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香】北方昆曲:太和清音
 【丁香·花香】北方昆曲:太和清音 
皖北太和,一泓颍水绕古城,这里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曲艺剧种——太和清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大鼓、琴书、二人转、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典型的北方说唱类曲艺,如同北方人的气质一样粗犷、豪放,而太和清音则不同,其曲调清雅、婉转悠扬,如同南方的昆曲一样,让聆听者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太和清音的创始人是一位高僧。据《清音筝谱·序》及《清音小史》载,元末颍州泉河南岸有一寺庙,清坛法师(又名玄坛法师)曾半世为官,晚年见元廷腐败,遂弃官皈依佛门,他博学广识,精通音律,性喜弦歌,善弹琴筝,出家后潜心研究,遂创作出一种音律悠扬、音韵清雅的曲歌——清音,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又著《清音谱筝》一卷,收录大小曲牌六十四个。
  
起初,清音由僧人在寺庙里传唱,百姓误以为吟诵经文之音,加上其独特韵律、高雅的文词不易传唱,清音成了名副其实的阳春白雪,而真正让清音走入民间的是一位儒师。明成化年间,一儒师寄宿寺院,谙清音之妙,遂潜心研习,学成回乡后,把清音演唱技艺传授他人,口口相传,世代相传,通清音者甚众。天启年间,颍州庄从善、张滂等皆为清音传唱高手。庄从善从友人处转抄《清音谱筝》,并为之作序。张滂更是痴迷于清音,据《张氏家谱》载,“公(张滂)嗜清音,终日弹唱。虽寒折胶,暑铄锡,而弦歌之声不辍。”
  
清乾嘉年间,清音由颍州传入颍上、太和、亳县及河南沈丘、鹿邑、新蔡、上蔡等地,清音班、清音社等一些民间清音组织相继成立。清音在传播过程中,在吸取传统戏曲题材和地方民歌(如淮词、凤阳歌等)腔调的基础上,清音艺人创作了《陈潘词》《琵琶词》《白蛇传》《三娘教子》等剧本,清音班社在业余农闲、喜庆节日期间演唱。
  
清末民初,阜阳、太和民间自发成立了“清音会”,入会者多为文人雅士。会友每隔十天半月轮流相约在某家客厅或庭院里,简单摆上桌子,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持坠胡、三弦、琵琶、古筝、月鼓、引馨、体盂等乐器,边弹奏边演唱,生旦净末,一人饰一角,或数角,不化妆,清唱,是典型的曲艺,演唱剧目如《全家福》《全家喜》《天官赐福》《昭君和番》《赏雪》等,题材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喜庆吉利和文戏唱段居多。韩让国、徐和昌、张彦之等知名清音艺人活跃在清音舞台上。
  
民国时期,清音一度盛行,尤以阜阳、太和两县为最。太和清音已故老艺人张俊明根据腔句数、起煞板、弦音等差异,把清音分为分南北两派,南派阜阳清音四句腔、小起板、小煞尾、弦低腔柔和,北派太和清音三句半腔、大起板、大煞尾、弦高腔调激昂,两派的煞板拖腔也稍有不同。南派以唱家刘作雨(师承徐和昌)、坠子演奏家张俊国(师承韩让国)为代表,北派以唱家李梓村、琵琶演奏家章雅林为代表,各具特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清音濒临失传的境地。在老一辈清音艺术家章雅林、张天庆、李梓村、孙荫甫、李相辰、尚兰馨等人坚持聚会相互切磋技艺、收徒传艺,太和清音有幸得以传承下来。
  
  
革新·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老艺人的传承下,太和清音重获新生。太和清音奏唱方式得以改革,一改过去坐唱、清唱为群众情有独钟的戏曲演唱,其受众面进一步扩大。1954年,太和县文化馆成立清音戏业余剧团。1958年,太和县率先在全国成立太和清音戏剧团。剧团招录一批文艺苗子,特聘章雅林、张天庆等知名老艺人教授唱腔,又请张静波、张克让等音乐老师创作出老声调、小生调、丑生调等十余种腔调,先后排演了《安安送米》、《三审刁刘氏》《追舟》等40余出传统剧目,在合肥、阜阳及周边市县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黄梅戏传承人方少池把太和清音的腔调融进了黄梅戏,令太和清音引以自豪的是,太和清音戏剧团在1959年和1960年,先后到阜阳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获得“此曲应从天上来”的高度赞誉。1962年5月,原太和县清音剧团李静华、刘维彬、高歌等,编印《清音戏唱腔集》,收集整理了新老艺人演唱的43篇传统和现代的太和清音戏谱。
  
太和清音在曲折中前进。因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一个县只能保留一个剧团,太和县只能忍痛割爱,1961年太和清音戏剧团裁撤为清音组,保留几名专职演员并入县梆剧团。文化大革命前夕,太和清音被视作“封、资、修”,遭到撤销。尽管如此,在县文化部门和老艺人的坚持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现实中取材,创作出短小精悍的太和清音剧目,如《一盏灯》、《夜练》、《一篮蜜桃一片情》《怀念周总理》等,获得省、地区等多项荣誉,其中《怀念周总理》由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影响广泛。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太和清音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在八十年代县文化馆成立的业余清音组活动的基础上,1994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太和清音研究会正式成立,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奠定基础。太和清音研究会在文庙每周组织开展演出活动,举办清音演唱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太和清音绽放新魅力。2006年,太和清音作为曲艺项目,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1月,太和清音艺人张洪奎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音代表性传承人。
  
  
新时代:太和清音新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太和清音艺人的守正创新下,太和清音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太和清音这一古老的曲艺项目得到有效传承,传统与现代并济,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3年占地500平方米的太和清音传承基地落成于太和县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今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2019年占地1200平方米的太和县文化馆太和清音传习所正式投入使用,2021年太和清音被认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目前,太和清音拥有2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音代表性传承人和2位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音代表性传承人,6位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音代表性传承人,清音学会会员100多名,涌现了张洪奎、谢树英、于飞、高虎等一批才艺双薪的清音艺术家,全县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太和清音传承传习队伍,太和清音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社区,传唱太和清音,传授演唱演奏技法,传播太和清音文化。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太和清音创作关注社会民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纳革命与现代题材,或把古典诗词、毛泽东诗词及当代歌词谱成太和清音唱段,或就地取材创作《十九大代表高思杰》《请君太和来观光》《雨花英烈》《总书记回信暖人心》等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太和清音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游戏积分:0
防御:
游戏积分:0
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