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香】同志重归,依然任重而道远(随笔)
前不久,有群友在“大湿地文学群”发了一则倡议,倡议的原文如下:“响应人民日报倡导,本群恢复同志称呼,老同志可以先生称之。”
这里既然已提到了“同志”一词,那么,有必要先找一找“同志”一词的来源。这并非多余,而是很符合中国文人的传统:言必称孔孟。
同志,指志同道合的人。在中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地(注:原文如此,只有照实抄录。另,底下凡有“地”的均为原文,特此说明。)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地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之友,必也同志。”
倡议出来后,群里一时鸦雀无声。
而老汪看到后,第一反应是皱眉,第二反应是心里堵得慌,第三反应则是冷笑!心想,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得这么正规?
可见,在老汪的心里,同志称呼并非平等,与释义中一样,反而是正规!
而导致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也不知是何时产生的?
这,值得探究啊!
于是发言:都是些爹爹婆婆不去打牌搓麻将在这里瞎日白(注:日白,土语,意为闲聊。),何必搞得如此正规?
过不多久,倡议者回言:这里是高雅之地,怎么能叫“瞎日白”?
于是,又回击:都土埋脖子的人了,何必呢?
发出后,等了许久,竟没了下文,这则公案,似乎也就不了了之就此罢手了。
人家不予计较,那是人家的大度!但作为反对者的老汪却上了心。
这,也许就是弄文人的敏感度吧?
为何?
这并非是老汪的小心眼,而是因为老汪是听着“同志”长大的人啦!
按说,对于这则倡议的提出,首先跳出来应举双手赞成的人应是类似老汪这样的人,可事实却是,老汪反而却成了第一个跳出来提出反对意见的人!
对于这一现象,也值得人们深思啊!
虽说心情沉重,但却并未就此罢手,反而异常冷静。
为了搞清这一倡议的来历,老汪先去查了一下百度,看《人民日报》是不是真登载过这篇文章,又是何时发出的这一倡导的。
查百度得知,《人民日报》是在2025年7月7日发出的。看来,还真有其事;查百度又得知,是一个叫陈其浩的作者撰写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这是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
其具体内容,这里就不一一引述了。
有兴趣的同志(这里用了“同志”一词,似乎很是自然。唉,终究是听“同志”一词长大的人啦,骨子里对“同志”一词还是蛮亲切的!)可去查询其详情。
单从题目上来看,就可知作者的良苦用心:“重归主流,重归淳朴”。
这里一连用了两个“重归”,可见同志重归是何等的急切!又是何等的迫切!
急归急,但作为旁观者还是要搞清“同志”一词运用和使用的始根缘由。
那么,同志一词,又是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大众视野的呢?且使用频率还异常的繁密的呢?
继续查百度。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地人。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地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地称呼,类似“师傅”。
从这一时期时起,同志一词走入了它的辉煌期。最受荫恩的就是六十年代生人。
诸多红色经典小说、影视剧可作佐证。
是它们的诞生,更加加深了六十年代生人对“同志”一词的印象。
既是听着“同志”一词长大的,那为何又成了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之人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它却又牵扯到同志一词又是何时进入其冰点期的话题!
原因无它,因为人的思维、好恶,是跟其所处的环境有关!
百度里罗列了这么几则因素:
一、1989年香港首次将“同志”与同性恋关联,通过电影节命名推动词义变迁。
二、媒体传播加速词义窄化,导致公共场合使用频率骤降。
三、公务员不再把领导叫领导,而改叫老板。
放下百度,再来看生活当中,看都有谁还在使用同志?
似乎只有吃公家饭的公家人才依然使用着“同志”。
这,似乎已成为了公家人的独有标配!
有了这一演绎,人民日报才于2025年发文呼吁重归。
不难看出,话语说得是何等的理直气壮啊,但内里呢?却又透出了多少的无奈啊!
一个词如此,一个人呢?一个国家呢?似乎都有这么一个经历吧?
而现在重提回归,其本义尚好,其心尚善。但要想重归曾经的辉煌期,它也如中国梦样其依然任重而道远啦!
2025.10.13于纱帽外滩公园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