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时光】中国人的血性(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时光】中国人的血性(赏析) ——读杨炯《从军行》


作者:吴需荣 举人,4765.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发表时间:2025-10-27 18:41:14

《从军行》本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都写过这个题目。杨炯的这首诗,实际上是标准的五律,并不是乐府诗风格,不过内容倒是和从军相关,也算一首边塞诗。这首诗应该是杨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显示了他雄壮的风格。这首诗,更是中华民族的一首战歌,光耀千年,直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都会在民族的血性中激起回想。
   全诗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首联即给人一种紧迫感。西京,是大唐的首都长安,烽火已经照亮了西京,就是说战火已经烧到了首都,大唐已经危在旦夕,这时候的年轻人,不是感到害怕逃跑,而是感到不平,感到不甘心,感到愤怒。杨炯虽是文人,但也有跟着领导从军的经历,所以这首战歌就是根据他自身经历写就。其实,从初唐开始,大唐的辉煌军事实力逐渐显现,直到安史之乱,首都都没有经受到真正的威胁,所以这句诗是作者的夸张。当然,在唐初,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欺负大唐政权初建,想趁火打劫,经常出兵骚扰甘肃一带,那地方虽是边疆,但离长安不算远,勉强可算威胁长安。不管真正的威胁有多大,在杨炯的笔下,国家的首都都受到了威胁,国家自然到了危亡的时候,那么所有的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不平,是尽力使国家、使民族危而复安,哪怕为此牺牲个人的生命,而不是逃跑甚至投降。反抗侵略,纵死侠骨香;苟活于世,与死何异!更不用说背叛祖宗之流,万世都洗不了耻辱。
   次联,是出征。心中不平怎么办?不能空想啊,当然要与敌人决一死战,于是就有了大军出征。牙璋是月牙状的玉符,实际就是兵符,月牙状合符就可调兵。兵符自然是将军持有,所以这里牙璋借代领军出战的将军。凤阙,是汉朝的宫殿,这里指当时的皇宫,以汉代唐是唐人的惯用方法。将军指挥得力,我们的部队很快包围了对方。龙城,是汉匈作战时匈奴的王庭所在,是被卫青横扫传为千古佳话的背景图,所以借指对方首脑所在。在唐朝的边塞诗中,经常用龙城指代少数民族政权(也就是敌人)的都城,我想应该和卫青的故事有关。你不是要和我作战吗,我们可是继承的大汉衣钵,当年我们横扫了你们的首都,现在当然也可以,等着吧,你们的首都必然会像当年的龙城一样,成为我们将军建功立业的垫脚石。这是大唐人骨子里的自信,即便现在战火已经到了长安,他们都毫不怀疑必将横扫敌军,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第三联,自然是写战争了。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兵刃相向血肉横飞的战争场景,而是借用艰苦的自然环境描写战场的残酷。由于是在北方边境开战,雪已经下了,雪色让军旗的图案都黯淡了不少,说明雪中也有了血污,暗写战争的惨烈。这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则是风声呼啸,时而夹杂着战鼓的声音。想想大风雪中,走路都很困难,更何况还要在战场上以命相搏!即便如此,战士们都没有害怕,没有后退,而是前进!战鼓自古就是前进的号角,响起了战鼓声,说明部队在冲锋,在进攻。杨炯是文人,虽然从军了,不知道有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有没有亲临过战场,哪怕只是在战场边的营帐里。不过,哪怕诗中的场景只是他的想象,也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我们的战士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他们面对着敌人的屠刀,面对着残酷的环境,都毫不退缩,他们的头脑中只有一个信念:抵抗侵略,战胜敌人,保卫中华的万里山河。读到这句诗,会让人不自禁想到长津湖,同样的冰天雪地,同样的非战斗减员,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却是一脉相传,让强大的敌人为之胆寒。
   第四联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也是中国人投笔从戎的宣言。百夫长,就是管理一百个人的低级武官,大概相当于如今的排长。不知道是不是受这句话的启示,现今我们的兵役制度就规定,普通大学生从预备役转入现役后就是排长,经过军事训练的军校生是连长。杨炯宣告,宁可做一名百夫长,都不要做书生。书生是秀才,秀才遇到兵是有理也说不清的,更何况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再会子曰诗云也劝不跑敌人,骂敌人不知礼义廉耻骂得再漂亮敌人也根本不在乎,诸葛亮骂死敌人是演义虚构当不得真。唯一的途径,就是进入军队,带领士兵们和敌人进行搏斗,赶跑敌人乃至消灭敌人。投笔从戎是无奈,也是豪情。
   大唐的杨炯距我们已经超过千年,他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时候的战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就在不到百年之前,我们民族确实经历过比诗中更残酷的场景。诗中的长安受到了战争威胁,我们民国的首都南京可是实实在在的被敌人占领了;诗中我们还包围了敌人,民国时我们是龟缩于西南半壁。然而,中国人血脉中的血性是相同的,我们虽然有汉奸,有顺民,但更多的中国人还是感到不平,走向了抗日的前方,站在了赴死的疆场。那个时候的知识青年,很多直接拿起了枪,哪怕就是做一个普通士兵,都丝毫没有退缩。我们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句著名的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那比杨炯的诗壮烈多了。当是时,中华大地,每寸山河都有抗日战士的鲜血,每一个青年都自觉拿起了武器。确实,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何止青年,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包括国内的妇孺和海外的华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华民族如果都没了,每一个华人自然都成了待宰的羔羊。经历过抗日战争那段苦难而又辉煌的经历,再来读杨炯的这首诗,就会发现深藏在中国人血脉之中的血性:在面对危难之时,我们永不退缩,永不屈服。
   古风一首,记抗日战争那段悲苦岁月:秋月风正嚎,倭寇铁蹄嚣,中原皆战火,大地抖枪炮。中华逢劫难,民众血肉漂。国危思良将,家亡想英豪,十万青年兵,草履加长矛。甘将热血洒,不使长城摇。百团齐作战,平型伏击妙,血浸台儿庄,马嘶百灵庙。决战在武汉,英魂守中条,长沙岿然立,天炉熔倭刀。常德有虎贲,昆仑战旗飘,滇缅车轮转,驼峰飞机高。远征扬威名,腾冲献垂髫,芷江终受降,江河静波涛。东京审判日,贼酋将首枭。煌煌大中华,千年永不倒。悲哉屈辱史,不改国运昭。
   (原创首发)

共 23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这篇赏析,开篇点题,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充满血性的战歌,烽火已经到了首都,奋起反抗是国人的第一反应,用卫青的故事激励国人抗敌。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士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敌人发起进攻,号召全国的年轻人们弃笔从戎,在战场上和敌人一绝生死才是英雄。自古以来,中国人铁骨铮铮,8年抗战的悲壮豪情再一次见证了国人的血性。文末用抗日战争的经历,回应了篇首国人的血性终于迎来正义,赏析全文文笔细腻,读了让人热血沸腾。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坝上萱草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10-27 20:35:23
  感谢吴老师赐稿征文,期待吴老师更多精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