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遇】数钱之趣(散文)

精品 【宁静·遇】数钱之趣(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403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发表时间:2025-10-21 12:13:29
摘要:本该可触摸、可点数的钱币成了一个价值符号,愈发让一些老旧的记忆变得模糊起来,好在日子却欣欣向荣,不数钱也罢。

【宁静·遇】数钱之趣(散文) 直到落笔写下这个标题时,我的嘴还没合拢,笑意还挂在脸上,数钱总是让人快乐无比。提起这个略显“俗气”话题,源于我今天做了件“大事”——把家里四个储钱罐里的零钱,按元角分的顺序全都数了一遍。
   这些储钱罐的零钱,始于三十年前。那时,日常消费都是现金交易,购物找回的零头,回家后就顺手放到钱罐里。一方面,需要零钱时,方便拿取。另一方面,给女儿做个节俭示范,告诉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道理,攒下的零钱都归她所有。谁知道,女儿真就守着钱罐,一罐一罐存下来,只存不花,一直到长大成人。
   我把四罐零钱倒在客厅地板上,足足一小堆,银白色里泛着点点金黄(五角硬币)。抓一把,任其自由落下,“叮叮当当”声脆悦耳,赏心悦目,似乎三十年来的日子都藏在这一小堆零钱里,一枚就是一天,十枚就是一年。我坐在地板上,开始数钱。
   女儿小时候有一个习惯,吃葡萄时从绿色向紫红色吃起,吃樱桃时从小的向大的吃起,说这是一个由酸到甜、由小及大的过程,每吃一粒,都比上一粒好吃。我也想遵循这个原则,从一分钱向一元数起,可瞅着一分钱“瘦弱”的体量,改变了主意,从最大面额一元数起,来一个兜头泼下“富贵”的感受。很快就数出第一组一元硬币,用A4纸卷起来,写上“一元,一百枚”字样。拿在手上掂量一下,沉甸甸的有一种坠手的感觉,这可是一百元呢。1982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是力工工资,每月45元,加上保健费,顶头就是五十元的收入。要想获得一百元钱,也就是我此时手里的一卷硬币,需要我埋头工作两个月。当年开工资的日子,到车间办公室里,从会计手里领一个信封,一个月的辛苦都装在这个小小的信封里,几张十元、五元钞票,还有几角几分,一眼看穿,无需数钱。
   我继续数钱,很快又卷成一卷百枚一元硬币。瞧着手指被硬币染成银灰色,便想起了古钱币上的铜锈,想象着古人数钱的样子和乐趣。没有青铜之前,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贝”壳最先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成为原始货币。正因如此,汉字中以“贝”为偏旁部首的字,大都与商品、贸易、财富有关,比如货、赐、购、贵、赚、赋,以及“贫”“贱”等字,“分”了“贝”能不“贫”吗?“少”了“贝”能不“贱”吗?
   坚固耐磨、光洁美丽的贝壳,串成一串挂在茅草屋里,成了马克思所说的“货币是商品内在的价值的外部表现,既表现质也表现量,是人类抽象劳动凝结的社会表现。”古人当然不知道马克思的理论,但对贝壳是财富的象征,这一点绝对是了如指掌。甲骨文中“朋”字就是两串贝壳相连,十枚为一朋,两朋成一挂,穿绳计数,听着贝壳碰撞相叩的脆响,就是数钱之乐。有人来访,顺手摘下“一朋”贝壳,“走,喝酒去!”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来访之人面红耳赤,竖起大拇指赞道:“兄弟,你真够朋友。”没错,有了“一朋”就是友,朋友之交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上,而后才是情谊,没有足够的“朋”,哪来那么多友。
   有了青铜之后,人们不仅可以“铁锅炖大鹅”了,也开始铸造铜钱,经历了刀、戟等异形币后,成就了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从秦汉到清末,流通了二千多年。铜钱是辅币,金银才是硬通货。早年去过平遥古城,参观了协同庆票号(钱庄)的地下金库,虽然摆放的都是仿制品,但一锭锭金银依然是金灿灿、银亮亮。这里数钱,可不是一五一十,人家斗进斗出,笑逐颜开,反映了晋商繁盛的过往。
   大宋朝是一个有数钱趣味的朝代,其铸币工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景德元宝”楷书写成,一笔一划都显得端庄秀丽,如大家闺秀一般。“皇宋通宝”篆书厚重、挺直,骨韵相承,颇耐人寻味。“元丰通宝”钱文采用的是行书,笔画丰腴跌宕,传说是苏轼手书。但也有专家提出异议,那时苏轼因“乌台诗案”正处在人生低谷中,不会有书写钱文的机会。不管怎样,宋朝的百姓商人们将千枚铜钱串成一贯,一边数钱,一边赏钱文,随手排出几文大钱,都平添几分艺术性,算账都成了一件雅事。
   宋朝不仅铜钱铸造种类多样,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铜钱太重,宋仁宗天圣元年发行了纸币“官交子”。可惜古文古籍以及当今古装影视剧中,都没有展示宋朝人数纸币的情形,但我觉得手指捻过纸币的窸窣声,应该与今人点钞并无二致,数钱快慰大概千年未改。
   俗语说,“算盘一响黄金万两”“此地无银三百两”,似乎黄金白银唾手可得。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黄金和白银并非老百姓的日常使用的货币,明朝以后黄金和白银才成了民间的一般性货币,以银子为最常见。但是比较奇怪的是,有着较高金属加工水平的古人,却没有将黄银铸造成金币、银币,而是打造成金元宝和银元宝。这样人们在购物交易时,得带上三样东西,一把剪子、一杆小秤、一个蜜蜡。然后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看银子的成色,练就了剪银子一把准的功夫——从银元宝翘起的两边剪下需要的碎银子,复秤精准,而蜜蜡则是把银屑粘起来,一星半点也不浪费。这个“数钱”的过程比较繁复,似乎没有数铜钱那么爽快,但银子的尊贵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到了清末和民国,铜钱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银元和纸钞。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发行纸币,也发行金银币,但数量较少,基本都被集币爱好者收藏了。这种金银币不是用来数的,都是戴着白手套,拿着放大镜,翻来覆去地把玩鉴赏,而后掩嘴偷着笑——黄金一克突破千元,金币又增值了。
   改革开放后,国人的赚钱意识增强,做生意赚钱的渠道增多,数钱的快乐溢于言表。郭德纲在相声中调侃于谦数钱数得把指纹都磨平了,网上也冒出了“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假想。夸张归夸张,但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向好,收入增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所在的国企也打破“大锅饭”,实行奖励制度,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月工资达到千元左右。那时开工资,大多是十元钱,银行取出的钞票一捆就是千元,用工人们的话说,就是这个月工资“不打捆”。这时,数钱需要点时间,不再是一眼看穿。我最初数钱很笨拙,一张一张的点数。后来,在银行里看到营业员用“练功券”数钱,便揣摩学习,渐渐地越数越熟练,特别是有了百元大钞后,那数钱的姿势更带劲,心情更美好。
   我已经数完一元和五角硬币,开始数一角硬币。银亮亮的一角硬币很是袖珍,好不容易数出一百枚,卷成一卷,写上“一角,一百枚”字样。这一卷就是十元钱,我冲正在厨房准备做饭的妻子喊道:“我可以请你吃拉面了。”接着,我又卷成一卷,便又喊道:“可以吃大肉面了。”钱就是这样积少成多,一枚微不足道,十枚不足挂齿,一百枚便心有欢喜……如此看,人世间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都有其价值,大抵都会生成博大,令人刮目相看。
   数钱最见人间烟火,文人雅士、凡夫俗子都与钱有着理不清的牵扯,藏着说不完的故事。九百多年前,苏轼被贬官黄州,薪俸减少了,日子不大好过了。他把每月俸禄平均分成三十串,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串,作为当天的生活开支。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月初,若是个“把酒问天”的夜晚,三十串铜钱垂于屋梁下,月色染过,铜钱仿若星星闪烁,清风吹过,叮当作响。这大概就是苏公的诗与生活吧。
   《红楼梦》里,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时,凤姐让平儿点数了二十两银子,赠与刘姥姥,更贴心地附送一吊钱,让刘姥姥带着孙儿与银子雇车回家。二十两银子算是贾府“公事公办”,这一吊钱却体现了凤姐作为女人的细心和周到,暖暖的,如和煦春风。而在《金瓶梅》里,潘金莲数着西门庆递来的碎银子:“尖尖的指头捻着,对月照看成色”。那专注的模样,活脱脱是一幅市井生活的浮世绘,令人百感交集,武大郎卖炊饼赚来的铜钱,怎能抵得上一角碎银子的诱惑。数钱并不完全是贪财,很多时候数的是日子,数的是岁月冷暖,农人数着钱盼得是来年丰收的日子,学子数着钱盼着学业有成、回馈父母,母亲数着钱盼着小日子红红火火……
   2000年前后,我所在的城市实行房改,就是自己拿钱买下住房,不用再缴纳租金了。当时,因为动迁我分得一套住房,花掉一部分积蓄,装修房子又花不少钱。这个时候,我已经拿不出买房子需要的三万元钱了。同妻子商量一下,决定不买房改房,反正房租也不贵,交房租就是了。岳父知道后,给了我们三万块钱,说:“这钱原本打算给丹丹(我女儿)念大学用,先买下房子再说吧。”岳父可不是有钱人,这些钱是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我去银行缴款,看着营业员熟练快速地点验三百张百元钞票,仿佛从一沓沓纸币的窸窣声中,听到一位老人的心跳,不知咋地视线一下子就模糊起来了。
   如今人们的收入可比以前多许多,但因为结算和支付方式改变了,不容易见到钱币的“真身”,数钱的机会大幅度下降,数钱之趣淡出生活。无现金的日常确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管是收入还是消费支出,都在手机上滑来滑去,冲着二维码晃来晃去,本该可触摸、可点数的钱币成了一个价值符号,愈发让一些老旧的记忆变得模糊起来,好在日子却欣欣向荣,不数钱也罢。
   此时,我把五分、二分、一分零钱也一一清点出来,终于大功告成:数完1211枚硬币,共计573.84元。
  

共 36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通过“数零钱”这一日常小事,串联起个人生活记忆、家庭温情与时代变迁,展现了金钱在生活中的多重意义:既是岁月流逝的见证,也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价值的思考。散文从个人记忆延伸到货币史、文化符号、社会变迁,立意远超“数钱”本身,兼具趣味性与哲理性。作者以幽默轻松的笔触消解了“谈钱俗气”的偏见,赋予数钱行为以烟火气与文化意涵,看似漫谈,实则紧扣“数钱之趣”的核心,以“趣”串联起回忆、文化、情感与哲思,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散文以小见大,细节动人,从数零钱的场景切入,唤起读者对生活的共鸣,自然引出对岁月、亲情、价值的深层思考。双线交织,明线是“数钱”的过程,暗线是时代变迁,时空穿梭,使文章兼具个人叙事的温度与文化厚度。语言幽默质朴,情感真挚,避免说教,于平淡中见深情,赋予日常行为以文化纵深,立意深远而不突兀。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1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10-21 12:15:00
  这是一篇兼具文学性、思想性与生活温度的散文佳作。作者以“数钱”为切入点,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民生画卷,既有对往昔的温情回望,也有对现代生活的理性观察。
浩渺若尘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21 15:16:28
  谢谢老师精彩点评,对小文给予鼓励。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10-21 12:16:29
  以“数零钱”为线索,穿插历史考据、家庭故事、社会观察,形散神聚。从硬币触感跳转到古钱币文化,从工资变迁过渡到支付方式变革,逻辑流畅。展现了“数钱”这一日常行为背后的情感与历史沉淀。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21 15:17:47
  数钱的快乐已经是过去式了,如今虽然不怎么数钱了,但钱比以前多了,生活也好了,不数钱也罢。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21 15:15:43
  感谢浩渺若尘老师精彩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4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10-21 21:43:17
  难忘的回忆,现在更多在手机上点点了。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回复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22 09:29:49
  谢谢老师到访,留墨点评。是的,如今都看不见钱的真身了,一些数字在手机上飘来飘去。
5 楼        文友:陈雨        2025-10-22 15:04:18
  老师不但喜欢旅行,对日常生活也是有独道见解,可见心细,留心,处处皆有文章可作,祝老师获得精品。
始终相信,只有文字才是点燃生命的火柴。
回复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10-22 15:28:52
  感谢陈雨老师到访,对小文留下热情洋溢的评价。如同老师所言,生活中皆是文章,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好多值得一写的故事。祝老师写作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