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爱是陪伴(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爱是陪伴(散文)


作者:何叶 榜眼,25560.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发表时间:2025-11-05 18:37:57

我上高中那年,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住校,想家的感觉来得猛烈而具体。
   那年我家也刚按了电话,宿舍寝室里也有一部,平时白天上课忙我也没空和家里通电话,晚上九点四十五分下了晚自习,我往往是撒开腿就往宿舍跑,凭着我长跑拿过冠军,总是会第一个抢过宿舍的电话打给家里。母亲呢,也会在这个点早早守侯在电话机旁,等着我的电话。后面还有五个室友排队,十点二十准时准点的熄灯,所以接通电话,每次都说不上几句,但那短暂的片刻,是我一天中唯一的慰藉。
   那年我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同学住宿拿的都是买的真丝被,而我拿的是母亲做的小粗布的棉花被,因此宿舍里的同学也看不起我,处处排挤我。当面嘲讽我的人也很多,因此我会经常抡起拳头和他们干,但毕竟是寡不敌众,因此,我时常会觉得很孤独无助。
   那时候宿舍里的蚊子很多,宿舍里没有多余的电插销,也点不了蚊香。我又没有蚊帐,连续几天,我的身上脸上都被蚊子咬了大大小小的包,房间里很是炎热,房顶倒是吊着一个小风扇,我的床位离风扇很远,是紧靠着门的地方,根本不能解决炎热问题。整宿的睡不着觉,搞得我无心上学,因此每次给母亲打电话我都会在接通一刻,眼泪也会不自觉地流了出来,母亲在电话那头劝着我,我也听不进去,只是哭着说:“我想回家。”
   我开始有了逃学的念头,一个周四的中午,我趁门卫不注意偷偷跑出学校,顺着小路一路狂奔就到了客车站,急匆匆买了回承德的客车票就坐上了车。四个小时后,我到了家,结果到家奶奶却告诉我说,母亲也来学校看我了。
   “母亲去学校咋没和我提前说一声呀?这么晚了她住在哪呀?”我为母亲实在担心。着急地问奶奶。奶奶翻着白眼仁狠狠训斥我道:“要不是你挣命地说想家,你妈能去学校看你吗?你天天哭天抹泪的哭诉,你妈心里能好受吗?你哭她也哭,眼睛都哭肿了。你咋那不让人省心呀?”
   奶奶埋怨我之后,又告诉我说,我母亲这次去学校看我可是请了一个月的假的,父亲有个同事方姨有一套空房子,就在我学校的附近。方姨以前刚来市里上班时,没地方住曾在我家借住过一年。那一年里,我家虽然生活困难,但也是尽量给她做一些小灶,我们一家人都对她很好。她自从来我家住,一直和奶奶住在朝阳的房间里。这次母亲去学校看我,是方姨开车送母亲去的,说是要住在方姨家,陪我一段时间的。
   随后,母亲给家打了电话,说她已经到了方姨家。我告诉母亲明天我回去。第二天我一早就做了快车回了学校,母亲已经在学校门口等我呢。母亲陪我一起找了班主任,检讨了我私自离校的不对,并申请了临时走读。
   有母亲陪伴的日子,连空气都是甜的。每天早晨有热腾腾的早饭,中午回家有可口的饭菜,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她总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右侧的石桥上,手里握着那把蒲扇。我冲出教学楼时,总能一眼看见她微微踮脚张望的身影。
   母亲做饭的手艺很好,虽然粗茶淡饭的但也做得像模像样。让我回到家一刻感到了家的温暖,让我由衷感叹:“有妈在身边真好!”
   母亲来我学校陪读时,奶奶一直很有意见。因为那时家里确实也很困难,母亲不上班了,就父亲一个人上班,再加上我上学的一些学杂费。两下生活的开销,母亲来时,奶奶只给母亲拿了八十块钱。这点钱别说生活费就是交个书本费都不够,但母亲也没有怨言,母亲乐呵呵地接过来说:“不少,我俩紧着点花也够了。”
   母亲把这八十块钱精打细算,为了能省下钱,母亲一早都会去早市场捡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叶,一些葱叶,一些烂的韭菜。买一些便宜的粗杂粮,一些剩饭也从不会扔。都变成了美味。
   那时候我们吃的最多的是母亲做的玉米面面条,玉米面饽饽,葱叶蘸酱。还记得有一天中午我推开门,满屋飘着陌生的香气。母亲端出一碗面,汤底澄黄,黄色面条细滑。这是母亲用玉米面擀的面条,她围裙上还沾着玉米面粉。母亲说,为了做好这个玉米面手擀面,她特意和市场的面食摊的于老板学了一上午呢。因为玉米面不像白面那样有粘合性,所以里面要加一些白面,加太多就浪费白面了,加太少面条还会成浆糊。那顿我吃了两大碗。母亲坐在我对面,看我吃的有滋有味,不停地用扇子给我扇着风,眼角的细纹里都是笑意。
   她告诉我,她以后就去那个面食馆打工,只上早班,一个月四百块钱,中午还能给我回家做饭。下午她去附近公交车站擦车,是四个小时半天班一个月五百块钱。母亲高兴地说,这样的话,我俩的生活费就有了着落,还能省下一些钱交给我奶奶,让我奶奶也高兴高兴。
   “你干嘛总想着我奶奶呀?她什么时候想过你呀?就连你来陪读她都只给拿了八十块钱。”我气鼓鼓地说。母亲笑了说:“你奶奶是我的婆婆,也是我和你爸的妈,就冲这个我就应该对她好!你不经常说有妈真好吗?”想想母亲说的话也确实在理,我哑口无言。
   方姨家的房间虽然是四楼,但蚊虫依然多,但母亲总是有办法,她去后山采来艾草,用艾草煮水每天给我擦身,把艾操编成辫子点燃,两个房间来回走动着,她说用这个方法熏蚊子好使。也别说我果然很少再挨蚊子咬了。
   临到一个月的一天,母亲神秘地说要带我去个地方。我们穿过两条街,来到个卖布料的铺子。“选个颜色吧,”她指着那些细密的纱网,“给你做顶蚊帐。”那晚,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弓着身子裁布穿绳,手指灵活地在纱网间穿梭。我趴在桌边看,看着一顶天蓝色的蚊帐在她手中渐渐成形——像把一小片夜空搬进了屋里。
   蚊帐挂起那晚,我第一次睡得香甜。朦胧中感觉到母亲轻轻掀开蚊帐一角,伸手试着蚊帐里的温度,然后她摸了摸我额头的温度。那个动作轻柔得像羽毛拂过,却让我在半梦半醒间湿了眼眶——原来被母爱守候的包围的感觉如此具体,它藏在每一顿用心的饭菜里,每一缕清凉的夜风里,一顶手作的蚊帐里。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母亲要回家的前一晚突然告诉我,我姥爷和姥姥从东北来了,会接着陪我。“不是吧,他们从东北来承德了?”母亲点了点头说:“我心疼你,你姥姥也想念我呀!她来也是替我照顾你。这样的话,我也能回家陪陪你奶奶了。”
   随后,母亲仔细地把蚊帐的边角掖进凉席下面,确认没有一丝缝隙。说:“以后想家了,就给我打电话,”
   站在车站,我看着母亲鬓角新添的几根白发,我突然明白,母爱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这些琐碎日常里的寸寸守护。车开走了,母亲回了承德,姥姥接替母亲,陪伴我一直到我高考结束才回东北……

共 25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质朴而动情的文字,再现了一位普通母亲用尽全力守护孩子的诸多往事。作品截取“陪读一月”这一特殊时段,以电话、蚊帐、玉米面手擀面等微小物件为线索,将母爱浓缩进柴米油盐与一针一线之间:八十元生活费的锱铢必较,清晨菜叶与残葱的“捡拾”,车站石桥上踮脚张望的身影,昏黄灯光下穿纱缝帐的剪影……无不凸显母亲“穷且益坚”的生存智慧与情感温度。全文没有宏大叙事,却在“粗布棉被”“艾蒿熏蚊”“玉米面面条”等细节中层层递进,折射出普通家庭在困顿岁月里互相托举的坚韧品格,也映照出“90 后”一代成长中的精神突围。文章语言素朴,叙事克制,以少年视角回望母亲,愧疚与感恩交织,泪水与欢笑并置,使“母爱”这一传统主题呈现出可触可感的质地。当蚊帐挂起、电话挂断、列车启动,读者方悟:所谓守护,不过是把漫长的爱折叠成短暂的陪伴,再把它延伸成一生的惦念。本文借个人记忆映照普世亲情,既是对底层母亲的深情致敬,更是对“家之意义”的当下追问,具有温暖而辽阔的现实温度。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1-05 18:40:19
  文字质朴,细节动人;八十元掰成一个月,蚊帐里缝进整片夜空。母亲弯腰的剪影,照亮少年孤独的路。读完满含泪水,却又冒出温暖到心底的感觉。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1-05 18:40:40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