话说,足足有四五斤。
   面是小麦磨的,那时磨面要用石磨推,家境富裕的人家,会套上小毛驴,一次能磨一斗小麦,一斗约计四十斤左右。
   磨完后,家庭主妇们用箩儿箩,在蒲篮里面,把筛下的碎粒再倒回磨上的磨眼里,让石磨继续磨。这样反复五六遍,麦子的粉就能出尽,剩下的便是麸皮了。
   这景象在六七十年代很常见。石磨用久了会变钝,专门有石匠走村串户来锻磨。锻过的石磨出粉更快,也省工省时。
   那时的人都实在,母亲借面时用了大瓷老碗,还面时把碗装得满满的。邻居见了,说借的时候没装这么满,非要给母亲倒出去些,母亲说什么也不肯,还振振有词道:“低借高还,再借不难。”
   这碗面是为外爷准备的。那年外爷来看母亲,还带来了从山上打下的核桃,摘了我爱吃的酸枣,又给我编了个蚂蚱笼,里面装着四五只蚂蚱。
   我高兴极了,挑着蚂蚱笼在院子里跑,还挑到了街上。小伙伴们见了都围过来,那时候的我,玩得多么开心,多么畅快。
   那天家里有奶奶、母亲、父亲、外爷和我。母亲上午算着人数,把瓷老碗里的面全和了,只留出一点儿。等面醒好,刚准备擀面时,姑姑带着她儿子来了。母亲一看多了客人,就想把留出的那点面再和上。
   这时奶奶开口了,说常言道:“添人不添面,擀杖转一转。”现在虽多了人,可把面多擀一会、多转几圈,不就够吃了吗?
   奶奶的话真的在理,母亲便没再和面,只是多擀了几圈,把面擀薄了,那顿饭虽添了一大一小两个人,可大家都吃饱了。后来母亲把这事说给父亲听,父亲既夸了祖母,又夸了母亲。
   用母亲的话说,从那以后,她彻底记住了奶奶这句实在话:“添人不添面,擀杖转一转。”
   那时经济落后、粮食紧缺,事事都难。农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庄稼,打下的粮食除了给国家交公购粮,剩下的连糊口都不够。
   我跟着父亲拉着架子车去卖爱国粮的情景,至今还时常触动我的心灵。粮站里排着长蛇般的队伍,验麦人员一丝不苟,农人累得满头大汗,每一幕都让人难忘。还有那些麦子没验上的农人,只能把麦再摊到粮站大院里晒,渴了就趴在水龙头下喝水,那样的画面,总让我记挂。
   有一次,我为了吃三分钱一根的冰棍,跟在父亲身后,用祈求的目光望着父亲满是汗水的脸。细细瑞祥父亲的脸,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但双眼却依旧炯炯有神。我看着父亲用一双大手抱着一百斤的麦袋,行动自如,汗水不自觉地滴到地上,碎成好几瓣。
   粮站旁卖冰棍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知子莫如父,父亲好像看穿了我小小心思,对我说道:“别急,等卖完麦,爸给你买冰淇淋,咱不吃冰棍。”我知道,冰棍三分钱一根,冰淇淋要五分钱。
   我一下子高兴了,不由得自言自语:“父亲真好,父亲真好。这次来卖麦,我可没白来。”
   我睁着眼睛看着眼前卖麦的人流:有夫妻一起来的,有父子拉着架子车来的,也有父女同来的。粮站里穿着各色衣裳的男男女女,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排好队,顺顺利利把麦卖了,好吃父亲买的冰淇淋。粮站院子里,一棵棵高大的树下坐满了卖粮的农人,有些还在不远处的树下铺个袋子,躺着休息。
   父亲看前面还有几户人排队,怕我等的时间长了,让我看好车子,出大门就顺手给我买了个冰淇淋。
   我手里拿着冰淇淋,贪婪地舔着,甜味传到嘴里,也甜到了心里,仿佛五脏六腑都跟着变甜、变凉了。那一刻,我既自豪,又觉得无比幸福。
   父亲前面的两户人家,检验人员各抓起一把麦扔到嘴里,用牙咬了几下,就说水分超标,让他们回去再晒。父亲原本就不安的心,这一下子揪得更紧了。检验人员从父亲拉的几个麦袋里,用标杆抽出些麦子,熟练地放进嘴里一咬,随后便开了单子。父亲让我拿着单子,我一看,上面写着几个字:“合格。等级二级。”
   我睁着小眼睛呆呆地看着,简直看呆了。这位验粮人员,就凭把几粒麦子放嘴里一咬,就能知道干湿。他一天下来要咬多少麦粒啊?晚上会不会牙疼?来卖粮的都是不认识的农人,难道检验标准就是他的牙齿?这人也太厉害了,我心里满是疑惑。
   父亲笑了——麦子验上了,不用在粮站晒,也不用拉回去晒,等了三个多小时,值了。终于把麦卖了,交上了爱国粮,我也偷偷地笑了。
   这时我肚子有点饿了,告诉了父亲。父亲说:“再等半小时就到家了,你再坚持坚持。你妈说了,等咱回去,给咱父子俩擀长长的面条,一人调一大碗干面,好好吃一顿。”
   父亲一说这话,我腿上好像顿时有了劲。父亲驾着架子车辕,我在旁边拴了根绳子帮忙拉,一路上,父亲不停地跟我说话,三句话不离本行,不是种地,就是粮食,翻来覆去都是这些事。
   一路上父亲滔滔不绝,还给我讲了个故事:解放前,爷爷借了地主两斗麦子,还的时候,地主却换成了大斗。爷爷一看这斗明显比原来的大,不服气地跟地主争论,最后却被地主骂了一顿。爷爷心里虽不服气,可还是按大斗还了粮。从那以后,爷爷就说,以后就算饿死,再也不借这种高利贷。
   回到家时,母亲已经擀好了一大案板面。那面铺在案板上,真像一张大地图,虽不太圆,却有棱有角。母亲见我回来了,赶紧去下面。
  
   不知是肚子饿了,还是母亲做的面太香,母亲调的一大碗干面,我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母亲看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亲昵地骂我:“好像饿死鬼要掏你肠子似的,别急,吃完锅里还有呢!”说着,母亲又给我捞了一碗汤面,我也吃了个精光。
   吃着吃着,我忽然想起母亲之前借的那碗干面——当时母亲也给外祖父调了干面,我看着就直流口水。那时的面,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格外香,至今想起来,心里还满是感动。
   麦子、磨出的面粉,还有借出去的那一大土碗麦面,常常时不时触动我的心,在我脑海里回荡。还有父亲的教诲,字字句句都记在我心里。
   如今粮食丰收、林木茂盛,再也不用愁吃愁喝,可人们依旧像从前一样爱惜粮食。毕竟,粮食再多,也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
   这让突然间我想起了我大妗子。去年,妗子八十八岁时去世了。前几年,她都八十岁了,还年年去地里拾麦子。拾来的麦子在太阳下晒干,再用棍子捶打脱粒,每年最少能拾两化肥袋,差不多有二百斤。
   妗子的儿子劝不动她。有一次,她午睡起来想去拾麦,却发现大门怎么也打不开。仔细一看,原来大门被人从外面锁了,她这才想起是孙子干的。晚上孙子回来,妗子把她心爱的孙子狠狠骂了一顿。
   妗子是吃过苦的人,她比谁都清楚粮食的金贵。她说,农忙时要是不去拾麦,连觉都睡的不得安稳。
   妗子去世后,她房子的门后还放着三大袋她拾来的麦子。来吊唁的人看到这些麦袋,心都揪得疼,都念叨着:“老人勤劳了一辈子,就连三夏拾麦的时节,也从没落下过。”
   麦子、粮食、一大碗面粉,时时在我脑海里回荡。
   粮食,真是农民的宝贝疙瘩啊。
   (原创首发)

共 27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粮食紧缺年代的温情与艰辛,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片段,串联起了作者对亲情、勤劳与粮食的深深记忆。文章从母亲借面还面的“低借高还”,到奶奶的“添人不添面,擀杖转一转”,再到父亲卖麦、买冰淇淋的温暖细节,以及大妗子拾麦的坚持,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质朴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用智慧和节俭应对生活的困难,用真诚和善良维系邻里亲情。无论是验粮员用牙齿判断麦子干湿,还是农人排队卖爱国粮的场景,都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这些细节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代人共同的生活缩影。作者通过回忆,将粮食与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粮食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纽带。父亲的勤劳、母亲的聪慧、奶奶的生活智慧、大妗子的坚韧,都在这些与粮食相关的故事中得以体现。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这些关于粮食的记忆依然值得珍藏。它们提醒我们,珍惜粮食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对劳动的尊重,对亲情的感恩。文章虽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读者在温情中感受到生活的力量。推荐阅读【编辑:清风一缕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风一缕情        2025-10-18 21:44:46
  这篇文章用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将粮食与亲情紧密相连。从“低借高还”到“添人不添面”,从卖爱国粮到拾麦的坚持,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作者以细腻笔触唤起共鸣,提醒人们珍惜粮食、感恩劳动,也传递了温暖的生活智慧。
2 楼        文友:孙巨才        2025-10-18 21:58:00
  交公粮的场景写得形象生动,震撼人心。我曾在粮所当过几年验质员,取粮样用的是手柄短探与长杆粮探,测水份用的是电子测湿仪。
3 楼        文友:孙巨才        2025-10-18 21:58:15
  交公粮的场景写得形象生动,震撼人心。我曾在粮所当过几年验质员,取粮样用的是手柄短探与长杆粮探,测水份用的是电子测湿仪。
4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10-18 22:23:49
  这篇文章最感人处是细,细节真实,打动人心,借面时的“低借高还。”验麦人用呀咬麦、孙子锁上头门等等,一环套一环,环环紧相连,既藏老一辈的生活智慧,更透出困境里的乐观。无不令感动。
5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10-18 22:31:07
  文章烟火气浓厚,语言功夫好,描写不但细腻,而且接地气,把生活细节溶入文章中,读来无不打动人心,令读者回味无穷。
6 楼        文友:闰土        2025-10-18 22:39:51
  那时验麦,我们这儿还没有仪器,全凭验质人员用牙齿咬湿干。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