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十里沟记(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十里沟记(散文)


作者:掬泉 白丁,0.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3发表时间:2025-10-29 21:33:36
摘要:一座古村落的历史记忆。

沿太和沙颍河北岸堤坝,从太和县城出发,经旧县,过耿楼大闸,一路向西,坝上和坝下北侧,是两条蜿蜒的公路,沿着坝下的路即太和曾经的古驿道,过孔寨史老家、张庄,便来到了十里沟村的地界了。
   十里沟村因村中曾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沟——十里沟而得名。据明清时期《太和县志》记载:“十里沟,在县北二十五里,南通于沙河”。明隆庆年间,知县刘岕曾疏浚十五道沟,其中就有十里沟。说起十里沟,不得不说它的上游明、清、民国时期的聂家湖。查明万历二年《太和县疆域之图》,清顺治十六年、乾隆十七年《太和县总图》等图可知,聂家湖是上、中、下聂家湖的总称,三湖位于太和县西北四十五里至二十里之间,由上而下、由西向东连绵二十五里,当为太和县第一大湖。其中,上聂家湖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其水由流雁沟北流至南八丈河(即谷河上游),中聂家湖(又称蔡家庙湖)在县西北四十里,其水经流雁沟南流至沙河,下聂家湖(又名柳林湖)在县西北二十里,其水经税子铺,向南流至沙河。
   明代以来,十里沟一带,以十里沟命名的有十里沟集、十里沟铺、十里沟堡、十里沟寨、十里沟村等。十里沟集为明代古老集市,明万历二年《太和县志》:“十里沟集,在县北二十五里,今改为三庙集。”由此可知,早在万历二年以前十里沟集就已存在,且改称“三庙集”。铺,古为地方官方驿站别称,设铺司、铺兵、铺舍、铺马和铺道,主要负责公文传递和公文投递。十里沟铺位于太和县西北二十五里(按,明万历,清顺治、乾隆《太和县志》记十里沟在县西北一十五里;乾隆《颍州府志》则记十里沟在县西北二十里。查明清太和县志,税子铺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从县前铺到旧县铺已有八里,旧县铺西至十里沟铺十五里,十里沟铺至税子铺十里,故十里沟铺当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明初设立,为太和县十六铺之一,设铺司一名,铺兵四名。民国初期实行区堡制,太和县划分九区九十七堡,其中第五区有十里沟堡,十里沟集。民国时期兵荒马乱,为防范匪患的侵扰,当地人民还修建了十里沟寨,至今部分寨海子遗址依然清晰可见。历史上,十里沟村先后隶属于第五区十里沟堡、旧县区、税镇镇,十里沟渐渐干涸被垫平,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蜿蜒的沥青路,但十里沟的村名一直未变。
   在近现代历史上,十里沟留下了革命的印记,留下了李绳祖等老一辈革命人物的足迹。
   土地革命战争,十里沟是西北区革命活动的重点区域。1931年10月,时任中共太和西北区委委员的李绳祖,回到家乡主持党支部工作,组织发动农民协会和赤卫队,在十里沟、张大庄开展均粮斗争。1932年4月19日太和四一九起义爆发时,李绳祖带领十里沟农民赤卫队赶往太和城外,准备与城内起义的同志们里应外合,进攻太和城。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略政策转变,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太和革命力量大部分转移到涡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李绳祖和史逸亭、耿海臣在十里沟村秘密成立十里沟党支部。在李绳祖的领导下,党支部坚持地下斗争,秘密发展党员、向涡北新四军输送革命青年、为新四军传递信件。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李绳祖两次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在狱中,敌人对其施以酷刑,他坚贞不屈,拖着浑身伤痛,与难友同敌人作斗争,展现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解放初,李绳祖将其革命经历写在笔记本里,形成了《狱中纪实》等多篇珍贵革命文献。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李绳祖之子李国辉将多年珍藏的《狱中纪实》等红色文献捐献给太和县档案馆,让红色记忆永久珍藏,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价值。
   太和民间有顺口溜云:“太和县的香椿头,税子铺的大码头,旧县集的毛毡条,楮皮纸出在十里沟。”此顺口溜提及十里沟的两样特产香椿头和楮皮纸。
   自古以来,太和县为黄泛区,黄水退去,留下了厚厚的淤泥。沙颍河、茨河、西淝河等河岸及周边湿润肥沃的沙土地,适宜香椿、樱桃、竹子等对水土条件要求高的植物生长。明清太和县志记载,县境产香椿。民国《太和县志》更是明确记载太和地产香椿盛况:“(椿)土产有俗名香椿、白椿、油椿,四境繁殖,惟东南名陶桥沿沙河岸及西北杨家寨等处十五里内。春初芽发,早采者贵,晚则质老味淡,尤以谷雨节前为佳。盐渍制成,经岁不腐,名曰椿芽,贩行远近各省,极擅名。”值得注意的是,杨家寨即十里沟杨寨,是名品黑油椿的生长地之一。2023年,十里沟村的中韩、东韩、徐张庄出产的黑油椿,品质优秀,被太和县列入“培优区域特色品种”,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加以保护。近年来,十里沟村把香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抓,全村香椿种植面积500亩,成立香椿种植合作社及公司,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电商”的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十里沟村还计划建设香椿文化体验园,让人们感受体验香椿文化魅力。
   楮树,又名构树,其特点是速生、环境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楮树一身都是宝,根、种子、汁液均可入药,树皮是造纸的绝佳材料。太和本土盛产楮树。据民国《太和县志》载:“楮,土产多。”造纸术是我国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楮皮纸,又名皮纸,因其质地薄、韧性强、可久存的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民国《太和县志》:“皮纸出于税子铺、旧县集,桑楮皮得沙河水清处漂制之,质绵薄而净,贩行邻县。”据1993年版《太和县志》载,十里沟造楮皮纸的历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村里老人传述,姜姓村民单传八代均会造楮皮纸。据了解,一些村民至今仍会这项古老的造纸技艺。十里沟楮皮纸手工造楮皮纸技艺较复杂,先后要经过选皮、浸泡、蒸煮、捶打、捞纸、压榨、晾制等几十道工序,所用工具有池子、石碾子、锅、石臼、纸帘等设施工具,从楮树皮到楮皮纸,前后历时半个多月。十里沟村制作的楮皮纸,以楮树皮为主其他杂树皮为辅的原料,生产出的皮纸较薄、偏柔、有韧劲,可制作油纸伞、扇子、糊斗笠、糊窗户等,具有广泛的用途,解放初期,外销阜阳、徐州、六安、汉口等周边及国内大中城市。近些年来,由于市场渐微等原因,十里沟楮皮纸制作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制作的楮皮纸在环保包装替代、文化创意等领域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相信不久的将来,十里沟的褚皮纸定会重出江湖,展新姿。
  

共 25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十里沟为棱镜,折射出中国乡村从农耕文明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轨迹。作者通过地理考据、历史钩沉与现实观察的三重奏,让一条干涸的古沟重新流淌出文明的光泽。当我们在文字中触摸寨海子的残垣、嗅闻黑油椿的清香、感知楮皮纸的韧性时,或许能重新发现:所谓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对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十里沟的时光褶皱里,藏着中国乡村最本真的生存智慧。主要亮点:1.语言特质:文言与白话的对话。文章语言呈现独特的古今对话特征:考据部分采用半文半白的方志体,如“其水经流雁沟南流至沙河”;叙事部分则运用现代口语,如“一上午光景就把右脚底磨出泡”。这种语言张力在“太和县顺口溜”部分达到高潮,将“香椿头”“大码头”等俚语与方志文献并置,形成民间智慧与官方记录的互文,使地域文化获得立体呈现。2.思想纵深: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文章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对文明延续性的思考。当十里沟从“古驿道”变为“沥青路”,从“楮皮纸作坊”转型为“香椿文化体验园”,这种变迁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文明基因的重新表达。作者通过“李绳祖革命足迹”与“乡村振兴”的对照,揭示出历史记忆对当代发展的滋养作用,使散文超越了地域书写的局限,升华为对文明传承规律的深刻洞察。3.情感共鸣:集体记忆的唤醒。文章通过“太和县顺口溜”“黑油椿培优”“楮皮纸非遗”等元素,构建了集体记忆的坐标系。当读者在“寨海子遗址”前驻足,在“石碾子”旁想象纸浆流动,在“香椿合作社”感受电商浪潮时,这些场景共同完成了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建构。这种私人叙事与集体记忆的交织,使文章具有了超越文本的社会价值。作品优秀,大力推荐。编辑:紫云朵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5-10-29 21:47:40
  欢迎老师再次投稿。文字优美,结构严谨,读来启迪深刻。佳作!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2 楼        文友:掬泉        2025-10-30 14:02:14
  谢谢编辑老师的编者按和评语!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