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微型小说 >> 【春秋】乡下见闻之一二

编辑推荐 【春秋】乡下见闻之一二


作者:寸心知 白丁,3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发表时间:2025-10-29 19:16:39


   沿着小河堤继续前行。
   一路上没有几个人。路旁的空地被利用得很好,种满了蔬菜,夏天的瓜果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偶尔有一根丝瓜藤悬在电线上,枯枝败叶,在风中左摇右摆。几个枯萎的丝瓜瑟瑟发抖,被主人无情地抛弃了。大行其道的是冬天的主角,萝卜白菜、菠菜芫荽、排菜大蒜之类,都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
   家禽很活跃,鸡鸭成群,都是圈养的,村里、路上干干净净,也没有臭气熏天。每家每户都配有垃圾桶,再也见不到乱扔乱吐乱涂乱画的恶心现象了。牯子记得刚调回来的时候,县城单位办公室里,可是另一番景象,让人久久不忘、难以释怀:地板上总有扫不净的烟蒂、纸屑、果壳特别是痰迹。最令人作呕的是有的人习以为常,张口就吐,还把皮鞋踩在浓痰上反复搓揉,留下一道烙印般的痕迹。牯子不禁深深感慨:现在不光是城里,连乡村都讲究起来了,有垃圾桶,有垃圾车,经常清洗,经常检查,动辄讲一通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牯子很欣慰。
   路旁都是钢筋水泥砖砌楼房。一户人家大门敞开,一个大爷坐在门边,正戴着老花眼镜看“通书(日历)”。牯子走近打个招呼:“您好!”大爷抬起头,取下眼镜,和气地回应:“哦,你好。”他眯缝着眼打量牯子:“后生,你不是我们本地人吧?来,坐一会。”牯子搬过椅子,坐了上去,说:“怎么说呢,又是又不是。”大爷来了兴趣,问:“什么是‘又是又不是’?”牯子解释:“大爷,是这样的,我家原来是福源的,现在是在县城,所以又是又不是。”大爷好像明白了,追问:“你家原来在福源哪个屋场?”“大地坪。”“哦,我知道,那是大屋场嘛,就紧邻菊花屋场,是吧?”牯子说:“对,就是。”大爷问:“你怎么走了?”
   牯子说:“这就说来话长了。当年我在福源学校教民办,后来在你们柳林办片办初中,我还在你们学校教了一个月书呢。”
   大爷说:“是吗?失敬了,原来你是老师。”
   牯子打开了话匣子:“那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夏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搞了好几年,最后调回了我们县,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到退休。现在就闲了,回来看看。”
   大爷惊讶:“你考上了夏州大学,了不得呀,名牌大学!那就是从那时起就离开了福源,四十几年了呀。”
   牯子说:“是啊,几十年了,老了。刚才您叫我后生,惭愧,我都七十多了。敢问您高寿?”
   大爷回答:“八十多了。在我眼里,你还是后生呢。”
   牯子接话:“也是。”
   大爷继续问:“你家老人是?”
   “医生,德老子。李德盛,您认识?”
   大爷说:“哦,原来是李医师,当然认识。你父亲真是好人啦,这山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不怕早不怕夜,长年累月给人看病,救了多少人啊!有时还自掏腰包帮人买药治病,活菩萨呀!”老人很伤感。
   牯子也想念起父亲了,默默无言。
   参观过老人那栋相当豪华的独栋别墅,牯子心里五味杂陈。这样好的房子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算是天上人间了。可现在房子虽好,摆设虽然很现代,然而住着的是两个耄耋老人,好在他们生活还能自理,大爷无所事事,成天抱着本老黄历研读,是为了什么?牯子觉得他应该是百无聊赖,纯粹是打发时光。大娘呢,也是一大把年纪,中过风,走路一瘸一拐的,很不方便。都是风烛残年,必须相互扶持,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问到子女,老两口不约而同地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出去了,在东莞打工,能挣不少钱,经常寄钱给我们,算孝顺啊。”牯子从他们自豪的神情里却读到了无奈与孤独。
   大娘接着说:“儿女们也不容易啊,在家作田,打粮食,吃饭是没问题。问题是作田种土不赚钱,如今过日子没钱可不行。他们年轻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没办法,只能离乡背井出去打工赚钱。子女也不想长年累月、千里迢迢在外面过日子,也挂念老人,但思来想去,还是得走。多少年了,总是过年回个家。我们要那么多钱也是‘和尚捡到篦子——没用’,又不能说出来,怕他们伤心。我们两个老的,成天坐在家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要干的干不了,孤独无依,难过呢。俗话说,屋要人撑,人要饭撑。如果我们撑不住了,房子再好也没用处。你说是吧。哎哎哎!”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牯子看着眼前两个可怜巴巴的老人,与豪华新潮的房子形成强烈反差,不禁深有同感。只能低着头安慰几句,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出去。
   一段距离后,另一栋房子的墙面砖上,一张不大的红纸映入眼帘,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字:“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念一遍,安眠善睡到天光。”牯子知道,这是福林一带的老传统,治小孩闹夜的,迷信色彩很浓,但人们相信。小孩子晚上哭闹,不睡觉,让大人不胜其烦,没别的办法治疗,肯定会病急乱投医,祭出最后一招,就是用红纸写上上述语句,贴在人来人往的路边,路人念了,小孩子就不药而愈,不吵闹了,问题乃迎刃而解。据说这病打针吃药没用,贴了这个玩意就好了。牯子不相信,曾问过成叔。成叔则不容置疑地告诉牯子:“千真万确,我在福源碰到多少个闹夜的小孩子,请郎中治不好,我要他们写了贴了,就立竿见影,无病无灾了。”牯子还是半信半疑,成叔不高兴了,马上举出一大串名字,让牯子去核实。结果大多数母亲都肯定是真的,有的虽不那么肯定,也说没用其他法子,孩子就好了,那就应该是成叔的法子奏效了。牯子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只好作罢。
   记得成叔还说,这不是迷信,至于是不是科学,他说不清,反正能治好病就行:“我一辈子治好了多少夜啼郎,算不清了。我还摸米,效果也好。”牯子来了兴趣,问成叔:“摸米是怎么回事?”成叔就娓娓道来:“小孩子在外面玩,一不小心就可能撞上煞、撞上邪,就会生病,打针吃药不管用。请我摸米,我请请师父,对着米念咒语、画符、写佛字,然后把米用手帕包好,悄悄放在孩子枕头下枕着睡,赶走了阴煞邪气,就脱体全安了。摸米就有这么灵!”牯子愕然。
   成叔接下来说:“不仅如此,我们农村不是常有人生疮生疖子甚至生疔疮吗,以前医疗条件差,去医院不容易,就可以‘寄’,把这个疮、疔、疖子‘寄’到一棵树上,这些东西就会穿,‘疮穿好一半’,慢慢就完全好了。”成叔说的活灵活现,牯子有些不屑一顾,但他知道,这些迷信习俗是多少年来福林地方的传统,相沿成习,最好不予置评。
   时至如今,成叔早已撒手人寰,但这种习俗还是颇有市场。至于接班人,就是福林人常说的“犁辕未断,窍木先生”,总是‘班班辈,辈辈班’,绵延不绝。不信,看看县委会院子里小孩子有小毛病就请人摸米做法事、申媛还三番五次说十分灵验就知道了。
  
   柳林河边的一片水田,被兴农公司整体承包了。眼下正组织农业机械作业,要把原来不规则、面积小的农田改造成一片规整的大园田,便于机械耕作。不像过去搞人海战术,完全拼劳力、拼体力,如今人不多,农机多,效率却高多了。实际上,福林本身已经不能提供劳动力,他们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成了“农民工”。这个新词不知是哪一年谁突发奇想弄出来的,它把农民和工人曾经截然不同的概念糅合起来,成为一个颇具特色、嫁接起来的名词。对此,牯子是很佩服的。
   牯子认为,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农民工就没有现代化的城市。他们建设城市,却荒芜了农村。他们既不像传统意义上作田种土的农民,又不像拿着锤子、扳手的工人。他们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一走就是一整年。家中的老人、孩子翘首盼望,好在还有视频聊天,不然的话,一家齐聚、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也将荡然无存,牯子想到这些,不禁深深叹息。他想,根据哲学的观点,世界上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事物不可能只有一面,总有正面和反面,在正面相对的负面,就有不尽人意甚至消极的东西。外出打工何尝不是如此?这就是因为福林人常说的“远处好赚钱,近处好过年”吧。
   边走边想,牯子不觉来到了曾经教书的学校。看得出来,学校也经历了几起几落。原来一个福源村,就有几百个学生,大队多次想办法,在屋场里的大厅搬来搬去,到底难以为继,只好勒紧裤带新建了一个土砖学校,总算把师生们安顿下来了。慢慢的,占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上学,学生人数锐减,撤教学点、撤校蔚然成风,福源学校剩下的最后一个老师也悄然离去,整个福林村只保留了柳林学校。原各大队的孩子都集中到此学习,柳林学校数度更名,小学高年级更是并到了原来的公社中学。牯子任教的学校已经人去楼空,没有了老师谆谆教诲和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只剩下几栋教学楼,还改成了健康食品厂,宿舍楼住满了食品厂的员工。一阵阵糅合了各种香料、佐料、添加剂、保鲜剂的浓烈气味扑面而来,牯子忍不住打了几个喷嚏,惊动了工厂的门卫。
   门卫身着显得油腻的保安服走了出来,对牯子高声大叫:“干什么的?快走!”牯子心里不舒服,竟然少有的萌生出捉弄他一下的心思,于是轻蔑地一笑,装腔作势地说:“县里来的,市场监督局的,检查卫生!走吗?!”门卫瞬间换了一副嘴脸,满脸堆笑:“哦,对不起,是领导来视察,欢迎欢迎,请进!”牯子觉得恶心,什么人嘛,比川剧变脸还快。他看了看车间墙上红漆的大字标语:“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笑了笑说:“今天就看看环境,下次再深入检查,做好准备吧!”说罢扬长而去,只留下门卫一脸茫然、百思不得其解的窘态,傻傻地站在原地,呆若木鸡。
   牯子走了。他脑海里却油然涌出毛主席的诗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没错,真是换了人间,旧貌变新颜。可总有些不尽人意,有些失落,有些遗憾,有些惆怅……
   这到底是怎么啦?
  

共 37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将现在农村面貌都写了出来,虽然是几个片段,但各个片段都是现在农村的真实情况:原来的农民全部都固定在农田里,农耕生产,可以用“人海战”相容。因为全部的人工生产,不用足人工就搞不了生产;农民只是田间的收入,好年成,也只能有口饭吃,想活络一点谈不上。现在农业上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广大农民只有少数人务农了,大多数都转业成其他行业的人,收入不完全是土地上了,生活环境自然地提高了。如果要了解如今的农民,请仔细阅读本文。谢谢作者。【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杨        2025-10-29 19:22:07
  作者您好!这篇文章具有现代与历史相接的内容,是很好的文章。我的《三农今昔》这本书的内容与之是相同的,就是“现在的农民都大规模转业了”。看了这篇文章,我感觉,我的《三农今昔》有了很好的佐证和真诚的支持者。
2 楼        文友:寸心知        2025-10-30 09:00:32
  谢谢编辑老师!事物难得十全十美,农村改革也一样。但是还得统筹兼顾,争取全面、科学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