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收获】牡丹之歌(散文)
已经是深秋季节了,我们这里的花卉大都凋零败落了。即使是耐寒的菊花,也已经枯萎了。清晨,我走进单位广场里的花园,一边浏览深秋的落叶缤纷,一边感叹时光流逝的飞速。突然,在我眼前,出现了几百株叶子已经枯萎尚未凋落的牡丹,让我顿生爱意,万千流连之际,我对它们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最早知道牡丹,是在一幅国画里,那幅画上画着几株牡丹,上面题写着几个字,道是“花开富贵”。估计这幅画也是出自乡下老先生之手,因此免不了流俗。我那时候常常盯着那幅画,细细地看那牡丹花,怎么也与富贵联系不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才理解了,作为平民百姓,挂一幅牡丹图,总想平平安安,如果能够富贵而且平安,那应该是一种舒适而且惬意的生活。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向往,原也无可厚非。在我青少年时期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做《红牡丹》,故事情节至今依然记得,但记忆最为深刻的则是电影主题歌《牡丹之歌》,写得既有神韵而且旋律优美,经歌手蒋大为演唱后,曾经风靡一个时代。我非常喜欢里面的歌词,曾经用钢笔把歌词抄下来,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中: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这歌词既写出了牡丹的高贵美丽,又写出了牡丹的出身和品性。恍然之间,我又回到了当年看电影的那个年龄,优美的歌声依然在耳边响起。
望着广场花园里叶子已经枯萎的牡丹,我知道,牡丹的根深深地扎入泥土之中,它们在吸取营养,积聚力量,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它们依然会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自己的品质,拥抱春天的阳光,灿然绽放。我想起牡丹绽放时节的雍容华贵,也想起牡丹绽放时节的冠压群芳,想起它们的国色天香,也想起它们的优雅从容。我想起它们的出众高贵,也想起它们的遭遇与命运。牡丹在群芳谱里,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君子,它既有华贵端庄的气度,亦有坚韧不屈的风骨,更有包容万物的胸襟,而且具有始终不渝坚守本心的品格。
牡丹的高贵,首先在于“不与群芳争早春”的淡定与从容。每当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无论是杏花还是桃花,不管是丁香花还是茉莉花,甚至是那些山花野草,都会争先恐后,争奇斗艳,开出自己最精彩的花朵。而牡丹始终保持着淡定,默默地积蓄力量,静静地吸取营养,稳稳地积聚活力,等待百花已经完全盛开之后才以自己丰满的花苞、优雅的气势和超凡脱俗的芳姿,缓缓地绽放出自己的美丽。牡丹的这种品质,正如君子的处世态度,从不随波逐流,也不浮躁炫耀,顺应时势,把握机遇,根据自己的实力,既不影响他人绽放,也不辜负青春时光。尽管牡丹低调而谦虚,淡定且从容,但牡丹毕竟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天姿国色的美丽,因此唐朝诗人皮日休曾经在《牡丹》诗里写道: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牡丹的高贵,更在于它“历经风雨仍不屈”的坚守与坚韧。牡丹花是那么娇柔,牡丹的叶是那么的脆弱,牡丹的枝条看上去也不强壮,但牡丹的根却有一种惊人的力量,深深地扎根于泥土之中,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能在贫瘠的土壤里汲取养分,能在贫寒中坚守本心。即使是面对冬天的严寒,即使是迎着春天的风雨,牡丹依然保持着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依然顽强生长,每年如期开放。牡丹从不畏惧权势,更不会弯腰屈膝,既不嫌弃贫苦,也不畏惧严寒,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品格,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无数凡夫俗子,只欣赏牡丹的华贵,只知道牡丹的美丽,很少有人去理解、去珍惜牡丹的品质。牡丹品质里的坚守和坚韧,恰如古代的文人墨客真正的君子一样,始终不渝地在逆境中保持向上的力量,越是历经风雨,越能彰显自己的风骨。正如明朝诗人俞大猷的《咏牡丹》所说: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牡丹的美德,是牡丹的“兼容并蓄有情怀”的胸襟与大气。牡丹的品种繁多,花色各异,红的似一团火,白的如一块玉,柔的如一朵云,粉的似一片霞,五彩缤纷,精彩纷呈,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和风貌,它们从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包容,各有千秋。无论是在皇家宫苑还是在百姓家园,无论是在大型花圃还是在贫瘠荒原,它们都能坚守本心,从不改变。牡丹的美丽,不仅是雍容华贵的外表,更有互相珍惜互相包容的坦荡情怀。有了这种胸襟,才可以百花齐放;有了这种情怀,可以有万千气象,才会出现千姿百态的美丽。正如宋代诗人邵雍的《牡丹吟》所写的那样: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千百年来,牡丹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牡丹花冠群芳,最主要的是牡丹具有君子的品格和情怀。牡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如意,代表着繁荣与祥和,代表着正气和祥瑞,代表着坚贞和包容。牡丹不仅是一种花卉,而且是一种文化;不仅是美丽的天使,而且是盛世的标志。
随着牡丹品种的增多,种植地域的扩大,牡丹就像来自天上仙宫的天女散花,到处都有牡丹优雅的芳姿、倩影。每当牡丹盛开的时候,无数的游人都会拍照留念,百般欣赏,千般流连,有很多文人骚客还会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诗篇。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写的《牡丹》诗所说: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年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虽然已经是深秋,而且我身在陕北,我望着广场花园的牡丹,我依然想起牡丹盛开时期的样子。牡丹带给人们的美丽,早已经深入人心。我相信牡丹的品质一定会影响更多的人,牡丹文化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
从一幅流俗的国画到一部经典电影的主题曲,牡丹的形象在作者笔下逐渐鲜活起来,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精神寄托的载体。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牡丹在群芳中的淡定从容,历经风雨的坚守不屈,以及兼容并蓄的广阔胸襟。牡丹之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雍容华贵,更在于其内在的坚韧与包容,恰如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君子,无论环境如何变迁,始终坚守本心,追求梦想。
本文不仅是一曲对牡丹的赞歌,更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致敬。牡丹,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吉祥如意、繁荣祥和的美好寓意,它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化身,更是文化之魂的象征。随着牡丹品种的增多与种植地域的扩大,牡丹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绽放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在深秋的寒风中,作者对牡丹的深情凝望,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力量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走进牡丹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美丽与坚韧,共同期待来年春天,牡丹再次以她那冠压群芳的姿态,拥抱阳光,灿然绽放。拜读王主编佳作,受益匪浅,增添了对牡丹的深层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