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忆】重游河下古镇(散文)
新城离河下古镇约莫十分钟车程,乘坐有轨电车也就三站路而已。所以,自打住进新城,去河下古镇闲逛的次数也便多了起来。前不久,我还陪着家人去河下古镇游玩了一个下午呢。
正值秋阳高照,又恰逢十一小长假,按耐不住在家的寂寞,我便寻机凑个热闹陪家人一起去了趟河下。那一天,河下古镇游人如织,可谓摩肩接踵,与原先心理预期的那样闲适漫步,真正意义上的浏览游玩相趋甚远,简直就是被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拥着不地往前行走,容不得你有片刻的停留。或许这也叫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人们喜欢的就是扎堆游玩,图的就是人多的热闹劲儿。
平常,我是喜欢一个人独自东游西逛的,而且尽可能的避开节假日旅游高峰期出行。一个人,无所牵挂,不急不躁,慢慢行走,随性浏览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或静静寻觅着历史遗存下来的斑驳印痕。尤其像游玩古镇这样的景区,生怕遗漏任一处哪怕是不起眼的景致,要知道每一处的景致都是古人匠心独运,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打磨过的,别说是一块牌匾一诗句,一株草木一块砖,更别说是一条小河一座桥,一个巷子一胡同了。我觉得唯有在慢中寻得幽静,在幽静之中才可品出韵味,进而在心底生发出那种淡淡的思古之幽情。
其实,于我而言,我也算是河下古镇的一名常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淮阴农业学校读书期间,就常常与同学一起闲逛河下。学校离河下也仅有2华里之遥,其间隔着一条里运河,学校在里运河的南岸西侧,也就是说河下古镇位于我们所在学校一河之隔的东北隅。想当年,每到周末,我们常常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沿着里运河南岸河堤上的一条柏油马路向东,经过当时颇具规模的毛巾厂,然后跨过里运河上的一座拱形水泥桥,再沿着北岸向东行走不足一华里的路程就到了河下湖嘴大街的南入口。当年翔宇大道还未建成,我们行走的这条线路是连接淮阴到淮安的唯一一条道路,故此称为“两淮路”。
两淮路,自翔宇大道落成后,就已失去它昔日的光辉,经过多年的整治改造美化,它已成为里运河堤岸风景秀丽的风光带。人们欲从市区去河下古镇游玩,多半是驾车行驶在双向8车道的翔宇大道上,或乘坐翔宇大道上的有轨电车到达河下古镇站,然后下了车从北边入口进入古镇。
下了翔宇大道,一座高大的古朴牌坊静静伫立在眼前,它仿佛是这里的守候者,每天都在迎接着每一位踏入这片土地的旅人。抬头仰望,牌坊的正上方题有"千年古镇河下"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仅这“千年”二字就足已让人心生敬畏,进而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穿过牌坊,转头回望,只见背面题有“长淮古渡”四个大字,字体底蕴浑厚,庄重中不乏透着秀逸之感。牌坊的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小瓦仿古建筑,古色古香。沿街两旁的店铺鳞栨栉比,茶楼、酒店、杂货特产、各式风味小吃,比比皆是,琳琅满目。我于农校毕业后,曾两次分别在毕业20周年和30周年同学聚会时重游过古镇河下,每一次与古镇的重逢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经过几十年的改造、扩建、修缮,河下古镇早已今非昔比。如果说有什么让人最感慨的话,那就是河下变了,变得更加繁华喧闹,变得更加壮丽秀美。如果当年的文坛巨匠吴承恩和才俊状元沈坤兄弟俩还在,恐怕他们也不得不惊异于眼前的巨大变化。
提起沈坤和吴承恩,这里不得不多几句。他俩自小就在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游逛街头巷尾,一起出没于草堂河畔,成为一生的知心好友,而且还结为儿女亲家。沈坤状元及第,半世辉煌,抗击倭寇,大义凛然,晚年却遭小人诬陷,在狱中郁闷而亡。遗憾的是吴承恩一生都没能考取功名,半生惨淡,穷困潦倒,但他却成就了一部皇皇巨著《西游记》,从此功成名就,蜚声中外。唉,人的命运,老天自有安排。但无论怎么说,他俩都称得上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值得被后人一直传颂和赞扬。
我们随着人流,由北向南踏着宽阔而又厚重的重建石板路向前走着,前方的路旁指示牌告诉我们,左手边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故居。抬眼望去,一座巍然高耸的魁星阁就在前方不远处。我们继续前行,越过右手边的状元桥就到了状元府沈坤故居。由于不止一次地游览过吴承恩和沈坤两故居,所以,这一次我们没有进入故居,而是依旧踏着石板路进入新改造成的一片仿古建筑群一一茶巷。
真是名不虚传,刚刚踏进茶巷,一股淡淡的茶香从巷中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如果是在月光洒满茶巷的夜晚,约上三两好友临窗而坐,听窗外茶巷里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传来的笑声、歌声、脚步声汇成的古镇特有乐曲,或在这温柔如诗,静谧如画的朦胧夜色中独自闲坐,静静地饮一杯茶,听一首歌,那该是有多的舒心惬意。
当然,最为古朴原始的仍旧属于河下古镇上的湖嘴大街。这条老街曲折悠长,古老房屋紧密排列着,一只只大红灯笼悬挂在青砖黛瓦的屋檐下,甚是亮眼。脚下成排的长条石板,粗粝、厚敦,被时光打磨出来的光滑、凹陷,足已证明它经历了几百乃至上千年的风雨沧桑。
我陪着家人从茶巷出来,又绕道行至程公桥,并以程公桥为起点由北向南闲逛湖嘴大街,它是古镇至今保持原貌较好的地方。我自愿充当向导,边走边解说着我所知道的这一大街的特色景点。
这条街道本就狭窄,沿街两旁的各种诱人的美食紧紧吸引着每一位游客。香干、臭干、豆腐脑,茶馓、油端、肉元子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烧烤店、奶茶店、咖啡店、茶吧、酒馆充实眼球。古镇上的这些特有风味,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我们品尝着这些地道的小吃,感受着古镇特有的舌尖文化,那份满足与幸福,真的难以言表。尤其是那文楼汤包最为诱人,汤汁吸入口中,浓香沿着舌尖四处漫溢,直抵心肺,让人叫绝。人们甘愿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候叫号,也不愿错过这一舌尖上的诱惑。文楼的院内到处都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高高的墙壁上,自上而下竖刻着"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这一只有上联没下联的对子,纷纷吸引游客拍照留念。说起这个对子,这里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淮安,带着纪晓岚等人微服出游河下,听说河下的文楼是当地文人雅士经常出入的地方,并有出对子相赌的文化,乾隆皇帝遂亲临文楼一睹究竟。不料,君臣二人刚一进门,即被当地一位小大姐(姑娘)拦住,并随口出了这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要来者对下联。纪晓岚当时挠了挠头没有对上来,就连乾隆皇帝也尴尬地闪在一边没吱半点声来。自此这里就一直保留着只有上联没下联的对子。
除了美食,巷子里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小店和手工艺术品。我们走进一家木有趣店铺,用木头制作的各式玩具及手工艺品一个个都栩栩如生,正如“木有趣”这一店名一般名副其实。看着这么有趣的玩具,我那刚上幼儿园大班的孙子,他自然不会错过要求大人购买的最佳时机。
藏在巷中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代宗师温病专家吴鞠通的中医馆。中医馆内环境优美,名花贵树相映成趣,假山池塘玲珑别致,水榭亭台供人休闲,各栋堂馆由长廊紧密相连,而且各堂馆存有名医雕像及典籍,还可收看有关介绍温病的演化历程及中医诊断、医疗的视频,可谓图、文、音一应俱全,取得最佳的听视效果。
临近中医馆旁的一处庭院,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铎的艺术空间。我们步入庭院走到内堂,只见一张宽大的条按摆放中间,其上自然少不了"文房四宝",四周的书架上还存立着品种繁多的书籍供人赏读。一幕宽大的电子银屏刚一亮起,我就被磁性一般的音色所感染,不少游客和我一样驻足堂内,或站或坐的在聆听和观看大银屏上的陈铎音像。屏幕上的陈铎,一头银丝白发,相貌儒雅、音色浑厚,他饱含深情,用那一口流利的纯正的低音普通话,讲解着他所眷恋的淮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走出陈铎的艺术空间已临近傍晚时分,我们随着人流踏着光滑的石板路继续向南前行,准备重温四十年前就熟悉不过的湖嘴大街南入口。走着走着,一条古老的大街怎么会被拦腰截断?眼前怎么会出现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上了千年的一条古老街道,怎么会被一座拱桥将南北两段紧紧相连?此刻,不觉有点心生疑惑。恍惚间,登上拱桥,举目四望,只见状元里的旗幡在秋风中微微飘荡,新开凿的河流北岸又增添了几栋气势恢宏的徽派建筑,古街西侧的闻思寺院落也初见端倪。哦,原来古镇的改造、扩建、修缮仍在进行之中。尽管原始的古迹有的已经大变样,但决策者们一定是经过了反复论证,才出此大手笔。我想当地政府为了打造出苏北乃自全国闻名的旅游风景区,势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动一次大手术。说不定再过若干年,这一改造的成果同样也会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知不觉夕阳已坠落地面,我们也跟着余辉加快了步伐。顷刻,我们来到了河下湖嘴大街的南入口。这里就是40年前我们常从学校出发到河下闲逛的入口地方。如今这个地方,与当年有所不同的,是将原来由里运河河堤通向湖嘴大街的一个斜坡改为石板铺就的台阶。我们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来到了里运河的堤岸,一条长廊映入眼帘,长廊内立着的“御码头”石碑格外引人注目。我凝神注视着这块刻有“御码头”字样的碑石,才意识到这里曾经有过的喧闹和嘈杂。来回穿梭的船只塞满整个河道,富商、官兵、纤夫、装卸工和小商贩曾经云集于此。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河下重镇曾经有多繁华喧闹!我敢保证,运河边那澄澈清明的萧湖以及禅音嘹绕的闻思寺也愿意为它作证。
忽然,一只水鸟在宽阔的水面上啪啪飞起,留下了身后一串串波纹……我顺着水鸟惊起的方向望去,只见河水静静的流淌,岸边的芦苇和菖蒲也略有苍黄。不远处,里运河河畔的那座"淮阴农校"的标志性建筑也隐约可见。
夜幕垂落,古镇的灯笼次第亮起,在河面投下碎金般的倒影。我们踩着月影踏上归途,石板路在脚下发出沉实的回响。忽然明白,所谓古镇的魂,不仅仅在飞檐斗拱的精巧,人声鼎沸的喧闹,而且也在这些被岁月磨亮的石缝里,在文楼的传统文化气息里,在状元里随风飘荡的旗幡里,在里运河流经千年的桨声灯影里……当电车穿过新城璀璨的霓虹,车窗倒影里,千年古镇的灯火正温柔地拥抱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