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时光】边庭明月诉相思(赏析) ——读李白《关山月》
 【浪花·时光】边庭明月诉相思(赏析) ——读李白《关山月》 
李白被称为诗仙,又被称为谪仙人,说明李白的仙气是公认的。什么是李白的仙气?就是率真、高妙和不接地气。李白,无论是生活还是作诗,都是高高在上远离俗尘的,是普通人想学也学不来的。他在长安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后被赐金放还。除此之外,似乎看不到他有什么收入来源,但他生活却异常潇洒,喝的是清酒,吃的是美味佳肴,兴致到了,宝马华服都敢拿去换酒喝。他自称“千金散尽还复来”,似乎拥有传说中的聚宝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钱,这岂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生活?工作、赚钱、谋生,这些压在普通人身上的巨石,似乎都与他无关,他的生活就是漫游天下,享受生命。他从不阿附任何人,不高兴了,连皇宫也敢辞;高兴了,能盛赞某个普通人为知己。他居无定所,不高兴了,立即离开去漫游下一个地方;高兴了,会在某地连喝很多天酒。他的作品也极富仙气,多的是壮美雄奇的风景,多的是任性恣意的快乐,多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也有反映百姓生活的作品,但那些百姓的愁苦,都会因为他大气磅礴的词句,展现出的不是悲凉而是人性的质朴和美好。这就是仙人的世界。他在诗中经常提到酒,似乎无酒不成诗,所以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但是,他作品中提到最多的,却不是酒,而是月。李白流传近千首诗歌,有近三分之一的诗歌提到月亮。他高兴的时候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悲哀的时候是“秦娥梦断秦楼月”,孤独的时候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放旷的时候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思乡的时候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送别的时候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感慨的时候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这个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引用的意象,还是与李白这个仙人有着最深厚的渊源,以致于至今还流传着李白捞月而死,羽化飞天的故事。李白喜欢明月,因为明月高高在上远离世俗,正如他的为人;因为明月皎洁无暇不沾灰尘,正如他的品行。也许,正因为他是仙人,所以他才视明月为知己,为自己最后的归宿。
  
他的《关山月》,又一次提到了月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是一首边塞诗,关山月为乐府旧题。乐府诗和词有点像,题目往往是固定的,而且决定了音乐格式;但两者又有区别,乐府诗题往往和诗的内容和基调相关,而词更多的则是单纯的词牌,只是规定了形式,一般与内容无关。
  
全诗分三段,四句一段。第一段是写景,也扣住了诗题:关、山和月。第一句是名句,可以说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一同为唐诗中写月出的双壁。海上生明月,是在一片浩瀚的水平面上托出一轮明月,月光将水面映照得熠熠生辉,波光粼粼;明月出天山,则是在浑厚沉重的山峦处,一轮明月从缺口处升起,逐渐成为山的背景图,为山峦镶上一层金边。海上明月胜在光影流彩,山间明月胜在厚重稳健,两幅画面各有妙处,孰优孰劣各凭喜好,正如有人喜欢山的厚重,有人喜欢水的灵动。李白妙笔生花,在月的明媚处,山的厚重间,又增加了一片云海。于是,云海翻滚,若水之灵动,补齐了山月图的短板,而“苍茫”二字,更让整个画面呈现出朦胧的美感,特别符合晚上月出那或明或暗的意境。纵观这一联,整个画面就是缥缈的仙境,只有诗仙才能够大笔一挥写就。这是在边塞看到的景色,而身上感到的就是风吹过。有的人会把风写得寒彻入骨,但李白则写得舒缓自然。长风几万里,据说还真有人论证,从天山和玉门关根本不足几万里,然后探讨这风是从哪刮到哪。那真是贻笑大方了,李白的夸张从来就是随口而出,像白发三千丈,像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那是仙人笔法,怎能以世俗论之。王之涣有诗“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边庭将士之苦,根本享受不到朝廷的恩遇,而李白反其意而用,说风吹度玉门关,实际上是写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将士们为了保家卫国这个伟大的目标,大多是从中原各地来到边塞。他们感受到的风,本应该就是当地的风,但由于思念家乡,所以都以为风是从家乡刮过来的,刮了几万里,刮过了玉门关,刮到了自己的身上。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对于李白这样的仙人来说,没有不可能。这里的关山,关是玉门关,山是天山,实际上是祁连山而不是远在新疆的天山山脉,祁连是古匈奴人“天”的音译。这里自古就是汉匈作战的古战场,从而引出第二段。
  
第二段,是回顾历史上的战争。首先是汉处刘邦的白登之围,然后是青海的少数民族入侵。这一句对仗工整,先是说汉族主动出击的战争,但是惨败;然后说少数民族入侵的战争,也是反反复复。说到底,战争是一种互毁博弈,无论是哪一方先挑起,除了真正把对方打灭或者至少打服,否则形成拉锯态势,那是真正的地狱,谁也讨不到好。特别是两大民族的百年战争,互有胜负谁也灭不了谁,那就是屠宰场和绞肉机。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在战争的第一线,生活艰苦先不说,不知道何时,可能就会有对方打来的子弹或冲入的骑兵,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死去。也就是说,在战争时代的边疆,死亡的阴影会时时笼罩在将士们身上。李白说,戍卒们死守的边塞,就是这样的征战地,所以他感慨“不见有人还”。边庭艰苦,生死难料,本是至悲至苦之事,但由于李白第一段的壮阔意境和瑰丽风景,再悲苦的地方也感受不到绝望,而只是感受到士卒的勇敢和了不起。这就是李白特色,也是盛唐气象。同样,王翰的“古今征战几人回”也是用最酣畅的态度说着最凄苦的话语,让人感到的更多是大唐盛世的英雄气,感到戍卒的勇敢和无畏。用豪迈的态度面对死亡,死亡自然也不再可怕。
  
第三段,是写边塞生活。边塞生活的艰苦是一方面,更难受的是士卒孤寂时候思乡和思念亲人的无法排解的愁思。思乡,其实和思念亲人是一回事。这段诗是常规写法,一句写征夫,一句写思妇。征夫身在天涯,只能看着边境的风景,想着家里的亲人,自然有凄苦的神色。同样的,思妇在高楼上也在思念亲人,夜不能寐,只能无谓的不停叹息。可以想见,思妇必定泪流不止,又更增加了征夫的悲哀。唐人的边塞诗,有征夫必有思妇,有痴男必有怨女,也算一种人文关怀吧。边庭美丽浩瀚的风景,是年轻人壮志凌云和建功立业的场所,但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死亡威胁,是英雄梦的沉重打击。更有甚者,死亡其实并不可怕,那只是一瞬间的事,而真正在长期驻守边境的枯燥无聊,和家人长期两地分居的无可奈何,才是真正压垮人心的枷锁。英雄的背后,往往背负的是非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苦痛和磨难。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李白特色。雄关明月,苍茫云海,壮阔的风景让人着迷,而雄阔的背景下,豪迈的态度下,作者写出了普通百姓的苦难。但是,这种苦没有让人退缩和害怕,反而呈现出英雄的大义凛然,呈现出百姓的无私奉献。这是诗仙特色,更是盛唐之音。一首五绝,同题关山月:明月大如盘,关山厚更坚,可怜执戟者,何处是归田。 
 游戏积分:0
防御:
游戏积分:0
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