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散文)


作者:一杯白水 童生,83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6发表时间:2025-10-29 16:28:47

我的父亲武子成,是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民。因家庭贫寒,只上过四年小学,谈不上有什么文字功底,但他却对写稿痴迷了半生。四处投稿的结果是:稿子没登上几篇,却结识了一些编辑朋友。下面我记述的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一、记者曾来我的家
   1955年,那正是农村合作化的高潮时期。正为合作化运动冲锋陷阵的父亲,被人撤销了生产队长的职务。满腔的愤懑和失落感无处发泄,他便用那双粗手拿起了笔。这大概就是他开始学习写作的起因吧。
   也不知投出了多少石沉大海的稿子,直到整整两年之后,突然在《吉林农民报》1957年12月27日第一版的右下角,刊登了他写的小评论《干夹脖──替毛驴诉诉冤苦》。从那以后,他的稿子一篇接一篇地见报,他的劲头也一天比一天足。我的姐姐成了父亲的“通讯员”,每隔几天就要跑一趟榆树台镇邮局。榆树台镇离我家足足二十里,风雪无阻,每次我姐姐都走得满头沁汗。有一次,父亲领着我,亲自去了榆树台镇。走到半路,迎面遇上了一个穿着蓝大衣的高个子年轻人。他问去刘家机房屯怎么走,又问认不认识一个叫武子成的人。我父亲给他指了路,并问他找武子成干什么。那人说:我是报社的记者,特来采访他。我在旁边忍不住叫了起来:“他就在你的面前,就是我爹呀!”直到现在我还想:那天咋就那么巧呢?
   我们仍然去榆树台镇,让记者自己找我们家。父亲在邮局支取了稿费,在镇里买了些东西。回到家里时,记者已经坐在我家的炕上了。
   记者叫周志华,当年二十九岁。他那次下乡来访是政治任务,缘起就是我父亲那篇《干夹脖》的稿子。据说是被哪位领导从废稿堆里发现了,排在了第一版上,因此负责我们县来稿的那位编辑受到了批评。周志华此行就是奉命搜集那位编辑压稿的证据。这正是全国反右时期,我父亲没有提供,使周叔叔白跑了一趟。可惜,我也不知道那位被查的编辑是谁,后来受了什么处分没有。但是周叔叔此行对我父亲的写作,却是大有裨益的。那时候,我父亲虽然发了很多稿子了,并且已经引起了报社的注意;但是他连分段起行都不会,更不知道还有小说散文通讯报道这些体裁分类,夸张比喻拟人状物这些修饰手法,以及详说略写可虚可实等等写作要求。是周叔叔当了父亲的启蒙老师,从头学起的。
   那时候,农村特别贫穷落后,生活条件极差。我们家是一座破败的土草房,屋里很冷,四壁沾着厚厚的白霜。白天,父亲领着周叔叔出去采风调查,晚上,两人各写各的东西。周叔叔坐在炕上,围着一条破被,饭桌上点支蜡──蜡也是周叔叔自带的;父亲坐在靠北墙的地桌旁,桌上一盏煤油灯,两人都被冻得咝咝哈哈的。周叔叔曾写了一首诗,描述当时的情景:夜守孤灯靠霜墙,脚似猫咬背冰凉,提笔写了几行字,呲牙咧嘴绕屋堂。
   周叔叔在我家住了半个多月才走。这些天,只有一顿荞麦面面条算是最好的伙食了,其余全是苞米面饼子,菜是缺油少料的土豆白菜。走的那天,父亲陪着周叔叔走了二十里地,到达榆树台镇车站,看着他乘上了长途客车。
   从那以后,《吉林日报》社又有好多编辑记者与父亲有过交往,如黎瑞来、于庆云、张桂荣、刘文汉等,他们都为提高父亲的写作水平付出了心血。在此,我以一个后人的身份,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二、我认识了电台编辑梁玉文
   1986年冬的一天,大队的通讯员交给我一封寄给我父亲的信。那时候我父亲已经去世,来信只好由我拆开了。信封上印着:四平广播电视局;里面只有一页稿纸,下面的署名是:文学百花园编辑•梁玉文•86•11•11日。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总爱写点小稿四处邮,年头多了,和各行编辑都很熟,所以总能收到一些编辑亲手写的信。这与那打印好的只须填一个收件人名字的退稿信相比,要多含很多真情。然而这一封却不是退稿信,信中写道:
  
   尊敬的武大爷您好:
   在梨树与您见一面之后,我被您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在您过去的来稿中翻了又翻。上一次给您播出了《邮电局里的文明人》并加了按语,不知您听到没有?这周又给您上了那篇小说《少写了一个猫字的报道》。播出的时间是……。
   望您收听,欢迎您来稿。
  
   看了这封信,我真不禁感慨唏嘘。平心而论,我父亲的稿子并不那么上乘;但由于他年岁大文化低而又不气馁的精神使很多编辑为他开了后门,因而使他在文学道路上一直走到最后。信中所说的在梨树见的一面,是1986年9月22日梨树县文联召开的小说创作会议,那是我父亲的最后一次出门亮相。诚如梁老师后来给我来信中说的那样:“说来也巧,在梨树文联搞的小说表奖会上,我特意看望了他老人家,今天想来真是幸运。”作为儿子,我也为父亲在临终前又多结识了一位文艺界朋友而替他欣慰。我立即给梁老师回了信,报告了我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
   不久,我就接到了梁老师11月27日写给我的信:
  
   读了您的来信,我的心情很不平静。真没想到,我所崇拜的武大爷竟走得这样匆匆。他再也听不到看不到自己的作品得以发表了,再也看不到我给他写的那封信了。每当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出于感情冲动,梁老师在信中约我写一篇《我的父亲》,欲在电台播出;并邀请我去四平电台做客。
   我再次为梁老师的真诚所感动,复了一封长信,概略地介绍了我的父亲。这封信,在十五年后,修补成了《忆我父亲文学路》一文,发表在《梨树报》2002年3月21日713期的文艺版上。而在当时,我对梁老师写道:我只能以私人通信的方式增加一些您对我父亲的了解;而在电台上为我父亲树碑立传,他似乎还不够资格。梁老师来信称我“这种为电台负责的精神真可贵”。
   转年3月份,我公差四平,到电台去见梁老师。见了面才知道:我所崇拜的并且通了多次信的知心朋友,竟是一位年轻女子。
  

共 23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深情记述了农民父亲武子成半生痴迷写作的感人故事。尽管只上过四年小学,却凭着一股韧劲坚持写作投稿,虽然作品数量有限,却因这份执着结识了许多编辑朋友。文中特别回忆了两位编辑:1957 年,报社记者周志华在反右时期来访,不仅没有为难父亲,反而成为他的写作启蒙老师;1986 年,电台编辑梁玉文在父亲去世后仍写信鼓励,甚至约稿纪念。故事感人至深,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以及编辑们的人文关怀。文字朴实真挚,细节生动,如周志华在寒冷土屋中与父亲共同写作的场景,梁玉文得知父亲去世讯后的惋惜,都令人动容。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的写作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普通人在逆境中对精神追求的坚持。整篇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朴实的叙述和生动的细节,勾勒出一个执着追梦的农民形象。这种真实感和情感力量,远比任何技巧都更能打动人心。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 "文学路",重要的是那份永不放弃的热爱与坚持。力荐文友共同欣赏!【编辑:梦中楼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5-10-29 16:30:07
  故事中两位编辑的形象尤为温暖。周志华在政治高压下坚守人文关怀,梁玉文在作者身后仍传递温暖,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文学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这份跨越职业、年龄、地位的真挚情谊,正是文学世界最动人的风景。
回复1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25-10-29 17:38:03
  谢谢老师用稿!谢谢老师的深透点评!谢谢!
2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5-10-29 16:30:46
  欣赏佳作!问好!
3 楼        文友:老百        2025-10-30 13:14:04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25-10-30 13:23:53
  谢谢社长!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