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 】 中赤河畔同学情(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 】 中赤河畔同学情(散文)


作者:山水耕夫 举人,3373.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发表时间:2025-10-31 14:11:06
摘要:中赤河畔嫩绿的枫杨树,杉山岽下洁白的油茶花,还有教室旁缤纷的油桐花雨,曾经映照我们青春的容颜,绽放如花一般灿烂的笑靥。匆匆流逝的时光,宛如一条无形的丝带,将少年时光那分纯真而深厚的同学情谊紧紧缠绕,让我们的心灵在岁月长河中相互依偎,共同前行。这份深沉的记忆,化作岁月长河里那朵永不凋谢的浪花,带着坚韧与执着的力量,在我们的心中荡漾。   

(一)
   2024年8月28日,在武平县城豪华的中凯国际大酒店,一场别开生面、气氛融洽、情深谊长的高中毕业同学会正在隆重举行。在暑热渐消、七月流火的末夏时节,在金碧辉煌、宽敞轩昂的宴会大厅里,一群年届花甲、精神矍烁、面目慈祥、笑容可掬的男女,携带岁月的风霜,怀揣人生的淡定,抱持对于生活的热爱,散发醇厚温馨的气度,在这里热情致意,欢聚一堂。大家因缘际会,追今抚昔,彼此述怀,共叙友情,展示岁华厚重却青春依然的动人风采。
   他们是武平县中赤中学一九七九届的高中毕业班同学。在高中毕业分别45周年以后,满怀着对于成长印迹的深切缅怀,对于青春时光的深情追忆,对于同学友谊的深沉眷恋,又一次心灵感应,情谊融合,深情相邀,真诚赴约。大家异常高兴地聚集在一起,热情握手,互致问候,相互慰籍,共叙友情,回溯过去的岁月,憧憬未来的时光,给彼此一个心灵的慰籍,给未来一个真诚的祝福。尽管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头发,生活的痕迹写满了脸庞。然而,他们秉持一个深固不徙的初心,夙怀一腔坚贞执着的信念。自1999年毕业20周年之际,首次在母校中赤中学举办第一届同学会之后,接续以前一以贯之的做法,继承以往紧密联系的优良传统,分别利用毕业30周年、35周年、40周年,直至今次高中毕业45周年的机会,第五次举行如此隆重而热烈的同学集会。大家以衷情相顾、守望相依、协调一致的实际行动,创造一个和谐共济的欢乐场景,书写一段风华卓著的人生传奇。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次同学会是在6月16日家乡中赤镇刚刚发生自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极值的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许多同学及其亲属也未能幸免,经历了那个惊魂慑魄的恐怖之夜,陷入了房坍屋塌的窘迫境地,正在投入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情况下,经过征求意见,广泛协商,慎重抉择而举办的一次同学聚会。可以看见与会的一些同学,脸上还带着身心疲惫的风尘印迹,内心怀揣一腔伤怀悲悯的人生感受,需要用同学的温情和慰藉,化解心中的阴霾,抚慰内心的创伤,激励生活的热情,点燃未来的希望。因而,在经历这一场洪灾肆虐、劫后余生的重大变故之后,举办这次难得的高中同学聚会,更显出其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里,灯火辉煌,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瑞霭盈门,到处洋溢着兴高采烈、喜庆欢乐的气氛。来自四面八方、天南地北的同学欢聚在一起,带着不期而遇的惊喜,流露久别重逢的欢欣,面庞上挂满灿烂的笑容,眼睛里闪烁喜悦的光芒。伴随着同学们的互相问候,欢声笑语,大厅里悠然地飘荡起熟悉而优美的音乐。一首《青春圆舞曲》快乐的旋律,牵连起我们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激情的歌声,唤醒了我们浪漫的少年时光。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沧桑岁月,这些充满青春激情的校园歌曲,依然在我们心头浮泛起一阵阵激动的涟漪……
   上午10时,同学联谊会正式开始。在悠扬的乐曲声里,主持人张自贤同学高亢洪亮的开场白,充满浪漫情怀的主持词,拉开了同学会的序幕。他用精辟生动诗化的语言,描述了同学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说出了大家深藏于内心的肺腑之言,点燃了同学们心中澎湃的激情。接着,同学联谊会长陈生荣同学发表主题讲话,满怀深情地回顾美好的学生时代,追忆值得永远珍惜的青春岁月,怀念每一次同学会的快乐时光,期许未来依然能够时常相聚,共度美好的人生岁月。他一番知性而温馨的语言,恰如一缕缕和煦的春风荡漾,唤醒同学们对于青春和生命永恒的眷恋。紧接着,杨平等各位同学热情如火,踊跃发言,回忆过去,憧憬未来,共话友谊,感慨人生,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祝福,如同甘冽的清泉汩汩地流淌,润泽与子契阔彼此相知的心田。你看,酒店大楼前那一帧帧风景优美活力四射的合影照片里,留下了每一个人快乐微笑的容颜,是那样的端庄优雅,纯朴率真,风采依然。你听,歌厅里那一曲曲悠扬悦耳的动人歌声,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那样的情真意切,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拨动心弦。
   当午宴开始,中凯国际大酒店宴会厅里的氛围,更是进入了热情如火盛况空前的高潮。在欢声笑语鲜花美酒的映衬下,在激情碰撞觥筹交错的祝酒声中,大家热情相邀,共同举杯,对酒抒怀,相互祝愿,尽兴而饮,畅叙人生,借助一杯又一杯醇厚香甜的美酒,将无比深厚的同学情感尽情地加以渲染。我们深知人生只有轮回的四季,没有轮回的人生。为了四年同窗美好的回忆,为了今后无数次的相逢,为了今生末了的情缘,为了心中永远绽放的生命之花,让我们且行且珍惜,珍爱生命,感恩生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健康幸福快乐地生活。唯愿岁月不老,人生无悔,青春长驻,你我同在,友谊永存。
   我们1979届高中毕业的同学,是在当时特殊的年代里,因为人口生育高峰导致生源激增,县里各所完中无法容纳,只好将高中办学权限下放到各个初级中学,有幸在中赤中学完成高中学业的。中赤中学高中部仅仅存续了三年时间,总共培育了两届高中毕业生,除了我们七九届同学以外,前面还有七八届的学哥学姐。我们作为中赤中学第二届毕业的高中生,显然是绝无仅有的特殊存在,自有一番别样的风采。因为就学情况特殊,因而意蕴悠长,同学情深。自1999年高中毕业20周年之际,在母校中赤中学举办第一次同学联谊活动之后,延续传统,发扬光大,建立稳定的活动机制,开风气之先河,每五年举办一次大型的同学联谊活动,为社会各界所称道,被誉为同学联谊的典范,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
   今天,同学会现场亲切而热烈的氛围,牵动我们内心悠长而缠绵的情愫,勾起我们心中感动和温馨的回忆,将我们头脑中恣睢飘逸的思绪,带回到了风华正茂的青春年代,带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学生时光,带回到了坐落于美丽中赤河畔的母校……
  
   (二)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里,青山连绵、碧水环绕之中的中赤,曾经是一个经济落后、地理偏僻、人口稀少、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人文凋敝、泥古不化的荒蛮之地。因处于边陲地域,难免为人鄙薄,其治所和辖区数易其名,多有变迁,几无定所。由于地处荒山野岭,耽于山水之隔,远离通都大邑,即便县衙治所也甚为遥远,以致物化不备,人文不彰,寂寂无闻。因而固步自封,画地为牢,默然自守,向来被官僚牧民者所轻忽。在漫长的封建朝代,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除了抽丁纳税,征粮派款,中赤绝少有人问津。
   直至清朝末期以及民国年间,随着南粤沿海地区的全面开发,得以向毗邻的闽西武平强力辐射,以致能够开拓水路,通商往来,水运匡兴,交易日盛,终于迎来了中赤山区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的机遇。凭借这一条蜿蜒曲折、丰盈康阜的中赤河,中赤乡民们将本地出产的竹木斫运出山,捆扎成排,挥篙击水,中流泛波,唿啸而下,汇聚化龙溪,融入石窟河,奔向韩江流域。经过广东境内的长潭、蕉岭、浦滩、白渡、三河坝,直达沿海地区的潮州汕头。通过竹木市场交易,赚取真金白银,得到丰厚的利益回报,较好地利用优势资源,盘活当地经济,滋养一方民众,使中赤地区的黎民百姓顷间富庶起来。自此而始,中赤人经历时光流转、物换星移的社会变迁,方才见识大山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在万分震惊之余,开始接受当代先进思想的渗透,承应现代文明的熏陶,心胸逐渐变得开明通透起来。
   然而,由于中赤地处边陲,穷乡僻壤,远离府、州、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异常落后,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陷于末位。以致文教不兴,人才匮乏,乡民蒙昧,官宦难求,文脉孱弱,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荒漠。因此,即使翻遍《汀州府志》《临汀志》《武平县志》等各种古代历史典籍,查阅卷帙浩繁的文史资料,也鲜少看到有关中赤文化教育发展状况的相关记载,更难发现有关中赤籍人士通过历代科举考试,取得秀才、举人、进士及第功名,被朝廷拔擢为朝廷命官之类的荣耀记录。同时,纵观中赤乡村的地域范围之内,绝少存在学宫、塾馆、书院、藏书楼、文庙、别院、碑刻、石经之类的历史文化遗迹。唯有几处现存的祠堂、牌楼、庙宇、石桥之类的建筑遗址,亦属凤毛麟角,吉光片羽,少之又少,几无踪影,勉强可以佐证中赤以往那些斑驳而且遥远的历史。
   如此这般的境况,实在让人大失所望,内心深感愧疚和痛惜。可以想见,这些可以体现一个地方文化底蕴和教育发展程度,可以反映一个地方尊师重教风尚和文化教育水平,可以了解古代的教育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设施,竟然遗失不存,终付阙如,无迹可寻,杳无踪影,足以说明中赤历史文化的严重落后程度。有鉴于此,足以警醒新时代的中赤人,认识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国家强的基本道理,关注人文,尊师重教,耕读传家,崇文尚德,投身文化事业建设,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不要让先人的遗憾延续。
   根据有关资料证实,从宋、明、清朝代以降,客家先民逐水而居,陆续迁徙到中赤乡村安顿下来。在前后数百年的时间里,除了个别地主乡绅开设的私塾,延请塾师教授自家子弟以外,没有兴办一座比较象样的学宫和书院。直至民国初期,中赤村刘姓在万成荫桥头创办“向明学校”,学子主要招收刘姓子弟。该村的童姓在本村碑楼下创办“安兰学校”,学子主要招收童姓子弟。建国初期,这两所学校合并为“武平县东北区万成中心学校”。而上赤村的张姓和陈姓两大宗族,分别在上赤溪河的南北岸创办了两所小学,主要吸收本姓的子弟上学,在建国初期合并为“上赤小学”,校址设在原溪南学校旧址。其他各个村落可能因人口较少,生源不足,除了延办私塾或者设置教学点以外,尚且没有创办初级规模小学的条件。况且,当时开办的几所小学也只能教授三、四年级的教材,培养初小文化程度的学生。高小的学生还需要到外地学校就学,比如中赤村的高小学生要到岩前就读,上赤村的高小学生要到十方鲜水塘鹅山学校就读。直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几个村级小学才陆续升格为完小,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小学教育。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国家重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除了开展全民扫盲运动之外,开始完善各类全日制教育,农村中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在如此的社会大环境条件下,1963年创办中赤农业中学提上议事日程,校址选定在万成桥头原来中赤村刘姓创办的“向明学校”旧址,先期开设一、二个班,抽调陈始贵、童兆维等人为农中教师,招收小学毕业成绩稍差的学生入学。学生主要学习作物栽培等农业实用技术,在中赤圩边开辟科学实验田,基本上半工半读。当时考试成绩较好的小学毕业生,仍然被岩前中学、十方中学所录取,到普通的初、高中班级就读,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中赤农中创办二、三年后,在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喧嚣声中,一度曾经遣散学生停止办学,后于一九六七年迁至中赤村石店头恢复办学。
   一九六八年,为响应上级把学校办到农村去的指示,当时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不久,在武平县城任教的张吕森老师,受命到中赤负责筹办初级中学。原来的农业中学宣布解散,将农中教师童兆维、陈始贵等人的工作关系,全部转移到新创办的中赤中学,成为学校开办之初的主要师资力量,开启中赤教育事业的新起点。经当地党政组织多方勘察,校址选择在中赤村杉山岽下、河滣坎上的台地上。这里原来是一片噪鸦乱啼、莽草丛生的乱葬岗,平时灵幡飘舞,磷火闪烁,着实有些瘆人。然而,在公社大队的全力支持下,张吕森率领童兆维、陈始贵、童荣贵等几位骨干教师,和抽调前来的民工一道,荜路蓝缕,披荆斩棘,战严寒斗酷暑,与石灰泥水打交道,全身心投入学校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原有的中赤农业中学的基础上,将武平县中赤初级中学创办起来,揭开了中赤教育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1969年春天,新创办的中赤中学迎来首次招生,面向中赤各生产大队招生两个班共88人(当时属春季招生,1971届改为秋季招生)。当时教职工7人,张吕森老师担任首任校长。建校初期,学校四周杂草丛生,道路泥泞,一片荒凉。由于没有正规的教室,只能在临时搭建的油毛毡房里上课,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师生们经受极其严峻的考验。因为没有办公室,老师们只能在自己的宿舍里办公,两三个人挤在一间狭隘的屋子里,挪动一下桌椅都十分困难。中赤中学创办之初,其办学条件的艰难程度,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此后,中赤中学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1969年开办时的一所独立初中,到1978年变为拥有高中初中的完全中学,在培育一九七八、七九两届高中毕业生后,又于1979年秋天撤并高中,将下放到上赤、壮畲、育平分校的初中班,合并到中赤中学。此后,中赤中学一直作为初级中学而存在,自创办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共计培养初、高中毕业生八千多人。据不完全统计,从中赤中学毕业考上211大学的学生共100多人、硕士生30多人、博士生10多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共 1148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兼顾史料性和纪实性的散文。作者从武平县中赤中学一九七九届高中毕业四十五周年同学聚会入手,引出了中赤初级中学的历史沿革,讲述了在数十年的时光里,这所农村学校所走过的不平常的道路。从而通过这个切口,让读者可以一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国农村的教育情况。作者长期工作在基层,对武平各方面的历史过往熟悉,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得心应手,数据准确,俨然是在讲述武平中赤的教育历史。作品描述细致,思路开阔,旁征博引,将中赤中学的过往一一道来。还通过这些史实告诉读者,现在的一切都是从那时非常艰苦的道路上,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的。【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10-31 14:12:17
  拜读老师大作。感谢赐稿心灵。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1 楼        文友:山水耕夫        2025-10-31 16:26:08
  衷心感谢秋语社长!悉心编辑,热情鼓励,如沐春风,感铭于心,不胜钦佩。敬礼!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10-31 14:13:14
  一篇史料性的作品,点赞推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10-31 14:14:02
  期待更多佳作在这里首发。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