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掐点”乘车的思考(散文)
国庆返程的惊险一幕,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心有余悸。那趟从哈尔滨西开往运城北站的G2638次列车,本应是一次平稳的归途,却因我“掐点”的老毛病,险些变成一场无法挽回的麻烦。
10月7日,列车将于7时47分途经四平东站,我特意提前1小时09分,也就是6时38分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到了车站。看着空旷的候车区,我还暗自庆幸“这次来这么早,肯定不会误车”,却没料到“提前到”反而成了麻痹神经的温床。
四平东站虽小,客流量却不小,站内不足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停,来来往往的人群、不断播报的车次信息,渐渐让我放松了警惕。于是,掏出手机刷起了小视频,把列车检票的事抛到了脑后。
妻子听到G2638次列车检票声后,站起身提醒我“开始检票了,过去排队吧!”我抬头瞥了一眼长长的队伍,满不在乎地说:“不急,再等等吧!”五分钟后,队伍变短了,妻子催促我说:“走吧,排队检票的人不多了。”我才慢悠悠地起身收拾行李。
走到检票口,当我亮出车票准备进去时,被工作人员拦住,说:“你的票不对,G2638次列车已经停止检票了,你不能进去,这趟车是去往山海关的。”这句话如同惊雷在头顶炸响。那车票是我抢了好几天才拿到的,要是错过了,一家人的行程全得乱套。我急得掏出工作证向工作人员说好话求情,妻子也红了眼眶。好在工作人员通情达理,放我们进去了。
接下来的画面,现在想起来都像电影镜头。我在前面拎着行李往站台冲,妻子和儿子跟在后面狂奔,感觉每一步都在和时间赛跑。冲到站台时,列车车门还没关,但前方信号灯已经变绿,眼看列车就要启动。我对着车门边的工作人员高声喊道:“等等关门,我们还没有上车。”我知道呼喊是徒劳,但图一个心安。
妻子在我的身后极速奔跑了近三百米,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儿子还好,他爱运动,五百米冲刺都不带喘的。就在妻子跑上站台,人累得站不住准备放慢脚步时,工作人员大声喊道:“赶快上车,马上关车门了。”妻子再次鼓足勇气,冲进了车厢里,就在她的最后一只脚进入车内时,车门缓缓合上了,那一秒的惊险,让我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
这不是我第一次栽在“掐点”上。2018年11月回贵州老家,在石家庄车站候车时,我因为犯困,迷迷糊糊睡着了。心里惦记着检票,中途醒了几次,见时间还早又接着睡,可最后一次醒来,检票已经停止,眼睁睁看着列车车门关上。没办法,退票,重买其他车次,可当天已没有直达贵阳的车,只能先到长沙转乘,原本紧凑的行程,硬生生多耽误了一天。那些本该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全耗在了赶路上。
仔细想想,“掐点”哪里只是误车这么简单?生活里到处可见被“掐点”拖累的人。有人每天踩着上班铃声进办公室,早饭没时间吃,还总因为迟到被批评;有人赶飞机时一路狂奔,却还是没赶上,只能改签损失机票钱;有人答应帮别人办事,总拖到最后一刻才动手,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慌慌张张出纰漏。这些看似“小事”的失误,其实都是“掐点”这个坏习惯在背后作祟。
“掐点”的危害,远不止浪费时间、打乱计划。它会慢慢消磨人的专注力和责任心,让人养成拖延的习惯,总觉得“还有时间”,总想着“最后一刻再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时间的掌控力。更可怕的是,它会让人陷入“侥幸心理”的陷阱,这次误车靠求情赶上了,下次迟到靠解释蒙混了,就总觉得“运气会一直好”,可一旦运气用尽,错过的可能就是再也无法挽回的机会。
从哲学角度看,“掐点”其实是对“时间”的不尊重,也是对自我的不负责。时间是线性的,过去就不会重来,每一次“掐点”,都是在透支未来的可能性。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小小的“掐点”习惯,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对时间没有敬畏心,就很难认真对待工作;总依赖“最后一刻”的冲刺,就无法培养长远的规划能力;习惯了侥幸,就会失去面对风险的准备。这些隐形的负面影响,会悄悄阻碍个人成长,让本该更从容、更出色的人生,变得仓促又被动。
如今幡然醒悟,根治“掐点”的恶习,非仅系于技巧层面的时间管理,更在于心性的修炼与生命态度的转变。要学会在时间面前保持一份谦卑与主动,从“赶时间”转变为“经营时间”。这需要将生活的节奏适度提前,如同《中庸》所倡导的“致中和”,追求一种不偏不倚、从容有度的节奏。为自己留有余裕,便是为意外设置缓冲,为思考腾出空间,为生命的质量注入从容的底气。曾国藩在家书中屡屡强调“敬”“慎”二字,处事敬慎,则自然能周详规划,防患于未然,这正与“掐点”的轻率马虎形成鲜明对比。
那趟险些赶不上的G2638次列车,于我而言,是一次尖锐的警钟。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习惯的悬崖之下,是何等混乱与懊悔的深渊。让我们都从这“掐点”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吧,不再与时间进行危险的赌博。
总之,唯有摒弃那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掐点”哲学,以敬畏之心驾驭时间,以从容之姿漫步人生,我们方能在生命的站台上,不再气喘吁吁地追赶,而是气定神闲地,踏上每一段注定开往未来的列车。
(2025年10月8日初稿,26日修改成文 山西神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