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红】儿时灯火暖到今(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红】儿时灯火暖到今(散文)


作者:王明见 布衣,26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4发表时间:2025-10-28 13:42:03
摘要:这篇散文以诗意的笔触,深情回望了作者王明见儿时在豫东商水王岗村的元宵记忆。文章透过“扎灯笼”这一核心场景,生动刻画了父亲灵巧编织的不只是灯笼,更是对家庭美满的期盼;母亲熬制的浆糊与兄姊糊上的彩纸,则凝聚了全家协作的温情。从简易的“豁灯”到华美的龙灯,从一碗甜糯的汤圆到彻夜的锣鼓喧天,作者笔下的每个细节都跃动着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节庆的炽热。这盏由亲情、乡情与年俗点燃的童年灯火,不仅驱散了昔日的严寒,其温暖更穿越岁月,至今仍在他心头闪烁,成为对抗时光流逝的永恒慰藉与精神故乡。

风吹百家瑞雪飘,乡村儿女闹元宵。
   彩灯照夜驱寒尽,一碗汤圆暖万宵。
   烛花溅落心头醉,爆竹声里岁月遥。
   最是童年元夕味,至今梦里尚缥缈。
   我的老家是豫东大平原河南商水一个背靠沙河的小村庄——王岗村,回想小时候过年挑灯笼闹元宵那些趣事,心头就好像有一团火在燃烧,那些乡情亲情年味儿美味儿至今都是最温暖的记忆。
   记忆中正月十五前后往往天还没黑透,村南村北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挂起了或华美或简易的红灯笼,最不济的也要在门口燃上一对儿红蜡烛,那些灯火就像一串串熟透的柿子,在暮色中轻轻摇晃,香甜的元宵味儿伴随着最后一丝年味儿弥漫在千家万户。
   最欢喜最忙活的是村里那些比我大上几岁的哥哥们,由于那时候普遍贫穷,能挑起华贵彩灯的毕竟是少数人,他们大多数人玩耍的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最简易的“豁灯”,就是用白菜或者萝卜根儿挖个坑,里面塞些破布棉花之类的东西,倒上点儿煤油柴油,点亮后用一根长棍儿高高挑起,为的就是比赛谁挑的最高!谁的“豁灯”最亮!他们的热情呀,能把寒冷的元宵节点缀得长长一年都是暖暖的!
   每年元宵节心灵手巧的父亲都是最受欢迎的人:一大早,他就带领我们兄妹几个在自家院子里摆开阵势扎灯笼,金黄的高粱茎竿(我们豫东地区称为粟黍葶子)在他灵巧的手指间翻飞,发出“窸窸窣窣”的轻响。我们蹲在一旁,看着父亲将粟黍葶子扎成一个个或圆或方的骨架。他的动作很慢,但这些葶子在他手中却像有了生命一般有了灵动的韵味,有的像彩楼、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灵猴,有的像蜻蜓……冬天的阳光透过光秃的枝桠洒下来,在他布满生活沧桑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全神贯注,仿佛不是在扎灯笼,而是在用妙手编织一段段韵味悠长的舞蹈,编织对儿女对家庭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辛苦了一个年末做军帽补贴家用的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也来了,手里端着刚熬好的浆糊。哥哥姐姐们手中拿着红、黄、绿、蓝……各种色彩的纸张,花花绿绿的彩纸在院子里铺开,像一片片彩色的云。父亲负责裁剪,母亲与姐姐则小心翼翼地将彩纸糊在灯笼骨架上。
   “要糊得平整,不能有褶皱。”父亲在一旁指点,“扎灯笼就像过日子,方的要端端正正,圆的要和和美美,跟人一样要讲究个精气神。”
   灯笼扎好后,父亲用毛笔蘸了墨,在灯笼上写下“五谷丰登”“瑞雪丰年”等,再用彩笔画上几串饱满的稻穗之类吉祥物,我们兄妹几个就有了全世界最亮眼的灯笼,晚上提着这样的灯笼在街上转一圈,收获无数的羡慕与惊叹,那就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候!
   到了夜晚,一村的人都出来了:村里的男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挑着“豁灯”飞跑,在人群里往来穿梭;女孩们穿着新做的花棉袄,兜里揣着娘给的两块糖,跟着哥哥们满村子跑着笑着。各式各样的灯笼争奇斗艳:纸糊的兔子灯喜气盈盈;竹篾扎的莲花灯春意盎然;萝卜挖空做的简易灯恨不得举到天上去……灯光摇曳,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巷子里追逐嬉戏,他们的欢笑声在天地间回荡。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说着吉祥话,盼着来年风调雨顺。
   寒风掠过树梢,灯笼轻轻摇晃,烛光在彩纸上流转,将我手中“五谷丰登”四个字映得格外明亮。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飘来阵阵腊肉的香气。我知道,元宵节年味渐淡,但春天已经不远了。我手中糊着红纸的灯笼,里头点着的蜡烛在暮色里一晃一晃的,像火热跳动的心。
   月亮升起来了,圆圆的,像个大银盘。月光、雪光和灯光交织在一起,月光雪光交相辉映,把村子照得通明。远处传来锣鼓声,是邻村(其实就是隔壁的新庄村)的龙灯队来了,他们穿着彩衣,踩着高跷,在月光下扭着、跳着向我们走来。
   “闪开闪开,把场子腾出来!”不知谁喊了一声,人群自动让出一条道。只见四个壮汉抬着一盏巨大的龙灯走来,龙身足有十丈长,通体金黄,鳞片在烛光下闪闪发亮。龙眼是用玻璃珠做的,在夜色中泛着幽幽的光。
   锣鼓声突然响起,龙灯活了!它随着鼓点上下翻飞,时而昂首向天,时而俯身探地。举灯的汉子们赤着膀子,在寒风中舞得满头大汗。龙灯所到之处,鞭炮声此起彼伏,硝烟裹着人们的欢笑声,在月光下久久不散。
   我看得入了神,手里的灯笼不知不觉歪了,蜡烛的火苗舔着了纸,灯笼烧了起来。我心疼得直掉泪,却听见父亲笑着说:“烧了好,烧了好,这叫‘火烧去年的霉运,迎来火热的前程’!”听了这话我才破涕为笑。
   夜深了,火把渐渐熄了,灯笼也一盏接一盏地暗下去。只有天上的月亮还亮着,静静地照着王岗这个刚刚热闹过的古老村庄。依依不舍钻进被窝,我心里只有一个念想:等明年元宵节,还要让父亲给我扎个更大更美的灯笼。
   如今又到元宵节,吃了一口汤圆,那糯米的软糯,芝麻的香甜与儿时红薯红糖做的“汤圆”相比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少的是母亲手上的温度,少的是父亲专注的眼神,少的是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那再也回不去的元宵夜!
  

共 19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场景鲜活,聚焦扎灯笼、闹元宵、舞龙灯等核心场景,通过“粟黍葶子扎骨架”“萝卜豁灯比拼”“十丈龙灯飞舞”等细节,还原了乡村元宵的质朴热闹。亲情贯穿始终,以父亲扎灯笼的巧思与教诲、母亲熬制浆糊的温情、家人协作糊灯的画面为核心,将亲情与“过日子要端正和美”的生活哲理融入年味。乡愁真挚动人,通过今昔汤圆味道的对比,点出成年后对童年时光、家人陪伴的眷恋,让“再也回不去的元宵夜”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落点。文章语言质朴流畅,以诗开篇、以情收尾,灯火、年味、亲情交织,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元宵忆旧图,引发共鸣,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公效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公效梅        2025-10-28 13:57:54
  本文以元宵节为情感题材,围绕豫东乡村王岗村的童年元宵节记忆展开,情节叙述细腻,语言朴实真挚。此文值得一读。问候作者,创作愉快。欢迎此稿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回复1 楼        文友:王明见        2025-10-29 08:36:22
  谢谢公效梅老师的点评,这是元宵节前写的一篇散文,近日修改后才定稿,谢谢老师的鼓励!
2 楼        文友:老百        2025-10-28 14:17:22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王明见        2025-10-29 08:37:38
  谢谢社长,感谢江山为我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