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大明湖之秋(散文)
大明湖之秋
——— 惠风
一场连绵的秋雨过后,我去看趵突泉,接着又去看大明湖。
一上飞机,满脑子都是趵突泉原来的样子,满眼都是大明湖迷人的景色。
几位久别几十年的老同学在济南相聚,早已两鬓斑白,几乎都认不出来。酒饱茶足,聊了很多话题之后,决定去看济南胜景。
趵突泉确实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雨后的泉水趵突更加汹涌,更加澎湃,生命力更加旺盛,继续源源不断地从地下冒将出来,婉转逶迤,带着叮咚的琴声,毫不犹豫投进大明湖的怀抱,私毫没有老去的迹象!
一代词人李清照的旧居还是旧居,塑像依旧冰清玉洁,郭沫若先生潇洒飘逸的草书题词:“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静静地悬挂在纪念馆壁上,但能全认得字的人估计寥寥无几。李清照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相传她在少女时代曾在此洗漱、吟诗,居住多年,却没有一篇关于描述趵突泉的句子,我只能从其词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费力寻觅趵突泉的影子。
倒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诗作《槛泉亭》:“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滓秽未能妨洁净,孤亭每到一依然“可以欣赏,诗中以趵突泉畔的槛泉亭为描写对象,展现了泉水“伏涧潜流”的自然景观及周边田园风光。诗中还提到秋夜明月下的水声和晓气欲晴的景象,以及日暮时分牛羊饮水的田园画面。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清代文学家魏源的《趵突泉》:“万斛珠玑玉,连潭雷雨风。大明湖水照,华不注山同。水月全城贯,东南信禹功“。诗中直接了当,一针见血,通过“三潜三见”“一喷一醒”等动态描写,展现了泉水的自然律动,借助“万斛珠玑”“连潭雷雨”等夸张手法突出其磅礴气势。诗中引入大明湖、华不注山等地理坐标作为空间映衬,末句“东南信禹功”借大禹治水典故,将泉水生命力与古代水利文明有机联结了起来,读起来才感觉到更有一层深意。
别无异样,只是游人比往日增加了许多,也许是连日的阴雨压抑的久了,到此寻找释放的感觉。
一位当地的老同学提议说,趵突泉没有啥意思,咱们还是抓紧时间去看大明湖吧!
关于大明湖,我也曾去过两次,一次是春季,一次是秋季,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当然那时还比较年轻,充满憧憬,抱着梦想,曾有一篇拙作《追梦大明湖》刊登报端。
相对于大明湖的春,我更加喜欢大明湖的秋,不知道已临深秋的她是什么样子!
头戴倒柳林荫,沿着潺潺泉水流经过的河畔行走,不多时,大明湖已进入眼底,仍然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仍然是一幅楚楚动人的样子!
记得老舍先生在《大明湖之春》里提到了大明湖的秋天。漫步湖畔,终于明白他为何如此偏爱这季——这里的秋。
湖边的倒柳竟然还没有褪去夏日的盛装,万条丝绦依然悠闲的舒展下来,不离不弃,奋力地垂钓着湖面的万顷碧绿。荷花已经凋零,只剩下亭亭净植的莲叶,继续展现出淤泥而不染的风姿,但却并不孤单,枝间有鱼鸭戏闹,上面有白鹭绕飞,一片一片紧挨着,密密麻麻,顾盼着,含情默默拥抱着,微笑着,渴望继续享受连绵秋雨的浸润,一点也没有秋风扫落叶的惧怕。
太阳非常给力,照的湖面波光粼粼,明亮如镜,大有范仲淹笔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味道。
一艘艘画舫载着游人穿梭在湖面上,划出一道道涟漪,千年名湖的秋水里,沉淀着时光的喟叹,连风里都浸润着故事的温度。
一泓碧水连向天际,不似春日的青涩,胜过盛夏的苍翠——这可是历经三季的淬炼、饱饮泉韵养成的秋绿!
老舍先生笔下的茭白蒲菜,与游鱼在莲叶下捉迷藏。这里的秋天会捧出藕白的清甜,在烟火气里延续着诗意的余韵。千年大明湖,用涟漪写着秋日私语,每一片飘落的银杏都是季节盖上的金印。
明湖的秋月堪称最绝。待日落西沉,银蟾浮上柳梢,整个湖面都化成流淌的水晶。晚风裹着莲香掠过,揉碎了满池月光,待波纹渐平,那玉盘又悄悄重圆。
若能乘舟采莲,指间漫过的清冽像是捧住了霜华的精灵,莲蓬里坠着星星的碎屑——可不正是“满载一船星辉”的画境么?
好一个“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湖光山色没有变,变的是我们,已经老气横秋了......
乙巳季秋于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