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收获}一床棉被(散文)

编辑推荐 【金文·收获}一床棉被(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463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5发表时间:2025-10-27 12:30:03
摘要:凛冽寒冬唤起作者对故乡与亲人的回忆,核心是一床承载亲情的棉被。20世纪80年代初,母亲独自操劳七八亩地,将丰收的三百多斤棉花分多次往返县城轧、弹。她精选材料,为姥姥缝制了一床印着样板戏图案的厚实棉被,姥姥一直珍藏。后来全家迁居陕西,作者上大学时,在西安大雪天收到老家寄来的这床棉被。此时作者才明白姥姥的疼爱,想起长辈们的艰辛付出,内心满是感恩与温暖。这床棉被成为亲情的见证,让作者读懂亲情的珍贵。

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至,从平原吹到高原,从高原吹到草原,漫长而寒冷冬天来了。特别是在寒冬季节的夜里,更觉得寒意逼人,不由自主地就会让人想起那句话来:“还是钻被窝吧!”只有在被窝里,才会感觉温暖、舒适,感觉除此之外的地方,都被寒冷包围着。
   我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生活的时期,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总觉得冬天要比如今更加漫长,也比如今更加寒冷,仿佛所到之处全都结了冰一样,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子割一样,从嘴里鼻子里呼出的气息总是冒着一股白烟,到房子外边走一圈,头发和鼻子周围都会有一层白色的霜。
   严寒的冬天让我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也让我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我终生难以忘怀的一床棉被。
   记得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母亲选择了一块承包地种上了棉花。那时候由于父亲在陕西工作,母亲带着姥姥和我们三个孩子在老家生活。母亲作为一个农村妇女,不仅上要照顾老人我的姥姥,下要抚养我们姊妹三个,而且还有七八亩的承包地里的活要干,母亲其实非常辛苦。无论是种麦子还是种玉米,简单地说需要经过耕耘土地、播种种子、灌溉施肥、收获等过程,但是如果真正在农村干起活来,那是无时无刻不辛苦,日复一日地沉重劳作。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们都知道,这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即使是一个青壮年男劳力都感觉非常疲惫不堪,更何况我母亲一个妇女,要把这些活全部肩挑手拿完成,每一粒粮食都含有母亲的汗水,每一个日夜都有母亲操劳的内心,每一个脚印里都有母亲青春年华的印记。
   不管地里的活多么艰苦和劳累,母亲从来都是无怨无悔,她总是把最深厚的感情奉献给全家人。母亲把棉花种好收回来之后,就借了一辆架子车,一次拉着一百多斤的棉花去距离我家十五里路的县城去轧棉花。所谓的轧棉花,就是通过机器一遍遍地碾压,把棉花里面的棉籽分离出来。母亲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回要拉着一百多斤的棉花跑三十里路,才能把一次的棉花轧回来。而那一年母亲种植的棉花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棉花三百多斤,母亲必须分三次才能把棉花轧好。把棉花轧好之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需要弹棉花,现在都是使用机器弹棉花了,那时候可全靠手工。我们那个乡里还没有弹棉花的,因此母亲仍然是借了一辆架子车,拉着已经轧好的棉花来回需要跑三十里路去县城弹棉花。好不容易把棉花弹好之后,这些棉花才可以做棉衣、做被子,或者纺成棉线,织成棉布。那时候我才十来岁,还不能理解母亲的艰难,只是在母亲出门的时候,就盼着母亲早点回来。等到天快黑的时候,总是在心里祈祷着母亲快点回来,和两个妹妹一起,一遍遍跑到院子门口,望着通往县城的马路,渴望着能够看到母亲归来的身影。远远地看见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拉着已经弹好的棉花回来,姥姥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去帮助母亲拉车并卸下弹好的棉花,我和两个妹妹围着母亲问长问短,一个拉着母亲的手,一个抱着母亲的腿,小妹妹非要让母亲抱在怀里,使劲不停地亲着母亲的脸。母亲虽然十分劳累,但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也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那一年母亲不仅给我们全家每个人缝制了新棉袄新棉裤,而且还给全家做了四条棉被,一条寄给了远方的父亲,一条给了姥姥,还有两条是母亲和我们使用。其中给姥姥缝制的那条棉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那是一条非常厚实的棉被。棉被的里子是纯白色的棉布,看上去非常干净而且纯净,面子则是大红色的,而且上面印制了当时最为流行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图案。《红灯记》的图案是铁梅高举红灯、李玉和与李奶奶站在铁梅的旁边,簇拥着铁梅的画像。那时候的铁梅可是全国百姓最为崇拜最为喜爱的银幕形象,不仅青春靓丽,而且英姿飒爽。《红色娘子军》的图案是党代表洪常青和战士小庞给吴清华指路的舞蹈画面,不仅富有活力,而且形象唯美,特别是吴清华的形象,那时候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偶像,让人崇拜而喜爱;《白毛女》的图案是农村青年大春在经过风雨锻炼成长为八路军战士之后,在山洞里找到多年不见的恋人白毛女重逢的舞蹈形象,既有久别重逢的心悦,也有向往自由的奔放,形象大气,设计精美而充满青春气息。三幅图案在一张被面上一层层重复出现,让人发自肺腑地喜爱。母亲是个非常孝顺的人,对姥姥的疼爱发自内心,不仅让姥姥吃饱穿暖,而且时时刻刻记挂着姥姥的身体健康,日日夜夜关爱着姥姥,对姥姥嘘寒问暖。即使是在夜晚,也经常悄悄地跑到姥姥床前,给姥姥拉拉被子,生怕姥姥冻着了,或者是哪里不舒服。母亲和姥姥之间互相关爱呵护,就像一对姊妹,又像一对闺蜜,还像一对无话不谈的朋友。母亲在给姥姥缝制被子过程中,不仅选用最好的棉花,而且给姥姥做的棉被又厚实又暖和。在选用里子和面子的时候,更是精挑细选,专门给姥姥选用了那个年代最好看也是最贵的被里被面。在套被子的过程中,母亲和姥姥两个人在院子里合作,我和两个妹妹在被子上打滚嬉闹。姥姥看着母亲给自己缝制的那床棉被,高兴得合不拢嘴。
   姥姥把被子收拾起来,一直不舍得使用。偶尔母亲问起姥姥,姥姥总是说:“我过一段时间再用。”
   一直过了好几年,我也没有见到姥姥使用。但是那床棉被的厚实以及那床棉被的图案我却一直记在心里。
   后来,母亲从老家来到了陕西父亲工作的地方。过了不久,姥姥带着我们姊妹三个一起也来到了陕西父亲工作的煤矿。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是父亲亲自送我到西安去的。当时我除了带了一支金黄色的黄铜制作的“英雄”牌钢笔之外,什么也没有带。父母亲非常疼爱我,所有的衣服、皮鞋、梳洗用具以及褥子被子全部都是父母亲用血汗钱给我一整套在西安民生商场买的。一想到父母对我如此疼爱,我的内心感觉真的非常有愧。
   在我上大学的第二年的冬天,那时候西安正下着大雪。有一天我收到了老家寄来的一个包裹,我一个人走在雪地里去邮局取回来,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几年前母亲给姥姥做的那条印有样板戏图案的棉被!我望着那条我记忆深刻如今就在眼前的棉被,不由自主地就想起姥姥和母亲对我的疼爱。
   这条棉被,本来是母亲自己种植的棉花,母亲精心挑选的被里被面,是母亲心疼姥姥的心意,也是姥姥最喜爱的一床棉被。我当时曾经觉得那么厚实那么暖和的棉被,为什么姥姥却总是收藏起来,不舍得使用。甚至心里还曾经发出疑问,不知道一直留着干什么?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姥姥自己不舍得用,是给我留着。她是把最心爱的东西全部给了我。我这才渐渐理解,姥姥对我有多么疼爱!
   一想到姥姥、父亲、母亲对我的爱,我的眼泪顿时止不住,就像断线的珠子一样,完全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流淌下来,而且一直止不住。我想起姥姥的年迈却勤劳,而且对我和妹妹百般疼爱;我想起父亲在煤矿工作的艰辛付出,想起父亲为家庭从来不舍得休息一个班;想起母亲在农村的艰辛劳动,一个妇女种着七八亩地,想起母亲用架子车拉着一百多斤棉花疲惫的身影,我的感恩发自肺腑,我的泪水完全忍不住哗哗地往外流。
   当时古都西安的冬季雪花飘飘,天气非常寒冷。但是我的内心却无比温暖。我深深感受到了姥姥、父亲、母亲对我的关爱无微不至,我深深懂得了长辈内心的温暖和光芒。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床棉被我依然没有忘记。我没有忘记昔日生活的艰辛,没有忘记姥姥、父母亲对我的恩情。这床棉被,不仅是长辈对我无限疼爱的见证,也让我更加懂得理解了人世间最珍贵最难得的就是亲情。

共 29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是一部微型的时代记忆录与亲情启示录,值得从多重维度细细品读。从叙事视角看,文章以“一床棉被”为核心线索,串联起20世纪80年代农村生活的片段:母亲拉着棉花往返县城的疲惫身影、手工轧棉弹棉的旧工序、印着样板戏图案的被面,这些细节精准复刻了特定年代的生活质感,让读者在文字中触摸到岁月的温度。从情感表达而言,它避开了直白抒情,将深情藏于具象细节。母亲种棉制被的辛劳、姥姥珍藏棉被的不舍、“我”收到棉被时的泪崩,层层递进地勾勒出亲情的轮廓,平淡文字下涌动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从精神内核来讲,文章超越了个人回忆的范畴。棉被既是长辈爱意的载体,更是苦难岁月里温暖与坚韧的象征。它让读者明白,亲情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劳作的汗水里、珍藏的物件中、跨越千里的牵挂间。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用一床棉被照见时代变迁与人性光辉,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莫忘珍藏那些承载着爱的旧物与记忆。推荐阅读!【金文编辑:江西学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5-10-27 12:30:39
  社长辛苦了,期待更多精品。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2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5-10-27 12:32:08
  社长可以说是散文大家、名家。一床棉被串起岁月与亲情,母亲的辛劳、姥姥的珍藏皆藏细节。文字质朴却力透纸背,读来泪目,更懂亲情在苦难中愈发滚烫珍贵。文章写得真好!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10-27 14:04:19
  感谢江西学士老师倾情敬业编辑,祝福老师工作愉快!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10-27 14:04:48
  辛苦了,江西学士老师,我们一起加油!
5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10-28 21:13:22
  亲情暖暖,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感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10-28 21:15:14
  感谢学士老师倾情编辑,编按有内涵,提纲挈领,理清文脉,引导读者很快投入阅读。辛苦了!致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