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乡愁里的旧物件——风箱(散文)

   【丹枫】乡愁里的旧物件——风箱(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68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发表时间:2025-11-05 23:55:09
摘要:原创首发

乡愁里的旧物件——风箱
  
   我家的风箱,都是父亲所做。
   父亲是木匠,除了盖房子,凡家里使用的木制用具,他只需看上一眼,准能做出来。风箱便是他看过别人家的样品后,自己琢磨着做成的。
   小时候,我是家里最听话的孩子,每次做饭,母亲都会叫我搭手。她忙着摘菜擀面,我坐在灶门口烧火拉风箱。那时,对风箱的认识,仅停留在来回拉动拉杆,风就一股股灌入灶膛,引燃柴火。且人勤风正劲,火旺饭更香,拉力愈足,风力愈盛,火焰愈猛,饭就熟得也愈快,简直神奇极了。至于风箱如何生风,风又为何能持续从风箱口送出,我从未深究,也不甚明了。
   后来,随着年岁增长,我渐渐对这种神奇的物件生出兴趣,加上平日里耳濡目染,总想弄清它的工作原理。直到有一天风箱突发故障,我才真正揭开了这个谜底。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放学回家的我正帮母亲拉风箱烧水蒸馍。母亲将发起的面搓成条,切成小块摆在甑笆(竹篦子)上时,我忽然觉得拉风箱的手劲轻了许多,送出的风也变得有气无力。我复试了几下仍是如此,我急忙喊道:“妈,风箱坏了,不出风了。”正准备往锅里搭甑笆的母亲,闻言立刻放下甑笆,蹲下身拉了几下风箱,果真无风送出,便抬头对我说:“风箱坏了,快去叫你爸来修。”我知道父亲正在院子里补鞋,当即高声喊道:“爸,风箱坏了,妈叫你回来修。”
   父亲进门后,也像母亲刚才那般,弯腰拉了几下风箱杆,随即直接将风箱抽出,着手检修。
   说实在的,这几年帮母亲拉风箱,这神奇的物件始终安放在锅灶右侧的长方体暗格中,能看见的不过是露出少许的风箱口与拉杆,藏在内部的我从未见过。此刻见父亲将整个风箱抽出,我才知道,日日拉拽的风箱,竟是个长不过0.7米、宽不过0.35米、高不及0.4米的长方体木箱,唯有这露出两根拉杆与手柄,使其区别于普通木箱。
   见此情景,我急忙凑上前,想看着父亲如何修好这无风的风箱。可还未等我看清端倪,父亲便“唰”地抽出风箱上盖,弯腰快速捣鼓了几下,重新插上上盖,对母亲说:“先凑合用着,蒸完馍我再仔细修。”
   这速度也太快了!我惊得险些出声,疑惑地看了父亲一眼,随手拉动风箱杆。“唉,果真有风了。”我惊喜地望着父亲,眼里满是敬佩,拉风箱的手也随之快了节奏。但我对风箱的兴趣丝毫未减,父亲刚才那迅捷的操作,如魔术般牵动着我的心。我急切地盼着他再次维修的时刻。
   馍很快就蒸好了,草草吃完饭后,父亲便忙活起来。这次我不再只是旁观,提前跟父亲说好,让他边修边讲给我讲解。于是,当父亲熟练地拉出风箱、抽出上盖后,我便一直蹲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
   见我如此专注,父亲笑着说:“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对风箱这般感兴趣,莫不是长大后想干这一行?”我羞赧地看了一眼身旁的母亲,嗫嚅道:“我就是好奇风箱的构造,咋这么神奇?”“这倒是好事,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对不懂的事肯钻研,说明将来有出息。”说着,父亲指着眼前的风箱,边比画边为我讲解。
   风箱主要由箱体、风箱板、拉杆、风门和出风嘴五部分构成。箱体是木质矩形框架,前后设有挡板,紧挨灶芯口的一侧留着风口,使内部形成密闭的空间,用以储存和压缩空气;风箱板嵌在箱体内,边缘用布条密封,可左右滑动,是压缩空气的核心部件;拉杆一端连接活塞,另一端伸出箱体,供人推拉以带动活塞运动;风门分进风门和出风口的单向木片,确保空气只能从进风口吸入、出风口排出;最后是出风嘴,即箱体侧面的管状接口,连接风道通向炉灶,将压缩空气精准送入炉膛。
   讲到这里,父亲卸下嵌进风箱板中的拉杆,指给我看:“蒸馍前就是拉杆和风箱板脱开了,才导致风箱无风。刚才我只是随手安上,现在得重新固定。”说着,他放下拉杆,拿起边缘裹着布条的风箱板,用手指捏了捏边沿的布条,说道:“这布条也有些松动,得再缠一圈。”母亲急忙找来同样颜色粗布,迅速剪了一截寄给他。父亲拿起布条,均匀地缠在风箱板边沿,又在两侧用小钉子密密地将布条固定好。我不解地随口问道:“这主要起啥作用?”父亲笑道:“就是为了让风箱板与风箱壁贴合得更紧密、密封效果更好。”“那再缠一圈布料不更紧更好?”“那可不行,凡事恰到好处方为秒妙,布条太多,拉动时既费力又不顺畅。”父亲很快钉好布条,将风箱板放进箱体,双手按住前后活动了几下,便开始安装拉杆。他先往一个小胶锅里放了几块木胶,架在火上熬煮,待木胶成稀稠状,再用一个小刷子蘸些胶水,均匀涂抹在拉杆的卯头和风箱板的卯口,让二者紧密贴合,随后安上卡钉,小心翼翼地将风箱板放在一旁,说:“等胶干了再安装。”“这得等多久啊?”我急忙追问。“最少一个小时。”父亲看了看窗外,又看向我,说道:“其实风箱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靠风箱板的来回运动,将风送到出风嘴,用来烧水做饭。”我似懂非懂,围绕着空空的风箱内部细细打量好一阵,突然指着前后的出风口和进风口的活动木片问:“你刚才说风箱内部要封闭,可这两块小木片来回晃动,风不就漏出去了吗?”父亲一听这话,不由得笑出声来,旁边的母亲连忙制止:“这都是大人的事,你还小,知道这些干啥?”说着推我回里屋睡觉,父亲却接过话头:“娃这问题问得好,细观察才能出真知,换着别的孩子,还不一定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呢。”见父亲夸赞,母亲也不再催促,站在一边等候父亲讲解。父亲讲得十分形象,他说风箱就像打气筒,都是通过“挤”和“吸”来实现空气流动。当拉动风箱时,箱体内部空间变大产生负压,木片被外部空气顶开,空气便进入风箱;推动风箱时,箱内压力增大,木片被紧紧压在进风口上,阻止空气泄漏。反之,当推动风箱、箱内压力增大时,木片被内部空气顶开,空气便通过出风口进入灶膛。只是打气筒活动的活动木片是用金属圆芯代替的罢了。
   经父亲这般点拨,我如醍醐灌顶,之前的疑惑豁然开朗,彻底弄懂了风箱的工作原理。一个小时后,父亲安装好风箱板,将风箱固定在灶门口,我特意坐在矮凳上来回拉了几下,那“呼呼”的风声,就像父亲爽朗的笑声,既响亮有力,又让人心里踏实。
   自此,我更喜爱家里的风箱,无论是母亲做饭还是蒸馍,还是过年煮肉,我都是争着帮忙拉风箱。即使和伙伴们玩耍聊天,每逢说起谁家风箱风大好用,我总会极力夸赞我家的风箱。有一次,我正和伙伴在村道上玩,忽然听到对门大妈喊我,跑过去一问,原来是她正在做搅团,让我帮忙拉会儿风箱。我二话不说,坐在锅灶旁便拉了起来。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风力依旧微弱,蹿出的火苗也是有气无力。等大妈腾出手自己拉风箱时,我才满头大汗地起身离开。回到家,就立刻将这事告诉了父亲,让他去老妈家看看风箱是啥问题。不大一会儿工夫之后。父亲便回来了,说道:“修好了,是风箱板一边布条漏风,另一边又夹得太紧,才导致风小费力。”听完父亲的话,我心里甜丝丝的,好像自己做了件好事似的。
   没过多久,或许是家里的风箱太过陈旧,父亲又亲手打造了一个榆木框架的木箱,这次的拉杆不再是一个,而是做成了上下两个,烧起火来愈发省力,风力更足,赢得了众人的夸赞。我也在伙伴们面前扬眉吐气,把父亲会做双拉杆风箱当作最值得炫耀的资本。
   后来,我上了初中,物理课学到活塞运动那一章,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便是风箱的工作原理。不正是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改变密闭空间的容积,进而实现气体的吸入、压缩与排出吗?真可谓生活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有新知。因此,活塞运动这一章学得格外轻松,每堂课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星霜荏苒,迭代升级,不知不觉二十余年过去,农村早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水电气的便捷让人们再也无需拉风箱烧水做饭。即使偶然烧水蒸馍,用的也是鼓风机,风箱彻底没有了用武之地。它就像一位坚守半生的老伙计,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静静地躺在杂物间的角落。但我始终忘不了这个风箱,那留在榆木框架上的父亲的掌心温度,那第一次见父亲维修风箱板的专注神情,那第一次听父亲讲解风箱板原理时的豁然开朗,那第一次上活塞运动课就想起风箱原理时的会心一笑,都像老电影里的珍贵片段,时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每次我回家看到它,都像看到久别的挚友,倍感亲切,让我忍不住蹲下身轻轻摩挲,感受它粗糙的纹理和那永远割舍不了的浓浓情愫。
  
   二〇二五年十一月五日
  

共 33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风箱”为情感载体,将寻常旧物与亲情记忆、成长感悟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涌动着对往昔生活的温情回望,读来质朴动人,余味绵长。 作者聚焦“风箱”这一逐渐淡出生活的旧物件,却不止于器物本身的描写,而是借它串联起父亲的手艺、母子的协作、童年的好奇与成长的顿悟。风箱的构造原理、维修细节、双拉杆的升级,既是生活场景的真实还原,更藏着父亲的智慧与担当——他不仅是木匠,更是用双手为家庭搭建温暖的支撑者。这种以具体物件勾连岁月的写法,让“乡愁”有了可触可感的依托,平凡中见深情。其次,作者对风箱的记忆充满生活肌理:儿时拉风箱“人勤风正劲,火旺饭更香”的直观感受,风箱故障时父亲“唰地抽出上盖”的迅捷,维修时对布条密封、木胶熬煮的细致描写,甚至伙伴家“风力微弱”与自家风箱“呼呼作响”的对比,都鲜活如在眼前。尤其父亲讲解风箱原理的段落,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化的比喻(“像打气筒,靠‘挤’和‘吸’实现空气流动”),既显父亲的耐心,也暗合后文“生活处处皆学问”的感悟,让叙事兼具温度与厚度。此外,风箱的命运与时代变迁相呼应——从“每日相伴的伙计”到“静静躺在杂物间的旧物”,它的退场映射着农村生活的进步,却也承载着不可复制的个人记忆。作者写对风箱的亲切和情愫,实则是在珍藏父亲的掌心温度、童年的纯粹好奇,以及那份被快节奏生活稀释的、与器物相伴的踏实感。文末将风箱原理与初中物理课的呼应,更让这份记忆超越了个人情感,触及“生活即教育”的普遍共鸣。总之,这是一篇兼具生活质感与情感温度的佳作。推荐欣赏。【编辑:纳兰睿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纳兰睿王        2025-11-05 23:55:44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