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俭朴背后是一个大写的“人”(随笔)
俭朴背后是一个大写的“人”(随笔)
朱炳初
俭朴,乃是炼志的熔炉,是成就事业之本。只有勤俭,才能永葆廉洁;只有冰清玉洁的操行,才能长久处世为人,创造辉煌的业绩。这在王进喜身上就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铁人”王进喜常年穿着带补丁的旧衣服,他有一件紫绒衣穿了十几年,早已洞连洞、补丁摞补丁,但他依然舍不得换。同志们提议用补发给困难职工的绒衣替换他的旧衣,但他坚决拒绝,严肃地说:“这是发给困难工人的,我不能要。”在粮食实行定量供应的艰苦时期,王进喜为了不给井队增加负担,每次下井都会带上自家炒熟的玉米面作为午餐。他通常只吃干粮,不带菜;有时甚至连咸菜也不带。井队的干部们看不过去,专门打来饭菜让他吃,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他说:“粮食是定量的,我不能从工人们的嘴里抢吃的。”甚至有一次,王进喜因为工作忙碌,忘记带炒面,便借故离开。他宁愿饿上一顿,也不愿意占用工人们的口粮。王进喜这位真正的“铁人精神”,不仅是富有战天斗地的豪情,更是克己奉公廉洁节俭的典范。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这份精神依然可熠熠星火,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铁血廉骨,方能行稳致远。从王进喜的廉洁俭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人”。
茅盾文学奖是“俭朴”出来的。茅盾先生的生活节俭是人们难以想到的。据说,他写字作文用的桌子非常破,实在用不了了,在别人催促下,他才买了一张旧桌子。买来的桌子腿不稳,直晃荡,他就把桌子腿拴在暖气片上。他从不吸烟,从不喝酒,穿的内衣是补了又补。他吃苹果,每次只吃半个……对家庭成员,他也是这样要求的。他临终前,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将自己的全部稿费收入共计25万元捐给国家,用于发展文学事业。茅盾先生不仅文学作品杰出,成为了著名的大文学家;他克己奉公的精神,亦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
宋庆龄家常饮食很随便。宋庆龄除了设宴待客,自己从不点菜。平日吃的菜很普通,一般是一荤一素加一汤就够了。有时菜吃不完,她就让工作人员留着下顿再吃。她常说:“有福守福,不要作孽,浪费就是作孽。”宋庆龄最爱吃的是富有江南风味的雪里蕻咸菜。这菜很便宜,每年上市时,她都要领着工作人员腌两大缸,吃很长时间。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也因为节俭得到了国人的尊重。她爱国家爱人民,尤其执着儿童事业,国家为她设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体现党和国家对宋庆龄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一条周氏裤子穿了三代。1961年7月,周恩来的侄子周尔辉在北京结婚。伯父周恩来准备的礼物很简单:一床用过的床单,一件周恩来穿的短衬衫,一条周恩来穿过的呢裤子。周恩来笑着说:“都是些旧的,不要嫌不好。”穿着伯父穿过的衣服举行婚礼,周尔辉心里特别温暖。婚后他回到淮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伯父给的旧呢裤,他穿了好多年,破了,补了又补,一直到不能最补时,就拆了给孩子缝了条小裤子。一次,周尔辉带了孩子去看望伯父伯母,孩子的妮子裤,被奶奶邓颖超发现了,觉得奇怪,忙问:“小孩子怎么穿呢裤子呢?”弄清原委后,两位老人都很高兴,说:“好,一条裤子穿了三代!”
看完这四个故事后,让我们惊叹大人物和英模的极其俭朴,便对他们的人格做出一个评价:俭朴背后,是一个大写的“人”。
节俭不是生活小事,而是智者洞察世界后产生的美感。天下事常成于节俭而败于奢靡。节俭是一种美德,一种品格,一种精神。历览前贤国与家,成有勤俭败于奢。节俭,是所有德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所有邪恶中的大恶。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品质。
当今,我们国家虽然比较富裕起来了,已经全面脱贫,但是还有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还不发达,还是有不少人的生活比较贫困。即使已经富了的家庭,有了丰足的财产,也仍然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俭朴是成就事业之本,也是拒腐防变之基。勤俭是大志的表现。节约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节俭不同于吝啬。正是由于节俭,才能使一个人慷慨大方地面对社会、面对他人。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俭节约,弘道之源;崇侈恣情,败德之本。勤俭育廉洁,艰辛铸伟人。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对己节俭,对他人慷慨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2025年10月23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9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