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家】我和“盈箧”的故事(散文)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闲暇之余看看文章,便觉得日子过得充实、有意义。我爱读书,兴致一来也会“操笔下场”。我认为读书与写作就像一对师徒,读书可以博采众家之长,为创作提供灵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否把书读懂读透,化作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那要看你的悟性。
一个真正的写手,会从读书中汲取营养,让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知识面就广,肚里有货,文思泉涌,说出的话也令人信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做人的底气。有书开路,哪怕是荒草野径,一样会踩出条康庄大道。
书是精神食粮,不是装点的门面。有书不读,哪怕你藏书五车,那也不过是一堆废纸。附庸风雅,犹如捧着金饭碗要饭,和傻子没什么两样。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要变聪明,需得从书中去发掘智慧。书到用时方恨少,别看它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才彰显价值。书是指路明灯,身陷迷茫之夜的人最懂它的温暖。
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是件高雅的事情,读书人当然也是有修养的文化人。与君子交,其温如玉。一直以来,我就希望有这么一个读书之家,一群爱书人聚在一起,谈文论道,何其快哉。
心想事成,我和“盈箧读书会”不期而遇。
我加入读书会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本村同乡盛情邀请。当时心里还有几分忐忑,读书会是否是一种形式主义难说得很,但碍于情面,不好推辞。说实话,那时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发现苗头不对,马上抽身。岂知这一试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我竟成了一个铁杆的忠粉。也许是天意,我和读书会该有这么一段不解之缘。
入会之初,我就被“盈箧”二字深深吸引,富有文化气息,很合我的胃口。说句打脸的话,我一向自视清高,然而对这个“箧(qiè)”字却不认识。翻查字典方知:“盈箧”是装满箱子的意思。用其为读书会冠名,可见创办者用心良苦。那一刻,我彻底被征服,对读书会肃然起敬,也为自己的“入伙”之举暗自庆幸。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想必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入会后,更被会长的才情折服。我和赵会长是熟人,其名声早有耳闻。他多才多艺,诗词、书法、音乐无所不通,可说是我们小城的文化名人。
他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亲手执笔创办了书会公众号,由他作词制作的会歌流淌着一股清新之风,书香墨韵扑面而来,读书会俨然成了文化展示的舞台。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读书会必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事实证明我没有看错。
读书会每月组织一次线下活动,大家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受益匪浅。为活跃气氛,书会开展走基层活动,深入工厂企业、文化场所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大家读书的积极性。在这良好氛围的熏陶下,读书活动渐入佳境。从此,读书会声名鹊起,会员人数不断壮大,分会规模不断扩张,在社会上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读书会可说是藏龙卧虎之地,人人都拿的出自己的才艺,有擅长朗诵的,有精于书画的,有爱好文学的,有迷恋音乐创作的,还有以《论语》为研究对象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身份不同,工人、农民、职员、商人、教师等兼而有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目标(读书)而走到了一起。读书相伴,岁月生香,这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快乐的集体。
在其中,我扮演着一个小角色,尽管是一枚不起眼的钉子,我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作品时常在书会公众号上发表,线下活动更是少不了我的影子。我喜欢用手中的笔,把读书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共勉,更喜欢听书友们发出的心声。
读书之乐,在于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当读书读到深处,外面的风声、雨声都是生命最美的韵脚。我享受着读书的快乐,也享受着创作带来的灵感。我希望自己是会歌中的一串音符,用一纸素笺,为盈箧奏响最美的乐章。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马上就要退休了。工作告一段落,意味着有更充裕的时间。人约黄昏后,诗书度春秋。人生的下半场,我打算做一“书橱”,博览群书,朝“老学究”的方向迈进。最美不过夕阳红,在文学的百草园里,我想当一名辛勤的园丁,用手中的笔去书写人生的精彩。盈箧作证,当读书的号角吹响时,我就是那名冲锋在前的老黄忠。
很简洁的文章,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
问好秋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