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情】行走的风景(散文)
今年春天,我骑车去了一趟喇嘛甸镇,看望我的文友刘术颖。喇嘛甸镇是我们梨树县的母亲河昭苏太河的流经地,也是在此地出境的地方,再向前就进入辽宁省的八面城镇了。以前我去过几次,但最后那次距现在也有二十年了。
这次旅行我感到最大的变化就是道路。出门就上油板路,一直到终点。溜平溜光,没岗没坡;车子很轻快,蹬起来毫不费力。一路上领略着大自然的风光,这出门骑自行车简直就是享受。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到了位于四棵树乡境内的八一水电站拦河坝大桥,我在桥头下了车。这里也是四棵树乡与喇嘛甸镇的交界处。直到这里,昭苏河才靠近了公路。经历了将近七十年的沧桑,河闸大桥雄伟依旧,只是没了当年那满河的水从闸顶上漫过来后,再落到河底石头上发出来的那惊心动魄的轰鸣声。
现在的水已经降到了闸底,根本就没有落差,整个大闸都显露了出来。八一水电站是大跃进年代的产物,由军队援建的,功率仅为100千瓦,曾为四棵树公社所在地及喇嘛甸公社的柳树营村供电两年,后因水量不足而下马。当年,我曾亲眼见过那个在水中转动的大轮子,并使我马上想起了祖冲之。现在,那些设备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管理所的大院子。
到刘术颖家时,已近中午。我没想到他家正在盖房子,一家人正忙得不可开交。见我来了,刘嫂子拿了两角钱要去买菜。我连忙阻止:“别了。我不能给你们搬砖和泥,也不想添乱,坐一会儿就走。”刘嫂子却笑着说:“骑车子蹬了这么远,多累呀!哪能让你掐着瘪肚子回去呢。”一句玩笑话引出了我的自豪感,我感慨道:“骑车子还嫌累,我第一次往这边来的时候可是徒步行军呢。”
算来那是六十一年前,我十六岁的时候,受父亲的派遣,去四棵树乡探访一位他的同事。我身背二十斤大米,步量了四十多里地。走得两脚大泡不说,到了地方才醒悟选送的礼物真是错误:滔滔的昭苏河水就在他家门前流过,灌溉着大片的稻田。结果,那二十斤大米我又原封背了回来。
见我执意要走,刘术颖送我到院外。他的院外紧靠昭苏河,门前有座石拱桥。桥面破旧不堪,桥下没有一点水。不远处倒有一洼水,可惜连鸭子都凫不起来,而且特别脏。我逗他说:“作家都爱抒情,总说我是喝什么什么河水长大的。你就是喝这个水长大的呗?”他不在乎,反倒颇为夸耀地说:“咱这里也曾来过一些名人呢。张笑天、顾笑言都曾在这体验过生活,演《刘老根》里的冯乡长的李正春也是昭苏河畔人。他魂归故里那天,赵本山、范伟等人的车队就是在这座桥上经过的。”
我说:“不知道还有没有绿水长流的那一天了。如果有,就会有更多的名人光顾这里。我们这里也会产生更多的名人呢。就让我们期盼着那个光景早点到来吧!”
离开刘术颖家后,乡村道路的变迁始终在我脑海中萦绕。前些日子,我又骑车子去老朋友裴玉文家串门,他家住在刘家馆子镇东卡娄村。想起之前去那里的经历,半路上有一条学大寨时期修的人工河,车辆来往过河都直接趟河底,没有便桥。汛期时有水,十分不好过。我怕遇麻烦,决定走孤家子镇和沈洋镇,绕过那条河,这得多走十多里地。
一路上,柏油路如流线般穿梭,道两旁绿树荫浓,微风拂面,惬意极了。我一气蹬出去几十里地,也没觉得累。过了沈洋镇,两边已然是盐碱地和风沙坨子,但柏油路依然坚定地向前延伸,一直延伸到了裴玉文的家门口,还在继续向前延伸!老远我就看见我那位老朋友正坐在轮椅上,停在路旁晒太阳。
见了面,寒暄几句后,我们便立刻谈起了这条路。我笑着说:“这两年我没来,没想到柏油路铺到了你的家门口了,这是不是专为你修的?”他笑着回应:“我哪有那么大的资格!况且我也走不了道。我看这条道是给你修的,好让你骑车子感到轻便。”
说笑归说笑,但近几年来农村路貌的巨大变化,真让我们这些常年居住在本地的人都感到突兀。仍拿这东卡娄村来说,这是过去我们县最为偏僻荒凉的地方。我第一次去裴家串门的时候,半路上想打听个道,前后屯相距十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四下眺望,空旷无边。进了屯子,清一色的低矮破败的土平房,有的人家连个厕所都没有,满院子粪便垃圾。而如今,连我这个残疾朋友的家,都是瓷砖贴面宽敞明亮的大砖房。这个巨大的变化,也就只用了最近这短短几年的时间。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家所在的泉眼岭乡。我们那里,除了种地,各户多以养猪为主要家庭副业。前些年,路况不好,好不容易养出了一窝猪,等到要出栏了,若赶上雨期,那可真是难上加难:乡道泥泞稀烂,汽车根本就进不了村;而猪是张嘴物,到卖时就必须卖。只好约定收购车停在国道上,求一帮人将猪赶到车跟前去,再抓上车。圈养的猪不像放养的猪,一出圈蒙头转向,不听哄赶。那年我弟弟养了一窝猪,在往车上赶的半路上,就跑丢了一头。它钻进庄稼地里,人根本就撵不上它,一两个人也截不回来。如果都去撵那个,这边的又跑了。一头猪好几百元,好不容易喂养大了,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它跑丢了得多心疼!这还不算,一些猪贩子,往往趁机压价,好猪也卖不上好价钱。
现在好了,村村通工程进入了各个乡镇,柏油路、水泥路如同蛛网般铺开。这不仅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过去的乡村土道,人们用它堆柴垛草,脱坯打场,栓牛松畜,尽情利用;甚至还开出几垄,种上点什么。道旁挖坑取土,有的乡道被挤占得过不去一排单车。现在,道修好以后,两旁再栽上杨柳,风景优美了,人们的心灵也优美了。我村有位老农就说:“看到修得这么好的道路,不用别人管,自己也舍不得再祸害它了。这道就是给我修的一样!”
从昭苏河畔的八一水电站到东卡娄村,再到我的家乡泉眼岭乡,乡村道路的变化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了乡村的过去与现在。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祖国各地一片欣欣向荣的镜头,那高速公路上,奔驰着流星一样的汽车,就会油然产生出一种“咱们国家真了不起”的赞叹。说不定哪天,我们家乡的面貌也许就是那电视里的镜头之一时,“爱家乡就是爱祖国,建设家乡就是建设祖国”的伟大境界就会更加升华一步。我们就会把自己家乡的每一点巨大的或者是细微的变化都和我们伟大的祖国联系在一起,满心期待着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另外,我在飞笺的回复发不出去,不会操作吧。您给我的号码不是手机号吧?我加不上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