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乐观豁达,自适潇洒 ——赏析苏轼《赤壁怀古》偶感(随笔)
 《敏思》乐观豁达,自适潇洒 ——赏析苏轼《赤壁怀古》偶感(随笔) 
乐观豁达 自适潇洒
  
——赏析苏轼《赤壁怀古》偶感(随笔)
  
朱炳初
  
  
在我家客厅悬挂着一幅十多年前我临摹原北京军区老干部大学书法班老师孙有志老先生书写的《赤壁怀古》书法作品。我天天见着,随时欣赏着,那写景、咏史、抒情的宏阔境界、雄浑磅礴的豪迈气势,给人以撼魂荡魄之感,激越情感之气,让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乐活人生的态度,迎接诸多挑战,壮怀志向,留下可圈可点的足迹,不负故人之激励绝唱!
  
  
《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悲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气韵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开篇“大江东去”三句以长江奔流为时间意象,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赤壁乱石惊涛的壮景暗写古战场的惨烈,而“小乔初嫁”等细节突显周瑜英姿,与“早生华发”的自我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结尾“酹江月”以酒祭月,既是对历史英雄的追怀,也是与天地对话的精神突围。全词写景、咏史、抒情交融,将家国之思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此抒怀,将意象、历史、哲学、情感揉为一体,大气磅礴,一气呵成。“惊涛拍岸”,以拟声词强化画面感;“千堆雪”,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灰飞烟灭”四字浓缩战争结局,彰显语言张力。刻意混淆黄州赤鼻矶与三国赤壁的真实地理位置,借题发挥抒怀。“人生如梦”非消极感叹,而是对宦海沉浮的超越;月下酹酒的仪式感暗含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开篇的激昂到结尾的沉静,完成从历史悲慨到生命顿悟的情感闭环。真可谓千古绝唱。
  
从苏轼写《赤壁怀古》的背景可知,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借历史而抒怀;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乐观,乃是一种充满阳光的心态。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时鼓舞着你的事业进取精神、你的生活态度、你的人生希望。乐观的人生观,才是自然的人生观,真实的人生观。乐观的心态使人保持和洋溢出激情自信和活力。一个人的乐观程度往往在他成功的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乐观是最大的原动力。乐观和自信一样使我们更为顺利地走过人生的旅途。
  
人生就是由一连串苦恼和不幸的念珠组成的,只有达观的人,才能克服苦恼,战胜不幸,并以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世界,感悟人生,激越思维,给世人留下应该永记的世实,启人心智。苏轼就是个范例,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从政治舞台的中心跌落到人生低谷,内心愤懑、痛苦,但没有压垮自适潇洒的心境,泛游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这千古名赋。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新时代,可以说环境舒适、生活无忧,少有政治、待遇上的打击与不公,即使有些磕磕绊绊,那与古人相比,与战争年代的残酷艰苦而言,根本不值一提,理应精神振作,乐观奋发,给时代留下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业绩或足迹,这才对得起来世一场。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唯有乐观奋斗,才能不断茁壮成长成才,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
  
乐观,既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更是一种素质、一种智慧。只有乐观与希望,才能有助于我们生命的滋长,能够鞭策我们奋斗的意志,生出无比的力量。忧愁致百病,乐观怡天年。尤其我们离退休的古稀、耄耋老人,余年无几,生命已进入紧迫的倒计时,更应以积极态度,“应当赶紧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语)以抢救式的恣态与时间抗争,做着心仪的力所能及的事儿,追求高品位的快乐情趣,让生活有意义,使人生有价值,给生命添光彩!
  
(2025年10月27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9岁休干)
  
 游戏积分:0
防御:
游戏积分:0
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